本报记者王胜男
尽管已是夏至,但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白天最高气温只有20℃上下,到夜晚如果不穿外套还会觉得有点冷,但3000多米的海拔以及冷凉的气候条件却正适宜川贝母生长。
在位于小中甸镇和平村的香格里拉川贝母基地,一座座育苗大棚覆盖着黑色的遮阳网,一年生的川贝母幼苗已经长出了绿豆粒大小的地下鳞茎。受雇在大棚里除草的一名女村民告诉记者,这片土地原来种洋芋等农作物,但一亩地一年收成只有500多元,一家人种地只够“吃饱肚子”。把土地流转给川贝母基地后,她家不仅能获得每亩每年700元的租地收入,还能在基地打工,每天100元工钱,“干一天结一天”。
和平村村委会小中甸村民小组组长格桑农布更看重的是川贝母基地带给高原藏区人民致富的希望:“我们这里海拔高,生态环境脆弱,可发展的产业很少。发展川贝母产业,不会破坏我们的神山圣水,又能促进经济发展。基地不仅让村民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还传授川贝母种植技术,让村民今后能获得更多的产业收入。”
香格里拉川贝母基地建于2018年8月,由云南天泉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和禄劝彩云之滇农业开发科技有限公司联合打造,首期占地162亩,建设标准育苗大棚84个,播种川贝母种子约3亿株,大田标准种植162万粒。目前,基地已与部分上市药企、连锁药店建立合作关系,确保基地种植生产的川贝母成品销售无忧。
天泉生物公司董事长张国武介绍说,目前以川贝母为组成成分的中成药有200多种,如蛇胆川贝口服液、川贝枇杷膏、川贝雪梨膏等。公司经市场调研了解到,川贝母的年需求量有数千吨,正品川贝母供应严重不足,市场价格在每公斤3000元以上,有些药厂尝试用其他贝母代替,但药效都不如川贝母。发展人工川贝母种植,一是可以保护野生川贝母资源、保护高原生态环境;二是通过人工规模化种植降低价格,让药厂用得起川贝母,造福更多百姓,同时,促进传统中药产业可持续发展;三是通过“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发展川贝母产业,可以为高原藏区群众开辟一条增收致富的新路径。
基地一期建设有科研试验区、川贝母种质资源圃、仿野生育苗区、大棚育苗区、大田标准化种植区、车厘子树下套种中药材区。下一步,基地将带动当地藏民发展川贝母产业,建立川贝母加工厂,发展乡村旅游,争取打造中国第一个川贝母庄园。(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