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报8月3日电(记者 冯志伟 朱友芳)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透过浓密的白杨树叶,洒在新疆吐鲁番高昌区新城西门村整洁的街道上时,艾外都拉穿上干净的白色工作服,来到吐鲁番西门村馕产业园,开始一天的打馕工作。
艾外都拉来自1200多公里外的和田地区,在西门村馕产业园,夫妻俩每个月至少能挣6千元,生意好的时候收入上万元,是以前的好几倍。幸福收入“馕”中,钱包鼓起来了,艾外都拉有了新的计划,正在考驾照的他准备买辆小汽车。
西门村馕产业园是西门村发展村级产业的重点项目,也是湖南援疆民族团结示范园。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给予资金支持,产业园建成后,可日均产馕10万个。产业园采取公司+合作社的方式,直接带动周边300余位农户就业。
西门村馕产业园制馕车间
制馕车间里,村民穆依布拉·热苏力在馕坑前忙碌着。加入馕产业园后,他每个月有4500元的稳定收入,更让他开心的是,自己打的馕已经销往湖南市场,摆上了湖南“疆品入湘”农产品的柜台上。
西门村位于吐鲁番市高昌区城郊,维吾尔族占总人口的98.4%。“以往,村里的主要劳动力特别是年轻人都外出打工,留下老人和孩子,乡村经济发展停滞不前,贫困发生率高。”吐鲁番高昌区新城新城西门村“访惠聚”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茹苏力·买买提介绍。
为摆脱贫困,提高村民收入,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采取多种方式,因地制宜帮助西门村发展乡村产业。除了馕产业,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注入资金,帮助西门村引进了年产3000吨的葡萄干精深加工企业,建立了“肉鸽”养殖基地,促进群众增收致富。2020年,全村人均年收入超过16000元。
走进西门村,道路两旁绿树成荫,馕香满园,葡萄架上硕果累累,鸽哨声划过蓝天。由湖南省援建的红石榴文化广场上,维吾尔族的孩子们在尽情地玩耍。广场旁边是正在装修的鸽膳坊特色餐厅,今年将正式投入使用。
西门村养鸽历史悠久,但以往均为散养,既没有形成规模,也没有采用科学的养殖方法,经济价值不高。
为充分发挥产业优势,提升村民收入水平,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为西门村每个养鸽户免费提供专业鸽笼,并建起了鸽膳坊特色餐厅,从孵化、养殖、销售等全流程进行帮扶。同时,组织专业的农业技术专家,为村民定期举办鸽子养殖技术培训。如今,村民们养鸽意愿高涨,许多村民尝到甜头后,开始扩大养殖规模。
“一户村民养殖五十对鸽子,一年收入就能上万。现在全村养鸽子的有180多户,最低一年收入能有7千多,高的能超过15万元。我们接下来准备开建鸽子孵化基地,为村民提供鸽源。”茹苏力·买买提介绍。
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援疆干部联合吐鲁番市科技局,为新城西门村量身打造出了乡村振兴智慧服务平台,村民足不出户就可以在手机APP上找干部、反映问题,援疆干部可以第一时间了解村民所需,并第一时间解决问题。
吐鲁番高昌区新城西门村
“现在,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把村里街面修缮一新,极大地改善了村容村貌,还为村民赠送了价值二十多万的农具,修建文化娱乐场所,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富民安居工程,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了!”茹苏力·买买提说。
如今,来自湖南的援疆干部每周都要到西门村走街串巷,走进维族群众家里,与他们倾心交流,为他们排忧解难,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和谐。
茹苏力·买买提介绍,今年村里的目标是力争实现村集体收入、村民收入和就业“三个翻翻”,打造乡村振兴的“援疆样本”。“如今,村集体收入、村民就业人数仅上半年就翻了一番,村民收入预计明年也将实现!”
2020年9月,在湖南省援疆前方指挥部的牵线下,吐鲁番市新城西门村还与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签订了共建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示范村协议。双方约定携手共同探索和共享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途径和做法,深入推动两地交流交融,推动两地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作为“精准扶贫”首倡地,湖南省花垣县十八洞村引导两地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致富能手等乡土人才之间交流互动,手把手帮带结对村青年农民学习致富技能,提高致富本领。
西门村红石榴文化广场
今年,来自十八洞村的两位村干部来到西门村,将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乡村建设、产业发展、文化旅游等经验倾囊相授。与此同时,西门村也派出致富带头人、村干部来到十八洞村考察学习,感悟山乡巨变的奋斗精神,见证全面小康的幸福生活。
“十八洞村的脱贫道路对我们启发很大,同时,在湖南援疆干部的帮助下,村民们的思想观念在逐渐转变,大家都认识到‘幸福是奋斗出来的’!”茹苏力·买买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