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美食国际化的时代,越来越多的人接触到来自日本的食物。
而如果要拍一部《舌尖上的日本》,首先上榜的,恐怕是位于大阪的一碗米饭,只因太简单,却又太惊艳!
这碗米饭出自大阪一家名为“银饭屋下户亭”(銀シャリ屋 ゲコ亭)的餐厅,50多年前,一个叫做村嶋孟的年轻人开了这家餐厅。半个世纪以来,他只做成功了一件事,那就是蒸米饭。
这家餐厅菜品很丰富,但最先卖光的,是村嶋孟的米饭。
如果去晚了,那就只能点盘菜了。
餐厅里那口红砖灶台用了50多年了,越用越老,越用做出来的米饭越香。
香气扑面、口齿生津、糯软清甜……在极致的美食面前,文字总是无力。
村嶋孟所采用的大米,来自固定的合作商家,跟大米打了一辈子交道,他不用舌尖,只用指尖在大米中一划,就能知道大米品质的优劣。
村嶋孟每天凌晨起床,先光着膀子锻炼身体,为一天的辛劳工作积蓄能量。
今年86岁高龄的他,身体状况非常好,可能是因为这一辈子,都在做自己喜欢的工作。
晨练回来后就开始一天的工作了,先用当地的水浸泡大米30分钟,随后的淘米环节,被他视为极其关键的一步。
淘米一辈子,每一次都要用心,都要淘到米饭无任何杂质、晶亮分明。在他看来,大米是有生命的,淘米,就是人与米的对话。
如今日本的电饭煲享誉国内外,很多人到日本就是为了买个电饭煲,然而村嶋孟却坚持使用费时费力的传统煮饭方式。
在整个煮饭过程中,村嶋孟都寸步不离那口老灶台,50多年的煮饭经验让他心里有了一个钟,他能准确把握时机,及时转动锅盖防止饭汁沸溢。
经常有电视台来店里采访煮饭仙人,但再大牌的电视台前来,老先生心里惦记的还是锅上的米饭,采访他的记者,必须习惯随时被晾在镜头里。
采访煮饭仙人往往是件尴尬的事,但最后当香气四溢的米饭出锅的时候,一切都值了。
最后出炉的这口米饭,到底是什么滋味呢?
听说是幸福的滋味。
前来排队的顾客,为了就是这一口。然而好东西往往受限于人力物力而供给有限,村嶋孟的米饭从来也是供不应求。即便如此,他并未打算通过用电饭煲增加米饭供应量。
很多人不理解村嶋孟的做法:卖菜品、卖寿司都更能赚钱,干嘛非要做一辈子米饭?
执着的人生不需要解释,小时候常年挨饿的村嶋孟也从来不理会别人的看法,从开这家餐厅那天起,他就把所有的精力用来做好一碗米饭。店面不追求扩张、不搞全国连锁、拒绝加盟……
这是他对食物的尊重,也是对饮食文化的自负。村嶋孟对做米饭近乎偏执的追求,也使得这家餐厅的米饭更加炙手可热。
他的餐厅在营业的时间里门庭若市,休业时,竟然也成为人们引以为傲的拍照“景点”。
而民众对于这位煮饭老爷爷的尊重和狂热,丝毫不亚于对明星的追捧。村嶋孟在煮米饭时,“粉丝”跑进来要求合影是家常便饭。
很多人说,村嶋孟之所以能做出好吃的米饭,主要是因为日本的水好、米好。
村嶋孟从来没有对此作过回应。但是就在这个月,村嶋孟背着自己的那口老锅,应邀来到中国北京,用中国的米、中国的水做了一锅米饭。
此时的村嶋孟已经退休归隐,或许此次重出江湖来到中国,是为了影响更多人珍惜食物、理解食物。
他现场搭起了传统的灶台,重复了一辈子的淘、煮、蒸程序,他一步不落地进行,米饭还没出锅,台下的人们已经咽下了口水。
味道如何呢?没吃过的人只能想象,但慕名前去的中国食客一饱口福、分食一空。
村嶋孟道出了自己对做米饭深刻却质朴的理解:人、米、水。
我们有好米吗?有。
我们有好水吗?也有。
有可以单凭一碗白饭名扬四海的人吗?
似乎还没有。
曾经我们也有食神厨神、百年老店,但慢慢地都让步于快餐文化、速食文化,以至于本应是享受的饮食,沦落为一道没有任何期待的生活程序。
你是不是也经常会面临这样的问题:今天吃点什么好呢?
如果我们身边也有如此用心做饭的餐厅就好了。在竞争激烈的商业社会,用心做饭需要勇气、需要信仰,但暇以时日,必得丰厚回报。
可如今,又有谁愿意花50年时间做好一碗米饭呢?
煮了50多年米饭之后,岁月给了村嶋孟健康的身体、矍铄的精神,更为珍贵的是,他在煮米饭的50多年里,一直是沉浸其中的,是快乐的。
我们吃不到惊艳的米饭也罢,但至少也要让自己像煮饭仙人一样,寻得一份能够持之以恒的事业,然后乐在其中做一辈子。
这滋味,应该比吃到一口好米饭还要美吧。
最后~
更多精彩文、内涵文、八卦文尽在微习惯~~COME ON!大家玩起来!
对啦~微习惯有小伙伴啦!【美壳】和【美T】两个小逗比也是棒棒哒哟~~
微信公众号搜索:mkapp2015和mtapp2015,大家一起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