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台县刘营镇五洋村,一提起蘑菇大王叶正和,乡亲们无不跷起大拇指。在乡亲们的眼里,叶正和不仅是食用菌的代名词,更是乡亲们致富路上的“领头羊”。日前,记者跟随叶正和走进他的养菇大棚。棚内食用菌香气扑鼻,一排排菌架上,长势旺盛、娇嫩喜人的鸡腿菇、姬菇、玉黄菇等蘑菇形成了堵堵“菌墙”,让人眼前一亮。

白手起家 种菇路上艰难多

“要致富,就不要怕失败。”谈起自己种蘑菇的经历,叶正和颇为感慨。曾为镇农技员的叶正和在2004年机构改革后,走上了打工之路。2007年,“不想长期帮人”的叶正和回到家乡,用在福建省一家种菇场学到的蘑菇种植技术,开始了他的创业之路。

开办种菇场,对于只有6000多元积蓄的叶正和来说,显得异常艰难。筹款、找场地、购菌种……那些日子里,叶正和没有睡成一个好觉,直到项目落地才松了一口气。可是从福建学到的技术似乎不太管用,连续两批菌种不仅没有见到效益,连菌种钱、材料钱都搭了进去,家人也都劝他不要再折腾了。但是,叶正和有一股拼劲,他认准了的路就要坚定地走下去。他瞒着家人又贷款买回了菌种,认真研究,仔细种植,在发菌的日日夜夜,他几乎一天24小时都呆在棚里。当看到一道道菇墙上长出了一朵朵平菇,他所有的疲劳和担心都一扫而光。

免费“传经” 引领乡亲同致富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叶正和培育的蘑菇质量上乘,不但卖到了好价钱,还还清了所有贷款。尝到甜头的叶正和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投入3万多元租借了场地,对茶树菇、木耳、鸡腿菇、姬菇、玉黄菇等母种进行培育,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年收入达20余万元。

“种植过程中,最为关键的就是技术。”叶正和说,在食用菌种植中,每一个菌类品种的生产周期、培育方式有所不同,要时刻掌握气候、温度和湿度。叶正和通过技术改良,实现了四季种植。“比如姬菇,当其他农户在3月底就开始清棚,市场价格也由2元多提升到5、6元的时候,我们的姬菇就大面积上市。”叶正和说,通过“错峰种植”,可以实现双倍的利润。

看到叶正和种蘑菇发了财,许多群众纷纷请他传授种植技术。慷慨的叶正和没有掖着、藏着,只要有群众来“取经”,他就立即把种植技术传授给他们。看到大家的种植积极性很高,2009年,叶正和牵头成立了“三台县刘营镇兴旺食用菌生产合作社”,先后吸收种植农户40余家,年生产食用菌规模达到400万袋,产值突破1000万元。

“搭伙”种菇 强强联手闯市场

为实现资源合理有效利用,扩大产品销售市场,叶正和决定与“三台县乐安镇述明食用菌生产合作社”携手共闯市场。双方达成一致,除了互相提供技术,述明合作社还免费将3个20万斤食用菌冻库提供给兴旺食用菌生产合作社使用。

目前,两个合作社社员达200余户,遍布芦溪、灵兴等多个镇乡,年种植食用菌规模达1000万袋,年产值达2000余万元。叶正和表示,“下一步,我们准备投资40万元改建生产基地,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检验。”(刘玉明 本报记者 赵晓兰 蒋秩宏 文/图)

(绵阳日报 2012年4月6日)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