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山环绕的千年苗寨十八洞村云雾缭绕。整齐的石板路串起鳞次栉比的吊脚楼,一拨拨游客跟着苗族阿妹穿行寨间,幸福的十八洞村民用苗歌、米酒笑迎八方来客。
6月29日,正在湖南参加“乡村振兴看湖南”——2023行走中国·海外华文媒体高层湖南行活动19国华媒代表,来到位于武陵山腹地的湖南湘西花垣县十八洞村,探寻中国“精准扶贫”首倡地脱贫致富的“密码”。
远眺十八洞村。
采访团一行首先来到位于十八洞村的“精准扶贫陈列馆”,在这里能看到全中国的脱贫故事,感受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减贫篇章。
“十年前的十八洞村,是一个穷得让人心痛的地方。村里耕地少,老百姓收入难;人才少又留不住;没有产业,村集体经济为零。”十八洞村党支部书记施金通介绍,2013年,“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理念的提出,给十八洞村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昔日的泥巴路变成了水泥、沥青路,村内房屋修缮一新,水、电、通讯、银行、邮局等设施应有尽有。
村民在家门口做起了小生意。
产业发展是“精准扶贫”的重中之重。十八洞有好喝的山泉水,趁企业家来考察,村里主动推荐促成双方合作,十八洞村集体以资源和品牌入股水厂,享受保底分红;人均耕地不足,就发展“飞地经济”,到周边乡镇流转土地,村民共同参股与果业公司合作发展猕猴桃产业;陆续建成旅游大通道、景区游客中心、精准扶贫展览馆、“地球仓”酒店等项目,助力乡村旅游……
目前,十八洞村已形成乡村游、猕猴桃、劳务输出、山泉水等“旅游+”产业体系,村民人均年收入从2013年的1688元人民币增加到2022年的23505元;村集体经济从过去的空白增长至380万元。全村大龄男青年成功“脱贫”又“脱单”。
“石大姐”家成了游客“打卡地”。
沿着整齐的青石板路向上,就遇到“石大姐”石拔哑。身着苗族服饰的“石大姐”热情地和大家握手、合影,并邀请大家进屋参观。她家已成为游客必到的“打卡地”。
“每天都有这么多客人来村里,日子过得很开心!”满脸笑容的石拔哑如今是村里的“特约接待员”,每月都能从旅游公司领到固定工资,自家熏制的腊肉等农副产品也能通过村里的邮局销往各地,“吃喝不愁,有钱用呢”。
精巧的苗绣饰品。
十八洞村是纯苗族聚居区,在这里,苗绣不仅是苗族服装的主要装饰手段,还是苗族历史文化内涵的集中体现,更是当地精准扶贫的重要产业。2014年,十八洞村退休老支书石顺莲牵头成立了十八洞村苗绣合作社,按照“公司+合作社+绣娘”的模式,让50余名留守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在十八洞村苗绣品展厅里,琳琅满目的苗绣服装、苗绣团扇、苗绣首饰等手工艺品让人爱不释手。尤其是一把把绣着花鸟和“十八洞村”字样的苗绣文创团扇,既小巧精致又富有意义,成为很多游客首选的“伴手礼”。
“我们发展十八洞苗绣,就是为了给当地妇女提供就业岗位,让她们在家里也能实现创收。”花垣十八洞苗绣文化产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国桃介绍说,通过培训,留守妇女们掌握了苗绣非遗技艺后,每月在家就能增收1200元至5000元左右,还能就近照顾老人和孩子。
十八洞村苗绣品展厅。
家乡有了发展空间,年轻人也回来了。2019年,大学毕业不久的施康回到十八洞村,开始用镜头记录真实的乡村生活,讲述十八洞村的故事;并定期在网络上开直播,帮助村民卖蜂蜜、腊肉、辣椒等农产品。通过直播,他已帮助村民获益50多万元。
采访团一行沿着石板路走进精准扶贫广场,眼前是青山梯田,身后是民宿山居,苗绣和黄金茶传递着致富密码,大人小孩幸福的表情,向世界展示着中国乡村振兴的新图景。
对于未来,施金通充满期待:“下一步,我们要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打造红色、绿色、古色‘三色’乡村产业。”他说,十八洞村是中国脱贫攻坚交流基地,要通过研学交流,打造红色旅游线路,讲好红色故事;十八洞村有高山、峡谷、瀑布、溶洞等自然资源,要通过开发建设田园综合体,用好绿色资源;十八洞村还是苗族聚集区,民族文化非常浓厚,要进一步推进文旅融合,“绣”好古色文化。(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