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茬水果型黄瓜的栽培管理技术
田间管理。整地、施肥、定植 水果型黄瓜结瓜量大,需要充足的养分供给,宜选用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高,保水、保肥的壤土进行种植,定植前每667平方米用腐熟有机肥5000公斤,并同时加入过磷酸钙30公斤,饼肥200公斤,草木灰50公斤,深翻混匀,耙平起畦,做20~30厘米高的高畦,铺上地膜,若条件允许,最好能安装滴灌设施。2月中旬当幼苗有3~4片真叶时定植。定植时按株距挖好穴后,将幼苗栽入,埋入少量土,然后在穴中灌水,待水下渗后封穴。
温度管理。定植后1周内应适当闭棚,注意保持白天25℃~30℃,夜间18℃~20℃,不超过35℃不放风,以促进缓苗。缓苗后可适当放风以降低温度,一般保持白天22℃~25℃,夜间16℃~18℃即可。进入盛果期后,白天温度应保持在25℃~30℃,夜间15℃~17℃。
肥水管理。在定植7天后应浇缓苗水,浇缓苗水后根瓜坐住前应控制浇水,一般不浇水;根瓜坐住后每隔3~5天即可浇1次小水,切忌大水漫灌,每隔一水随水追肥1次,每667平方米施复合肥10~15公斤。在生长期内还应追施叶面肥3~4次,一般以0.2%的磷酸二氢钾配合微量元素结合施药喷施。
植株调整。定植后要注意去除砧木上滋生出的侧枝及植株侧枝,一般是进行单蔓整枝,侧蔓摘除。水果型黄瓜的雌性强,产生雌花节位低,一般前五节所产生的雌花均应疏掉,自第六节起开始留瓜,以保证产量。当幼苗长到25厘米以上时,应及时引蔓吊蔓,一般采用银灰色塑料吊绳进行吊蔓。中部每节可以留1~2个瓜,疏掉多余的雌花,一般情况每节最多留2个瓜,多余的雌花应及时去除。在水果型黄瓜生长的中后期,下部叶片开始老化,失去光合作用能力,应及时去除老叶、病叶,以改善通风透光,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病虫害防治 水果型黄瓜的病虫害与普通黄瓜基本相同,防治方法也相同。在目前生产中,发生较严重的病害主要是枯萎病、白粉病、霜霉病等,虫害主要是蚜虫、甜菜夜蛾和白粉虱。进行病虫害防治应遵循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
适时采收 一般雌花开放6~10天,瓜长12~18厘米,横径2~2.5厘米时即可采收,采收时用剪刀剪断瓜柄,防止损伤秧苗,注意轻拿轻放。
极早熟扁豆的栽培要点
扁豆又名眉豆、峨眉豆。全国各地都有农家品种,但收获迟,极早熟品种可提早100天左右上市。扁豆嫩荚蛋白质及钙、磷、铁等矿物质和各种维生素的含量也很丰富,清脆可口,营养全面。
一、播种
1.播种时间:扁豆种子在15℃以下发芽不良,10℃以下停止发芽,最适宜发芽温度为20℃~25℃。扁豆生长生育适宜温度20℃~37℃,高于40℃时生育变劣,落花增多。广东地区一年四季都可以播种(气温低于15℃时盖膜育苗),移栽后至始收约50天,可连续采收6个月。
2.播种方法:播种前备好苗床土(营养土),以农家肥与菜园土4∶6的比例拌匀、整平。苗床必须高垄向阳,播种时保持床土湿润,以床土用手捏得拢、撒得开为度。各地用户可根据各自情况,采用苗床育苗或营养钵育苗。当气温达到发芽、生长温度时,也可以直播,每穴2~3粒,定苗时保留1株壮苗。无论采用哪种方式育苗,种子都不宜浸泡,必须播干种子。
二、移栽
采用营养钵育苗或苗床育苗的,在小苗3~4片真叶时要及时移栽。移栽前要翻耕土壤,施足基肥,每亩施腐熟农家肥3000公斤,另加施复合肥或饼肥100公斤,深施后整平土壤,打穴移栽。对于生长势和分枝力较强的品种,根据土壤原有肥力,基肥可适当减少。
极早熟品种一般亩植1000株左右,或按行株距100厘米×60厘米移栽,每穴种1株。如果要提高前期产量,密度可适当加大。
三、田间管理
1.搭架及打顶摘心:当主蔓长至30厘米左右时,应及时搭架、引蔓。搭架方式同豇豆,一般采用"人"字架,架高2.5米左右,在架半空处适当加几根横架材,以利爬蔓。当主蔓长至0.5~1米左右时,及时对主蔓打顶摘心,促使花穗枝萌发生长。当侧蔓长至1米左右时,再次对侧蔓摘心。
2.肥水管理:移栽后要及时用稀释后的腐熟人畜粪尿提苗。因扁豆不断开花结荚,所以,开花、结荚后应加强肥水供应,最好能采摘一批,淋肥水一次。采摘时不要伤及花穗,因为花穗能重新开花、结荚,即开"回头花"。如遇长期高温干旱,应及时进行抗旱并喷施叶面肥,以利保花、保荚。
四、病虫害防治
扁豆的病害主要有炭疽病、霜霉病,栽培时湿度大、温度低易引起发病,以上病害均可用50%甲基托布津和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防治。苗期发生的蚜虫用2.5%敌杀死2000倍液防治,效果好;开花期、盛果期主要是豆荚螟为害,可用抑太保乳油和20%速灭杀丁3000倍液混合防治,或用20%杀灭菊脂3000倍液及其它防治螟虫的药剂交替使用。豆荚螟虫害要早防治,在始花期花蕾未开放时喷药一次,以后要注意观察,及时喷药。
玉米膜下多孔出流灌溉节水技术
玉米膜下多孔出流灌溉技术,就是在膜下两垄之间铺设专用管道进行节水灌溉。将地膜栽培技术与滴灌技术有机结合,与传统的漫灌、喷灌方式相比具有明显的优势。
一是节水、省工。主要特点是膜下使水成点滴、缓慢、均匀而又定量地直接浸润作物根系最发达区域,不存在外围水的损失,水的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真正实现了水肥同步。据统计,膜下多孔出流灌溉与传统灌溉方式相比节约能耗50%、省工50%。
二是灌溉方式方便快捷。传统的灌溉方式往往是将井打在地中间或两头,在发生“卡脖旱”时,传统的灌溉方式操作十分困难,甚至要推倒部分作物进行抗旱,给农业生产造成较大损失。而实施玉米膜下多孔出流灌技术,无论何时出现旱情,只需分区打开阀门,浇水变成了“推闸放水拧龙头”,老人妇女都能干,操作非常简单,农民抗旱更加容易。
三是丘陵漫岗地的抗旱效果更佳。由于丘陵存在打井难和保水能力差的问题,当出现旱情时,采用常规的灌溉方式使土壤受到较多的冲刷、压实和侵蚀,土壤结构遭到一定程度破坏,同时水分流失较为严重,导致抗旱投入大、效果差。而实施玉米膜下多孔出流灌溉技术,可以在地势高的地头放置储水罐,并根据地势在管道系统中设置阀门,控制灌溉区域,保证灌溉均匀。灌溉时,水经过膜下的系统管道缓慢均匀地渗入土壤,对土壤结构能起到保护作用。
此外,利用储水罐蓄水可以提高灌溉水温,形成适宜的土壤水、肥、热环境,能够促进作物增产。通过膜下多孔出流灌溉可以很好的解决丘陵漫岗地传统浇灌方式出现的打井难、旱涝不均和破坏土壤结构的问题。
林地栽培食用菌技术
常规食用菌生产主要有两种模式。一是工厂化生产,但对设施条件要求较高,一般投资都在上千万元以上,因此发展有局限性,不宜大范围推广;另一种是家庭式生产模式,主要以温室、大棚为栽培场所,菇房和生产设备相对比较简陋,散布在近郊各区,难以规模化生产,而且每亩菇棚投入需要5万元以上,大面积发展同样受限。这两种固定设施的生产模式由于连年生产,容易造成环境恶化,杂菌丛生,病害加重,造成减产甚至绝收;防病用药还有造成产品污染、农药超标的危险。
北京拥有各种林地约1000万亩;适合栽培食用菌的平原速生林有120万亩左右。利用林地进行食用菌生产具有很大的发展优势,一是林地资源丰富,取之不尽,可大面积规模化种植。发展食用菌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可以缓解农林争地的矛盾。二是林地枝繁叶茂,树冠遮荫,无须建房搭棚保温,减少了设施投资成本;三是林间氧气含量充足,比林外温度低、温差大、空气湿度大,适合食用菌生长,生长条件来源于自然,无需人工创造气候条件,管理粗放,省工省力。四是林地空气清新,没有污染,可以生产无公害食品,生产的食用菌品质好,菇味浓,营养丰富。五是食用菌生产用过的废料可以用作燃料,也可直接为林木生长提供有机肥,既可以促进树木生长,也减少了废料处理,符合生态农业的要求。
林地食用菌栽培就是把已经发好菌丝的菌棒(料)堆放在林间空地里进行仿野生式生产。林地生产食用菌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一亩林地一般可获得效益5000元以上,高的可达2万元以上,效益高于种植其它农作物。由于效益很好,今年京郊栽培面积迅速增加,通州1万亩,房山和顺义都超过1000亩。
栽培方式:选择4~5年生遮荫达到70%以上的人工速生林地(树势偏弱的林地可适当增加遮阳网等辅助措施,以改善遮荫度),将提前准备好的食用菌棒(要求发好菌或接种点菌丝连成片的菌棒)或堆沤好的菌料,在4-8月移入林地,即可进行食用菌生产。入林时间:白灵菇3月下旬—4月底;香菇4月中旬—5月底;木耳、平菇5月上旬—6月底;双抱菇7月初—8月初。白灵菇采取地埋方式,即在林地内做1.5-2米的平畦,将菌棒平放在畦内,覆土2厘米左右,可延长供应期2个月左右,并实现循环再次利用;香菇和木耳采取单摆式栽培,或结合观光农业进行架式栽培,方便游客观赏和采摘;平菇采取地埋或墙式栽培;双孢菇采用地埋式栽培可获得较好的效果。
菌棒入林后注意调控林地温度和湿度,最大限度满足食用菌生长需要,实现丰产丰收。
产蛋鸡不能缺水的阶段
给鸡特别是产蛋鸡供水有很多学问。一般情况下每只鸡每天需水量:冬季110毫升左右,夏季280毫升左右,春秋季200毫升左右。当产蛋率升高时,需水量也随之增加。因这时鸡产蛋旺盛,代谢加强,不仅形成蛋需要水分,而且鸡采食量也大,需水量也多。因此,在鸡产蛋高峰期要特别注意供水工作,否则,会直接影响其产蛋和健康。特别是在每日的早8点、中午12点、下午6点这三个时间,更不应缺水,因为鸡的饮水时间大都在光照时间内。
早上8点左右,鸡开始接受光照(日光或灯光)。中午12点左右,是鸡产蛋的高峰期,母鸡产完蛋后,体内消耗较多的水分,感到非常口渴要喝水。下午6点左右,光照时间即将结束,晚上准备开始休息,鸡要喝足水以利晚上体内备用。在养鸡的生产过程中,不知道大家细心观察过没有,每天都要出现这三次饮水高峰。如果产蛋鸡在这三个时间内喝不上水或喝水不足,会影响其产蛋和健康。
冬季天气寒冷,气温低,最好给鸡饮温水,温水鸡爱喝,也能减少体热损失,增强抗寒能力,对鸡的健康和产蛋都有利。
春季育雏照蛋的技术
春季是孵化的旺季。为保证孵化率和雏鸡的质量,就会照蛋。
第一次照蛋 是在孵化后5—6天,主要检查种蛋的受精率和胚胎发育情况。发育正常的胚胎在灯光照验下,隐约可见胚胎上浮,卵黄囊上的血管网向四周扩张如蜘蛛网状。弱胚血管纤细,扩张面小;无精蛋,蛋内透明,隐约呈现蛋黄的阴影;死精蛋呈现血线或血环,有时可见粘壳的小黑点。
第二次照蛋 鸡蛋在孵化的11天。大型立体孵化机在第二次照蛋时,多采用抽查法,抽检几个蛋盘的胚胎。发育正常的胚胎,尿囊在蛋的尖端合拢,包围蛋内的蛋白,可见蛋的尖端布满血管;发育迟缓的胚胎,尿囊尚未合拢,蛋的尖端尚无血管分布;死胚蛋无血管分布,蛋内半透明,蛋中有模糊的团块。
第三次照蛋 鸡蛋在孵化的18—19天进行。发育正常的胚胎,气室增大,气室边缘是弯曲倾斜的,血管粗,可偶见胚胎闪动,即胎动,俗称转身和闪毛。即将出壳的雏禽占据胚蛋;发育迟缓的胚胎,气室增大,平齐,血管明显,蛋的尖端发亮;死胚蛋气室边缘弯曲度不大或无弯曲,蛋的尖端发亮,蛋内发暗,浑浊不清,摸之无温暖感。
现代化大型孵化厂在大规模孵化时,由于种蛋受精率较高,孵化机性能较好,故一般可不进行验蛋,可节省人力与时间。若当受精率在抽检时发现低于85%时,为保证孵化率和雏鸡的质量,仍进行照蛋。
早春雏鸡运输应该注意的问题
由于人们创造了人丁孵化技术,鸡的繁殖可以大量地集中进行,因此就可以在适当的地区,分片设立专业性的孵化点,这种孵化点一般称为孵化场。孵化场不仅应向生产提供大量健康的雏鸡,还可以推广良种鸡,进行必要的防疫注射以及指导饲养技术。
同时,也带来了一个雏鸡运输的问题。而雏鸡的运输又容易被忽视。从孵化场运送到饲养单位时,往往由于路程过长,途中照料不够,以致受热、受凉、受挤压,甚至大窒息致死.造成损失。
运输雏鸡时应淀意到:
1.装雏鸡的箱,最好既能保暖又可透气,四周如有棱角应用物档住,否则在角里的雏鸡容易被挤死。空运雏鸡必须用标准箱装鸡。气温低时,上面要有覆盖物,天阴下雨,长途运输要有防雨挡风设备。最好用保温车运输。
2.每个箱的装雏量不宜过多。如直径80一100厘米的圆筐,每筐可放雏鸡lOO一150只.途中每经40分钟左右,最好用手翻动一次,避免有雏鸡被压在底下、窒息而死亡。
3.雏鸡应在毛干、可以站立并已有部分作啄食(所谓“起身”)后运送。途中不宜长时间在烈日下曝晒,如必须在烈日下运送时,应选择林荫道。行走一段时间后,即停放在树荫下休息,并打开竹筐检查雏鸡状况。如雏鸡张嘴哈气,系温度过高;如雏鸡挤在一起,发出吱吱叫声,则为温度偏低,都要及时采取散热或保温措施。
4.路途不宜太长,最好当日到达饲养单位,否则要作好途中开食的准备。
5.长途运输最好是嘌蛋,即孵化16—19天的蛋,按照路程远近,计算出雏时间,运送到饲养地区去出雏。具体方法是将胚蛋放在竹筐内,早春气温低,筐内铺垫稻草,上面加盖棉被.夏季气温高,筐内不需垫草,上盖单被。然后用车运送,途中要防止破损。管理的方法基本与摊床管理相同,通过翻蛋,盖、掀覆盖物以及集中叠放蛋筐,四周盖严以升温,分散、甚至
洒水以降温等措施来调节温度,保持在孵化器内或摊床上同样的孵化条件,使胚胎继续正常发育。嘌蛋主要靠胚胎的温度升温,运送时间不能过早。到达目的地后,可以放进孵化器的出雏器或摊床上,也可以在保温的房间内,铺上厚草,将蛋放上,等候出雏。嘌蛋运输法是我国劳动人民的一项创造,已在生产上广泛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