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以蛙为主的一批“网红”餐饮兴起,食用蛙成了下一个“风口”,市场上供不应求。界牌镇的王金华看准稻田蛙少、需求量大的商机,在界北社区流转租用45亩土地,将水稻和黑斑蛙混种混养,既向市场提供生态稻田蛙,又提供绿色有机稻米,一箭双雕。

上午9时许,正是投食时间,源之绿稻蛙生态养殖基地的工作人员娴熟地将奶粉般的蛙食一把把撒在40多个蛙池里,一只只蛙从稻田里跳出来开始进食,不到一刻钟,饱餐后的蛙又噗通噗通跳进稻田找阴凉处“消食”去了。

基地负责人王金华介绍,当天投放进蛙池的蛙食如果没吃完,第二天早上要全部打扫出来,再重新投喂。因为黑斑蛙的肠胃比较稚嫩,进食腐烂的食物会导致黑斑蛙生病。王金华介绍说,蛙稻共生模式是将种植业与水产养殖业有机结合,稻田蛙是捕虫能手,排泄物还是水稻很好的肥料,这样养蛙的稻田完全不施用化肥和农药。

记者看到,蛙池四周都设置了严实的围网,田埂上还架设有30厘米左右高的白纱网。“青蛙的敌害特别多,水里的鳝鱼、龙虾,地上的蛇、鼠,天上飞的水鸟,都是青蛙的天敌。所以设下了天罗地网。”王金华解释,前段时间的暴雨,蚂蟥都顺着雨水爬进田里,吸附在青蛙身上。王金华带着工人抓住青蛙,一个个将蚂蟥扯下来。

对付了“外忧”,还有“内患”。黑斑蛙对水质的要求也很严。养殖基地的水,是从长江引进来,经过滤池净化七天才放进蛙池。王金华从2019年开始尝试“蛙稻”养殖模式,到今年已经初见成效。现下正是黑斑蛙上市的时候,每斤能卖到35元。目前蛙主要销往定点的饭店,今年预估能有20万元的收益。田里的生态稻也被预订一空,纯天然的稻米一斤能卖到10元。

下一步,王金华还将加强基础建设,投10万条泥鳅进稻田,实现蛙、泥鳅、水稻的三种共生养殖模式。“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随着秋天的到来,丰收的一幕将在生态养殖基地上演。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