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田华平

3亩地、200棵柑橘树,年收入近6万元。其中一棵柑橘树的果子,卖出1300多元后,树上还可采摘……

这一亮眼“杰作”,出自新立镇文笔社区六组居民彭学华之手。他搞过屠宰、办过宴席,其实早已是当地的“名人”。

同样的柑橘品种,别人卖不了好价钱,彭学华却能取得“好成绩”。

“当然我有我的办法。”彭学华清瘦的脸上露出神秘的笑容。

20多年前,文笔社区几乎家家开始栽种柑橘,但效益不高。

彭学华家有6亩地,看到地里蔫不拉几的柑橘树,彭学华心里开始着急。

2017年,彭学华收回自家土地,栽下300多棵名为“耙耙柑”的柑橘树。

没有精力外出办宴席了,彭学华把心思全用在柑橘树上,渐渐摸索出一套独特的经验来,结出的果子又大又甜。

2020年下半年,社区流转土地搞项目发展,彭学华忍痛割爱流转3亩地,留下200棵柑橘树。

12月,果树丰产。看着树上小灯笼大的果子,彭学华开始愁销路。彭学华拿出电话,请认识的熟人来家中品尝,拜托大家帮忙打打广告。

这招管用。彭学华很快就接到很多陌生电话,纷纷要求买柑橘。有前来采摘的,更多的是要求快递。

彭学华一下又愁了起来。老伴支招,让跑货运的儿子、儿媳回来帮忙。

儿子彭德胜脑子灵活,联系厂家赶制了包装箱。春节前,自产的柑橘全部脱销。

订货电话还在不断打来,县内县外都有。彭学华再一次犯愁。

“我们可以帮助附近的居民销售柑橘。”儿子的话让彭学华眼前一亮。

“但要严格筛选,确保果品,不然砸牌子。”彭学华再三叮嘱。

选果,包装,邮寄。春节期间,一家人忙得不亦乐乎。女儿、女婿和孙子也加入销售团队中。

“现在是4月了,我还经常接到要求发货的电话。”彭学华说,“得等下一季了。”

“柑橘果品好,关键是要施用有机肥,掌握修枝疏果技术。”彭学华最终“揭秘”。

“不是土地不值钱,不是农村挣不到钱,要看怎么经营。两个多月自销、网销,挣了十六七万元,实现开门红。”彭学华很自豪。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