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上确立了“布雷顿森林体系”。
美东时间1971年8月15日(北京时间8月16日),美国时任总统理查德·尼克松突然宣布施行美国的“新经济政策”,停止美元兑换黄金,从此美元将不再受美国黄金储量的约束,可以无限制地印刷膨胀,美国在国际经济和金融货币有了更大操控权。
1973年10月6日犹太赎罪日,埃及与叙利亚对以色列发起突然袭击,第四次中东战争暴发;以色列在美国支持下第三天便扭转战局。战后为了报复美国的资敌行为,欧佩克上涨石油价格,宣布对美国、西欧和日本实施石油禁运,美国GDP因此下降4.7%。之后美国基于石油的战略意义与沙特达成用美元结算石油的协议,强化了美元的世界轴心货币地位。
自此美国便可以通过美联储有规律的加息、减息,开始在世界范围内“薅羊毛”致富。减息以蓄羊毛,加息收割。
2 薅羊毛之拉美“中等收入陷阱”
上世纪70年代,拉美国家借美元外债发展经济,热钱流进房地产和股市,催高金融泡沫。
1979年,美联储加息,大量资金疯狂从拉美地区流出。
1981年,面对通货膨胀高企的阿根廷总统加尔铁里希望通过对外战争转移人民的注意力,在当面征得时任美国总统里根默许的情况下,打响了马岛战争,战争毫无悬念地以英军胜利结束。此次战争,让欧美投资人彻底失去信心,撤资离开,美联储同时再次加息(之前已经加了多次),拉美经济正式溃败。
1982年8月,墨西哥政府率先宣布还不起债了。之后委内瑞拉、巴西、阿根廷、秘鲁和智利等国紧随宣布债务违约。欧美国家顺势抄底拉美国家的破产企业、房地产、股票和矿业资源等。拉美国家步入“中等收入陷阱”。
3薅羊毛之日本“失去的二十年”
1980年,日本占有世界汽车市场的30%,超过美国成为第一汽车生产大国,同时还占据了20%的半导体和50%的机床市场。金融市场上,日本也是美国的最大债主,所持有的资金占纽交所交易量的25%。
1985年9月,美日德法英在纽约广场酒店签订了《广场协议》,致日元升值。此举削弱日本出口的同时,也迫使不少日本企业将生产线到移中国和东南亚国家以降低成本,造成了日本本土的“产业空心化”。
同时美国提高关税,限制日本产品进口;对日本车和电子产品展开反垄断调查;禁止日本企业收购高科技公司;甚至以涉嫌窃取IBM技术的理由逮捕日立高管。
日本在美国威逼下出台政策减税1万亿日元,投入5万亿日元。此时的六万亿日元,没能进入实体经济,而是大量流入了外汇、股市和房地产市场,抬高了金融泡沫。
1989年美联储开始加息,大量热钱逃离日本股市、楼市。
同时美国和日本人签了一个对赌股票协议(股指期货)赌日本股市跌。之后,美国让这份协议挂牌上市,简称「日经指数认证沽权证」。任何人只要买了这个「沽权证」,当日本股市下跌到一定程度,就能获利。于是,全世界资本抱团打压日本股市,致日元暴跌70%。
日本经济受重创,企业竞相破产,被外资抄底收购。日本自此陷入长达20年的衰退。
石油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