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乡村

——乡村产业空间布局

农业生产如果不能智能化、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个体农户的小规模种植,难以支撑他们生活所需,所以农民要么把土地流转给其他人,到城市务工;要么转变思路,尝试高效种植,开设家庭农场,走三产融合发展的道路。

浙江鲁家村规划18个农场,各具特色,一条铁轨把它们串联起来,游客可以乘坐“小火车”到达各个农场。农场主题各不相同,游客不仅可以饱览山水田园风光,还可以体验农场的农事趣味活动,吃农家饭,住民宿,带走各色农产品。

鲁家村的系统性规划和运营思维值得我们学习。

在规划阶段,就把农场的主题定位确定下来,各主题、活动有机结合,避免同质化。在整个乡村的运营管理中,处理好农场和集体的关系,社会资本与集体资产的关系,集体与农户的关系,注册乡村运营管理公司,把各方责任、义务和利益分成提前说清楚。

值得一提的是,村集体在运营公司的股份占比是49%,而专业的运营管理公司股份占比是51%。这就保证了“专业人办专业事儿”的原则,同时满足集体分红,农民致富的愿望。

鲁家村在起步阶段也是历经磨难。启动资金从何而来?规划设计费300万怎么付?他们的具体做法放到现在,是行不通的。但是,现在国家提出乡村振兴的号召,政府已经相继颁布各种利好政策,对于有思路有资源的乡村,前期的启动资金已经不是大问题。在这里我想提醒的是,不要把政府的好政策,前期启动资金,用错了地方。有些地方,为了减少“麻烦”,让钱花的“干净明白”,直接把钱花在“修路”上,一项工作就消耗大量资金。

我的建议是,政府首先要树立系统性规划思维。在启动乡村建设之前,一定要做好乡村的产业规划、环境规划和运营管理规划。然后分步实施,有的放矢,才不致浪费了宝贵的前期启动资金。

再看袁家村,如果没有系统性的规划思维,也不会有今天的成绩。

袁家村在启动之初,有良好的集体经济基础,村里有自己的工厂,有一定的资金积累和具备现代企业管理能力的人才积累。当然,还要有眼界开阔,思路清晰和敢于担当的带头人。

袁家村的老书记郭裕禄和鲁家村的朱仁斌,都是乡村发展的关键人物。常言道“一人兴邦”,这里说“一人兴村”,也不是没有道理。因此,在乡村振兴的历史进程中,村党支部书记扮演着重要角色。

再看看无锡田园东方,三大板块:田园社区、文旅小镇和高效种植园区。田园社区的开发,为文旅小镇和高效种植园区的建设奠定了基础。这种做法,褒贬不一。但是,所有的成功,都要付出代价,我们是不是要用包容的心态看待敢于尝试的,具有开拓精神的那些人和那些事儿?

我们再看一个案例:南京汤山翠谷现代农业示范园

占地3000亩,国有企业投资,2009年启动,十年计划投资8亿元。

从规划布局上看,汤山翠谷在努力探索“现代技术、高效种植、三产融合”的发展路径。从日本引进先进的“品种”和种植技术,也曾尝试生态蔬菜的城市配送;建设田园农场亲子体验区;植入文旅活动,发展餐饮业……作为现代农业示范园,它确实做了各种尝试,为后来者做了示范,有些做法是成功的,有些项目也是难以为继。

到今天,汤山翠谷仍在努力找寻现代农业发展的出路,这是必要的探索和尝试。

乡村振兴,首先考虑乡村的产业布局。以上提到的几个成功案例,都是走的三产融合发展的路子,而且重点是,第三产业服务业,成为主要的支撑产业,一产的产值占比几乎可以忽略不记。构建乡村文旅的产品形态,是第三产业发展的基础,但是,不是所有的村子都可以成为文化旅游村,都可以发展第三产业。

有资源有条件的乡村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业。什么叫有资源有条件?

山水资源——信阳郝塘村、南京黄龙岘、不老村、石塘人家、鹤壁灵泉妙境、济源王屋老街……主要依靠的是山水资源。

文化资源——陕西袁家村、登封禅心居、许昌神垕镇、信阳何家冲……皆有文化底蕴作为支撑。

人才资源——浙江鲁家村、南京七坊村、信阳新集村、兰考古琴村、确山小提琴村……皆是在没有资源的情况下创造资源,靠人才、创意支撑起的美丽乡村。这样的村庄之所以能做成,除了人才优势,时机也很关键。乡村振兴前期,在大家都还没有明确思路的时候,他们占了先机,开始的较早,把握住了窗口期。随着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更多具有山水和文化资源型的乡村将成为主角儿,更有条件发展第三产业。

乡村产业空间如何规划?从以上案例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

首先要做好产业定位。以现有资源优势为基础,挖掘当地潜在资源特色,结合市场情况,分别找到农业产品定位、文化主题定位和乡村生态环境定位,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下一步的乡村产业规划、乡村环境规划和后期文化旅游运营管理规划。

其次,找到抓手,找到产业布局空间,以保证各项规划定位能精准落地。目前乡村空间无非是田园+乡村两种形式,第一产业发展依托的是田园(基本农田),第二、三产业发展依托的是乡村;二产(农产品深加工业)和乡村康养无处安放。有些乡村在村子内部建设扶贫车间,利用原有废弃宅院建设康养庭院,这也是因地制宜,接地气的做法,但很难形成规模,形成支撑乡村振兴的产业力量。因此,特殊情况下,有条件发展二产的乡村,应考虑给出一些建设用地指标,而不是教条的困住乡村发展的手脚,不能动弹。

再次,特殊业态,灵活布局。比如“家庭农场”,应该给出“三产融合”发展的空间。在现代农业场地的布局中,除了基本的辅助设施用地之外,允许适当有度的三产空间建设,用以布局餐饮、民宿和农副产品展厅等业态。

有条件有意愿有决心发展第三产业的村子,一定要想清楚一个核心问题——城市客群为什么要到你的乡村旅游消费?是什么东西吸引他们?

想清楚这个问题,就可以着手去打造乡村文旅的吸引点了。

乡村文旅,确切的说是乡村文化旅游,许多人不理解为什么非要在旅游前面加“文化”两个字,在上一轮的城市文旅小镇的建设中,商业地产商来做文旅小镇,往往忽略了文化的重要性,甚至很多文旅小镇没有精准的文化主题定位,导致小镇徒有其型,缺少文化灵魂。在这里我不愿意“絮叨”太多文化的重要性,以后有机会再系统阐述。

有一点不得不提,文化旅游,文化是灵魂,是项目的吸引力所在,但文化产业本身很难盈利,却要花大力气打造、扶持和激励。在整个乡村文旅项目中,真正能盈利的业态还是“餐饮、民宿”等服务业。但是没有文化力量的存在,项目就没有吸引力,无法吸引游客,餐饮和民宿业也发展不起来。因此,如果用系统化思维运营管理乡村各产业,应充分考虑文化内涵建设、维系的资金来源。

这样谈文化,似乎把“文化”当工具来用,缺少对文化的基本尊重,更难说“文化信仰”这样严肃的话题。或许在不少人看来,谈文化信仰太“矫情”,那我就再矫情一回。

有人从政的路上,殚精竭虑,希望走的更高,却忘了造福一方的责任和使命;从商者,一心向钱,却不知解决社会问题才是根本,而钱,不过是副产物;惜名者,沽名钓誉,却忘了,历史不会铭记虚名?

浮躁,心中无所依,诚惶诚恐。未曾闻道,心中没有信念,我们成了热锅上的蚂蚁。

礼失,求诸野……

到乡村去,似乎还能感受到“和睦乡里、素孚区望”的乡贤理想;到乡村,让浮躁的心安静下来,重新塑造“独立守神,无畏欢喜”的淡定;在乡村,抓住仅存的文化根基,让未来的乡村成为中国文化信仰的载体。

过去一百年的城市更新,更新的不止是城市面貌,随着老旧建筑一起埋葬的,还有我们的文化自信。

未来乡村,所寄托的文化复兴梦,不仅是乡村的,也是城市的。

乡村振兴的三十年计划,振兴的目标,不是把乡村振兴成城市,把乡村振兴成没有乡村。这个道理,我们应该谨记。如何让未来的乡村传承乡村的基因?这不仅是乡村设计师和建设者的责任,更是那些位高权重的决策者应该时刻深思的问题。

过去的五年,在扶贫和乡村环境整治的过程中,乡村的味道被整治的消失殆尽,这种情况不在少数。扶贫先扶“志”,又有多少成功的案例。前车之鉴,可为后事之师,未来乡村的建设,我们任重道远。

为了让乡村变的更像乡村,为了让乡村成为中国文化信仰的载体,我们就要把乡村打扮成“穿长衫”的返古摸样吗?未来乡村,是不是要拒绝新时代的技术支撑和审美需求?当然不能。

未来乡村,应该拥抱现代技术和时代的审美取向。

未来乡村,应该建立与城市更为紧密的关系,尤其在城乡产业均衡发展的过程中,两者的桥梁就是现代技术。

事实证明,技术的发展和文化的传承并无矛盾。

附件:1

在过去几年的乡建实践中,拙匠团队总结了以下几条乡村建设的建议:

一.坚守空间体验的本质诉求

美丽乡村不仅是让人看的,更是让人住的。因此,美丽乡村的建筑改造或者新建,应该把空间的舒适性放在首位。美丽乡村的建筑空间,应该积极利用现代科技和现代设施,让室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充分融合,把美景引进室内,把温暖留在室内。

二.重塑特色,留住乡愁,让乡村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载体。

建筑形式应传承当地文化特色,但传承不是仿古,传承文化,更要创新,融入现代审美需要,让当地特色文化得以发展,并符合现代人的生活需要,文化审美需求。

设计师必须深入调研,理解当地文化特色,提取建筑文化神髓,结合现代生活对建筑的需要,让文脉得以传承。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留住乡愁。文化如果不能融入现代生活,则文化只能停留在博物馆,而不能传承发扬。

以“拙匠书院”的建筑改造设计为例,建筑抽象并放大了豫中南建筑线条特征,运用当地材料塑造外立面,以达到“留住乡愁”效果。同时书院运用现代材料,塑造第七空间,留住“思乡人”。书院、书舍和新集艺坊的院子,一院一品,如同中国的园林,融合了更多的文化元素,成为中国文化基因的载体。

三.农村建筑改造或新建的科学性原则:

1.建筑结构和基础设计应合理,避免地基沉降不均匀导致房屋破坏;

2.建筑应考虑保温节能,墙体和屋面应做保温隔热处理,窗框应考虑断桥技术,玻璃应采用中空玻璃;

3.建筑的地面防潮和屋面防水,其材料和技术,应符合国家标准;

4.充分考虑室内采光,扩大南侧窗面积;

5.考虑“第七空间”的设计,增加阳光房、亭廊等文化休闲空间设置。

6.建筑设备应与时代同步,卫生器具,空调地暖,皆不能输于城市。

7.未来乡村,尽可能融入现代技术,让物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走进乡村,服务乡村

四.注重院落设计

庭院,为中国人提供了无限遐想的空间。久居城市的人,只能是遐想,很难真实体验。但是在农村,几乎每家都有院子,院子,是中国人内向开放的性格印证。把院子做好,是留住“思乡人”的关键所在。

美丽乡村的院子,应因地制宜。院落设计中,应遵循三大原则,即乡土原则、公平原则及生态原则。第一,乡土原则,使用乡土材料、乡土植物,保留乡土生活;第二,公平原则,保留村民宅基地私有空间,创造公共活动空间;第三,生态原则,尊重现状,保留耕地。

五.村落规划随顺自然,完善基础设施

自然村落规划,规划师应“相土尝水”因地制宜,一定是随顺自然,方能留住乡村的自然之美,特色之美。乡村规划不能像上个世纪的城市规划一样,规整划一,千篇一律。

乡村的基础设施需要完善,医疗卫生、道路管网、垃圾回收、污水处理、公共厕所、文化场馆、公共活动空间……不可或缺。

六.重塑乡风文明,引导乡民建立众创空间

政府与企业、高校合作,在农村开展文化普及与传承工作,让人才回到乡间,成为新农人,让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重归乡里。

政府支持,高校、企业合作进驻乡村,引导乡民建立众创空间,发掘地方产业特色,推动乡村产业发展,让村民不必外出务工,即可获得合理收入,解决留守妇女,留守儿童问题。

政府提出“乡村振兴”的战略目标,正当其时。让乡村变得更美,留住乡愁,留住思乡人,让风雪夜归人感受到老家的亲切和温暖,是这个时代给予乡村的机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