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简介

课程名称:《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

学生人数:一堂课42-44人,每届学生平均85人,分两个班授课

课程性质:工商管理专业必修课

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学习,能够熟悉、辨别及解释招投标工作程序与合同编制相关的法律体系,有效梳理及应用工程建设合同订立的基本要点及主要方法,进而具备从事工程招投标组织策划和合同管理工作的应用实践能力,具有知识迁移能力、工程协作能力及批判性思维能力、思辨意识及解决国际、国内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能逐步吸收理解内化工程建设管理制度化、法治化和契约精神的重要意义,并树立成为严谨、客观、平等的工程师或管理者的从业意识及职业操守。

教学创新要解决的问题

本次参赛的《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课程是广东省一流混合式课程、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同时还是在建省级在线开放课程。该课程知识体系庞杂,要求学生将造价、施工管理、法律法规及工程经济等多条已有的知识线进行整合,建立合理关联。同时课程与工程热点问题结合紧密,学生需要通过小组讨论建立知识与应用之间的桥梁,进一步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协作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在本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初期,已探索完成了从传统线下教学到混合式教学的转变,将 SPOC 平台及微课同课堂探究式学习相结合,并取得良好成效。

而在最近几年混合式教学深化改革的过程中,团队已不再满足于初级的、形式化的混合式教学设计,开始更加关注教学设计改革是否可以达到有效知识传递、高阶能力训练和思想价值引领等三个核心目标。因此,在不断迭代完善的过程中发现,本课程初期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有三方面痛点问题需解决:

一是如何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将工程管理及法律相关案例资源有机整合,进而实现前序知识体系的建构,以及更为高效的知识内容传递?

二是怎样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的有效提升?其中包括:

1. 提升学生知识迁移能力:如何关联工程招投标有关专业知识和实践应用能力?

2. 提升协作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如何将高阶能力标准具体化、过程可操作化?

三是如何在混合式教学过程中将课程思政与工程实践深度融合,从而以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引领工程师未来职业发展?

教学创新的方法和实践

针对以上痛点问题,课程团队近年来以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为出发点,持续完善混合式教学设计,有机整合教学资源,探索建立师生“探究社区”,研究实践教师如何利用信息化、可视化的学习分析工具构建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将学生高阶能力提升标准具体化可操作化,促进学生进入深度学习,实现可推广、可复制的混合式教学总体框架设计及落地实施的可行路径。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

完善“一中心-双驱动-五维递进”的混合式教学总体设计框架

维度层层递进的教学环节设计从知识传递、能力训练和价值引领三个角度,确保教学目标有效达成:

第1维度——有效初学:每周开放2讲微课视频,辅以案例动画、百余套资源及讨论话题,引思激趣,全方位提升线上初学的有效性。

第2维度——模拟体验:每周1-2组任务,线上线下参与,大胆创新,多样生动重现典型案例,迭代培养综合能力,第一视角体验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实务。

第3维度——延展进阶:以对分课堂为核心,通过分析工具实现讨论、作业、发言等信息有效统计呈现,构建线上线下高度融合的混合式课堂,深入延展进阶。

第4维度——团队思辨:策划团队辩论,引导思考辩题立意及论据,思辨常见纠纷争议问题,寻找问题根源和本质,培养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第5维度——全程实训:广受学生欢迎的招投标全过程实训,实操感受招投标全流程,吸收内化理论知识及实践能力,建立严谨客观法治的职业态度和操守。

通过上述五维度能力递进模型,从内容传递的“夯实基础”,到对分讨论的“承上启下”,再到招投标过程实训和团队辩论的“高阶运用”,从基础知识的传递到高阶能力的训练层层递进,解决教学团队在课程迭代过程中遇到的重难点问题。

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1.线上线下资源整合与知识传递有机关联——解决知识体系建构痛点

以总体框架为基础,首先对知识点进行解构和重构,制作线上微课视频和动画;同时,在线下,以学生参与案例库建设的活动引领学生对知识点进行二次重构,通过建立案例、知识点的对应关系,依照混合式学习“线上学习知识点”“线下讨论案例”的惯常模式,将零散案例进行整合,并通过前后测监督学生掌握情况,反哺线上学习,从而有效促进线上、线下学习关联和知识体系建构。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

2.创新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促进高阶思维提升——解决高阶能力提升痛点

在本课程建设改革初期,课程团队发现学生大多并不了解高阶思维能力是什么以及如何在课堂上灵活运用和发挥高阶思维能力。例如,学生并不了解何为协作讨论,一个好的协作讨论特征是什么,如何灵活运用这些特征,因此造成了线上讨论流于形式,小组对分讨论根本不是在知识建构和内容协商,而是将观点“扔”在微信群中。

由此,课程团队认识到能力培养需要将能力指标维度具体化和可操作化,同时,为学生留出能力进阶的空间。基于此,课程团队摒弃了在讨论区直接对学生线上讨论进行干预的策略,充分尊重大学生元认知能力发展较好的特点,帮助学生构建利于能力迁移的学习环境,发挥学生认知主体性地位。

课程团队利用学习科学领域中学习共同体的概念,借鉴现有研究中构建学习共同体的方法和模型,并从现有模型在学习共同体的“维系”和“发展”上发力,充分利用学习共同体动态发展的特征,为学生构建“边缘参与者”到“核心成员”的进阶通道,而参与模式的进阶也是学生高阶能力的进阶。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课程团队充分尊重混合式教学模式中线上讨论和线下课堂时空和地理分隔的特征,利用学习分析工具的可视化呈现,在线下课堂将高阶能力维度可视化、可操作化,引导学生将高阶能力迁移到下一次线上对分讨论中。

因此,课程团队通过学习分析工具和教师反思型提问话术,为学生构建能力螺旋上升的通道,帮助学生改变在线上共同体的参与模式,完成从边缘参与者到核心成员的转变。在此过程中,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

3.创新课程思政育人实施路径——解决思想价值塑造痛点

本课程近年来积极推进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寓价值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形成思政育人的“道法术器”,从而有效地解决价值塑造的质效难题。

“道”:基于课程特点确立三层次思政育人目标及思维导图。

“法”:细化大纲和教案,优选案例,思政元素充分融入教学全过程。

“术”:包括画龙点睛、专题嵌入、有机组合等实施方式。

“器”:有效提升思政融入及评价成效的 SPOC 平台及信息化分析工具。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4.构建认知——能力双循环双混合的落地实施框架

基于“一中心-双驱动-五维递进”的总体设计及针对性的痛点对策,我们对混合式教学的实施路径和可操作化策略进行了具体设计,引入“探究社区”模型(Community of Inquiry)的理念,将五个维度的能力递进框架与线上、线下教学活动的时间、空间分布有效的衔接起来,将每项活动合理安排在时间和空间维度均分隔的线上、线下教学活动中。

在该实施框架中,基于认知临场感(Cognitive Presence)中学生知识内容理解和能力提升螺旋上升的特征,充分发挥社交临场感(Social Presence)对认知临场感的正向促进作用,利用学习分析工具将学生线上讨论和线下课堂反思讨论相关联,在低阶维度落实认知的混合,在中高阶维度落实能力的混合,最终形成线上、线下全过程迭代循环、螺旋上升的实施框架。

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课程内容与资源建设及应用

本课程经过十多年系统化迭代,积累建设了丰富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

1. 精制 660 分钟视频及案例动画 12 套。在人民网“优学院”平台 SPOC 上线应用,并用于“智慧型教材”的可视化编制。

2. 建设完整习题库。进行难度评级划分,各类题型总量超过 1000 道,作为开展线上测试、随堂练习的主要依托。

3. 积累丰富的案例资源库。各类专题案例上百个,历届学生团队模拟案例视频数十个,迭代成为教学的丰富案例资源。

4. SPOC 平台顺利运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持续应用完善,结合先进的教学分析手段,教学效果良好。

5. 仿真实训室设施良好。两间虚拟仿真实训室及一整套招投标电子化操作平台,为课程教学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课程主要实施的创新教学活动

1.以学习共同体为依托落实混合式教学循环迭代

本课程教学团队在混合式教学实施过程中,结合课程实际,构建了具体的线上、线下学习共同体。基于循环迭代框架,我们以学习分析工具的可视化呈现和分析,辅助学生开展以知识建构和知识创新为特征的对话,基于线上线下师生利用学习分析工具和教师反思型话术,将学生线上学习共同体延展到线下课堂,有效联结线上、线下学习过程,带领学生反思、讨论,促进他们走向深度学习。

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工具,如学习分析工具中的可视化呈现打破小组的疆界,将各小组的智慧产品进行整合和升华,并展示给学生,同时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共同体的反思型对话,审视小组智慧产品,将其中的隐性知识显性化。在这样的教学迭代过程中,学生逐渐习得共同体的参与模式及规则,从边缘参与者进阶到核心参与者,随着参与模式的进阶,共同体的知识水平也在不断上升,并主动应用到下一次迭代中。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2.以学习分析为纽带促进学生高阶思维能力提升

在课程迭代建设过程中,课程团队对每周线上讨论进行内容分析,利用学习分析工具 KBDex(知识创新话语分析软件,用于分析学生线上论坛文本消息,呈现方式为社会认知网络)、词云工具(将学生线上讨论内容以词云图的方式呈现)等在下次课开始时点评上次课后线上讨论情况,并利用学习分析工具的可视化呈现,清楚告知学生“何为一个好的在线讨论”,以反思型问题带领学生进一步进行课堂讨论,概括“好”讨论的特征,引导学生总结下一步行动方案。

通过学习分析工具的可视化作用,学生线上隐藏的高阶思维能力具体化、可操作化。同时,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思考在何种情境下可以将何种能力运用到具体场景中,促进了学生的迁移能力。下面以两次课程为例,分别展示教师如何在课堂中应用 KBDex和词云工具,及学习分析工具与教师反思型话术是如何协同发挥作用的。

1. 教师首先引导学生概括线上小组微信群讨论的特点,提出反思性问题;然后,老师给学生展示 KBdex的作者网络图,学生指出图中三位同学(S1、S3、S4)之间连线较粗,证明这三位同学之间讨论相互回复率较高,与微信群记录相符。最终学生总结出在线上讨论时应注意“互相回复,彼此讨论”而不是“各说各话,把观点扔到微信群中即可”。

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

2. 教师利用词云对学生线上讨论区内容进行展示,引导学生基于学习分析可视化呈现进行深入讨论。如:将学生讨论提出的争议解决方案输入到微词云中,生成词云图,教师有意将学生讨论中的形容词标记为不同的橙色,而其它关键词仍为黑色。在课堂上,教师展示该词云图在多媒体投屏中,用反思性问题带领学生线下讨论。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

3.以教学方法改革为抓手促进课程思政育人深度融合

充分利用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主抓课堂教学主战场,形成本课程思政育人特色鲜明的“道、法、术、器”:

道——思政育人目标层次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为指导,强调把教师的“授”与学生的“知”“信”“行”三个层次育人目标融合贯通,有的放矢地开展课程资源建设和教学环节设计实施。

法——课程思政融入原则及思路

落地生根——深入优化完善课程教学大纲和每个学时的课程教案,将思政元素充分融入课程教学全过程。

寓道于教——优选和设计各类时事、工程案例及项目式任务,将思政元素与案例讨论讲解、任务推进工作相结合。

寓教于乐——引导学生开发情景化、故事化、游戏化的快乐学习模式,利用信息化媒介丰富线上、线下混合课堂。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

术——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施方式

画龙点睛术——通过慕课学习、课堂讲解相结合的方式对重要知识点和专业技能进行简明扼要地传授,同时进行相关思政元素的点睛,实现德智融合。

专题嵌入术——在平台开辟专题讨论帖,结合疫情时事、工程建设发展趋势等,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讨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工程师职业操守。

隐性渗透术——小组自行搜集选择招投标、合同管理及纠纷等真实案例,扮演不同角色,以第一视角体验法治精神和工程责任意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团队精神。

有机组合术——通过一系列组合“动作”,形成有机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让学生建立独立、正确的大工程意识和职业价值观,同时提升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思辨意识。

器——功能丰富的 SPOC 平台和学习分析工具

建设层次功能丰富的 SPOC 教学平台,引入词云、语义、问卷星等提取分析工具,构建高度融合的线上、线下学习环境,深挖成果背后的逻辑关系和潜在规律,引导观点碰撞,推动思维进阶。

4.以项目化任务导向实训体系促进知识有效迁移

教学全周期组织推进招投标及合同管理的实训任务体系,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全员参与完成招标投标等不同角色实训任务、工程实际案例模拟任务、团队辩论任务等,打通理论知识到实操能力的迁移通道,避免学生对管理理论及法律法规的僵化理解,助力学生知识有效迁移。

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

该实训活动已持续开展逾10 年,深受历届学生欢迎。全过程模拟招投标实训活动打破了传统工程管理类课程设计的固有模式,在招标文件编制、修改、发布及竞争性投标直至评标会议召开的全过程中,教师担任监督、指导及建议的角色,而将活动的主导权交由学生,由其自主设计和组织招投标活动,使学生在巩固专业知识的同时,能亲身感受招投标活动的全过程,在活动组织、汇报答辩、团队协作等各方面能力都得到锻炼,综合素质有效提升。

在对学生的跟踪调查中可以看出,学生通过实训活动更深入地掌握了招投标及工程造价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熟悉了招投标活动的基本形式和规范程序,提高了专业实操能力,逾七成的受调查学生认为,该实训模式的融入在不同程度上提升了其专业学习的兴趣。

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课程遵循“一中心、双驱动、五维递进”的教学设计总体框架,根据工程招投标及工程建设合同管理等工作的基本程序及逻辑体系,将知识体系划分为“1-招投标本质及过程”“2-招投标法律体系”等7 个知识单元。每个知识单元均通过线上、线下层次递进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循环迭代推进,明确知识单元教学目标及“学生主导”“师生互动为主”及“教师主导”等三类教学活动的计划比例及安排(如图 所示)。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

其中,学生主导的教学环节平均占比约45%,包括线上30%、线下15%,主要包括在线视频学习、线上讨论、线上练习、对分讨论观点成果形成、团队辩论、案例模拟展示、推进招投标实训等。师生互动开展的教学环节平均占比约30%,主要有案例互动讨论、问题延展思考、实训阶段性成果指导沟通、对分讨论前期启发等。教师主导的教学环节平均占比约25%,主要是针对慕课学习重、难点讲解释疑、随堂测试及点评、分析梳理讨论、翻转及实训等任务成果等。根据各知识单元教学目标,各教学环节有机协同、高效融合。

课程的考核方式

本课程采用多层次、多维度的评价考核体系。期末考试占40%,五类题型,非标准答案试题20-30 分;过程考核占60%,其中慕课学习9%、线上线下互动过程评价27%、任务成果质量评价24%。同时,在过程考核中引入“自评+互评+师评”加权评价机制。

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_典型案例经验材料

本课程还引入了全过程反思性测评机制:借鉴学习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概念——反思性测评和形成性评价,将学生每次线上讨论的内容在下一次课前进行内容分析,并在下一次课程中将分析结果呈现给学生,鼓励学生对结果进行反思,以提升下一次线上讨论的质量。

教学创新的效果

本课程开展混合式教学改革创新以来,为近6届超过500名学生授课,获得广东省级一流课程和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认定,以及全国混合式教学设计大赛二等奖、省级线上优秀优秀案例、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及课程思政教学大赛一等奖等多个奖项肯定,学生成绩、考研录取率、招投标类毕业设计综合质量均呈明显上升趋势,学生知识迁移和思维进阶成效显著,爱国情怀、工程师职业操守等深入人心。

学生高阶思维能力进阶

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全程跟踪学习共同体的学习演化进展,并在多个时间点对学生的讨论进行干预,进而基于Bloom认知目标分类编码,分析对比在3个时间点5次对分讨论中,学生在干预前后参与对分讨论模式的变化特征,以表征学生对高阶能力的理解及运用不断递进的特点。

典型案例经验材料_优质服务典型经验案例分享_典型案例经验交流材料

基于Bloom认知目标的学生认知维度进阶分析

通过分析学生对分讨论过程性数据中认知维度的编码特征变化情况,发现随着教学进程的深入,学生在线上学习共同体(小组)的参与模式在发生主动的正向变化,并从知识分享逐步进阶到知识建构和知识创新,也就意味着学生在逐步进入高阶思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