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蓝山县所城镇舜源村,连片种植的猕猴桃、香芋、生姜和成群的黄牛、黑山羊映入眼帘。在探索脱贫摘帽过程中,舜源村的村支两委立足当地实际,创新思路,改变传统的发展模式,采用“党支部+能人+合作社+贫困户”的经营模式,致力于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参与养殖业或种植业发展,让贫困群众能够从特色的养殖+种植产业发展中分享更多收益,早日摘掉贫困帽子。
据了解,所城镇舜源村是由峡源、大河边、上洞三个自然村组合而成,地处我县最偏远的贫困山区,山多地少,自然环境差,现全村有13个组,共有359户,总人口1670人,贫困人口329人。由于地理环境、位置等因素的影响,该村集体经济发展薄弱,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3万元,人均年收入2800元,贫困人口偏多,整体实力在全县趋于弱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贫困村。
今年55岁的赵土秀是峡源村的贫困户,现独自一人带着母亲,两人相依为命生活着。由于年岁已大,外出打工的年纪和精力受限,前年赵土秀回到峡源村,考虑到当地虽然地处山区偏僻,但自然条件优越,草木茂盛,地广人稀,很适合上山放养黄牛。当时,扶贫工作队了解到情况后,第一时间制定帮扶措施,一同为赵土秀凑齐了六千元购买了一头幼崽母黄牛。黄牛每年可以产两头幼崽,两年多的时间,现赵土秀已发展到拥有9头黄牛。同时,赵土秀也是村里的养牛带头人,村里人见她把养殖业做得这么好,纷纷前来取经。目前赵土秀已建立了自己的养牛场,现已初形规模。“我要好好发展养殖业,对脱贫是信心满满的,希望能争取早日脱贫。”村民赵土秀激动地说。
“每养殖一头牛,成本约六千元,到了年底,每头牛出栏时按价值12000元算,可获利6000元。贫困户利用小额贷款5万元的扶持资金,可养5头牛和维持牲口的基本开支,每年纯收入可达3万元。”所城镇舜源村支部书记朱文彪难掩激动之情,笑呵呵地告诉记者,牛羊养殖产业项目的实施是舜源村精准脱贫的一项重要举措,给当地村民带来了很大的收益,为贫困村贫困户发展产业、稳定增收稳定脱贫提供了有效路径,今年有望如期实现贫困村贫困户脱贫摘帽。
贫困户陈元竹的老公早年已逝,因此家中所有的重担全部落在陈元竹身上。但天有不测风云,家中的独子因意外发生车祸,使原本拮据的家庭雪上加霜,负债累累。在村支两委和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陈元竹先后购买了20头幼崽黑山羊,自繁自养,目前已发展到300余只。每天一大早,陈元竹就驱赶着黑山羊上山寻觅食物,依靠独特的生态优势,黑山羊长势喜人。经过扶贫队工作人员的帮忙推荐下,购买者慕名前来,目前已预定出一大批黑山羊,完全不愁销路,以市场价28元一斤出售,每只成品黑山养可卖二千多元。如今,陈元竹甩掉贫困户的帽子已触手可及,通过自身的努力和扶贫队的精准帮扶,马上可由当年的“贫困户”摇身一变“养殖大户”。记者在峡源村见到陈元竹时,她却满怀欣喜,对未来如何致富有了明确的打算。
今年,舜源村村支两委积极探寻1+1大于2的集群发展路径,注重优势互补,有效招大引强,鼓励优秀外出经商人员返发展,共同为家乡建设增砖添瓦,为贫困群众打开致富通道。盘洪日是当地出了名的致富能手,早些年在外做生意风生水起,经过多次外出考察项目和村支两委的上门做思想工作,今年年初,盘洪日在舜源村上洞自然村成立了猕猴桃种植合作示范基地,按照“四跟四走”即资金跟着穷人走、穷人跟着能人走、穷人能人跟着产业项目走、产业项目跟着市场走的发展新模式,盘活土地流转200多亩形成猕猴桃基地,在“输血”与“造血”之间有机结合转变,通过推行“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扶贫模式,鼓励贫困户以承包地入股或投入劳动力的形式,确保贫困户获得租金和劳务双重收入。截至目前,猕猴桃种植基地共带动贫困户200多户,明年猕猴桃正式挂果后,预计一亩产量约4000斤,按市场价每斤6元来算,产值将达480万元,每亩纯利润可高达2万余元。
“以前我都是种水稻和玉米,不仅辛苦,一年下来只能勉强解决温饱。现在不一样了,土地流转租金加上平时打临工挣的钱,一个月下来有将近三千元的收入,生活有了起色,比外出打工或者之前自己种地还是要强很多,我很心满意足了。”舜源村上洞自然村的盘朝田笑咪咪的说着。他就是产业扶贫的受益者之一,全家共有四亩多地,如今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租给了经济能人种植猕猴桃,不仅每年能拿到几千块钱的租金,盘朝田还可以通过在合作社里打临时工挣钱,每月的收入也是颇为乐观。
今年以来,舜源村精准扶贫的后盾单位林业局和公路局入驻后,以改善贫困村群众生活条件为重点,以帮扶贫困群众脱贫致富为目标,充分发扬心系群众,求真务实的优良作风,千方百计维护好群众的根本利益,切实为困难户排忧解难,先后给予舜源村生态补偿10192亩,共计14784元现已全部到位,峡源村楠竹低改8万元,还分别聘请赵兰友、赵长春等五名贫困户为生态护林员等。(通讯员 李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