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是全国最大的甘蔗(糖料蔗)生产基地,也是全国最大的食糖生产大省(区)。
从1993年开始,广西的甘蔗产业规模一直稳居全国第一。到2018年,已经整整26个年头了,广西的糖业老大地位一直无人能撼。
广西农民在砍收甘蔗。
在广西人一直津津乐道糖蔗与蔗糖全国第一的同时,2019年,广西的甘蔗产业已经到了面临发展的转折关键期。
按照传统的套路与发展模式,广西的蔗农正面临着艰难选择。甘蔗种植,已经成为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产业。
继续种吧,种植成本越来越高,化肥、农药、种子特别是人工价格持续慢涨,种好了蔗要等票才能砍蔗,砍了蔗还要等车来拉,好不容易将蔗拉进了糖厂还不知什么时候才能拿到蔗钱……
想不种吧,农业产业本来就难赚钱,种什么都难,而且这甘蔗已经种了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已经熟悉了,丢荒更可惜。
广西柳州的蔗海。
在广西种甘蔗究竟能不能赚钱,还有没有前途。最近,桂农通专门向一个糖业企业的高管进行请教,他是这样说的:
第一,必须改粗放管理为精细管理,只要达到亩产6-8吨是可以赚钱的。
广西人过去种甘蔗,完全是一种粗放式的管理。只要春季或秋季(分别叫春植蔗、秋植蔗)将蔗种埋进地里后,后来的管理就有点任性了。
有认真的蔗农,会在种的时候放进一定的基肥,让蔗种快生快长起来;或者是等蔗苗长起来后,施1次促长肥,之后就基本不管理了。
广西农民正在种甘蔗。
等到9-10月准备砍收的时候,有少量的蔗农为了方便砍蔗,会抽出人力去剥蔗叶,这样甘蔗也更好地长大一些。
再接着就是到11月开始,等着糖厂发蔗票,按照计划与顺序砍收甘蔗,由糖厂派出专用的车辆将蔗拉到糖厂。
整个甘蔗生长过程,人工耗费最多的其实就是种的时候与砍收的时候,中间的管理非常简单。这种管护方式,真的非常粗放,比起种水稻、蔬菜、水果,就差得远了。
因此,这种传统的粗放管理方式种植甘蔗,要想获得高产是不可能的。
广西农民在给长起来的蔗苗喷药。
如果蔗农舍得用种水稻、水果、蔬菜那样的管理对待种蔗,亩产6吨应该不是难事,赚钱也是没有问题的。据说有人可以种出10吨一亩的糖料蔗。
第二,必须实行适度的规模经营,以30-50亩为宜,让种蔗真正成为一种职业。
广西的地块细碎,人多地少,很多种蔗的农民家里其实就是三五亩的甘蔗地,多一点也就十来亩。
这样的规模,即便这三五亩甘蔗长得再好,到年底算起总数来,也就赚那么万把块钱,但要耗费一年时间守着,让农民投入更多精力去专门管理,从投入与产出比算,真不值得。
想要让农民一家人两夫妻一年时间专门专心去护理甘蔗,到了年底能够有5-10万元左右的收入,这样的产出才是值得的。
因此,这位糖业企业高管提出,家庭种蔗以30-50亩的规模最合适。
广西上思县农民在护理甘蔗。
如果有了这个规模,加上精心的专业护理,每亩甘蔗亩产6吨或更多,是完全有可能的。
按照目前进厂原料蔗500元左右一吨的收购价计,每亩总收3000元,除去成本1000元左右,每亩可赚2000元,种30亩一年就可以赚6万元甚至更多。
这对于一个农村家庭来说,不用背井离乡,就近就地创业,种蔗中途还可以间接干一些其他农活弥补生计,应该算是中规中矩的收入了。
第三,如果不算自家的地租与自己投入的人工,成本还可以控制得更低,利润提升更多。
广西的地理环境,决定了甘蔗生产中的机械化作业难度比较大。目前,广西的500万亩“双高”糖料蔗基地已经基本建设,基本都可以实行机械化。但仍有650多万亩非“双高”基地的甘蔗种植,需要大量的人工。
广西武鸣在进行机械化种蔗示范。
据这位高管介绍,广西的甘蔗,如果全部实行企业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并不是最好的办法。机械化种蔗,需要有一定的行距,能够进机械,这将影响种植的密度;
由于广西的特殊地块地形,地势不够平坦,机械收获甘蔗需要在蔗的头部根部留足长度给机械砍刀,一般的损耗率在3-5%左右,高的竟然达到8-10%。
这样高的损耗率,赞成了广西农民对机械收获甘蔗的不欢迎,宁愿自己人工请人砍了。目前广西请人砍甘蔗,包括除叶及扛出蔗田装车,每吨大概要100-150元的成本。
如果蔗农肯认真管护甘蔗,在砍收前一个月能够提前剥去蔗叶,砍收甘蔗时将会大大提高效率,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工支出。
如果地是自己的承包地,地租不计算在内,种蔗的成本还可以控制得更低,种蔗的利润将会进一步提升。
广西农民在寒冷中砍收甘蔗。
“桂农通”认为,种甘蔗并非不能赚钱,前提是农民自己要转变观念,要适度规模种植,舍得管理,要有专业专职的心态去种管甘蔗。
如果糖厂再在砍蔗进度的调试上安排科学一些、在蔗款兑付上加快一些,农民种蔗的积极性将会得到大大提高,广西蔗糖产业的转型提升还是会有很大希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