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渔业生产上,为了合理利用 各个水层和 各种天然饵料资源,就必须采取多种鱼类混养的养殖方式,以期获得尽可能高的鱼产量。养殖水体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水体空间,在这个空间的 上层、中层和底层中,各种物理、化学性质有很大差异, 天然饵料种类和数量在各水层中也很不相同,因此,鱼类的“混养”是 最科学的养殖模式,也是中国池塘养鱼的特色和核心技术。
科学 合理 的 " 鱼类 混养"
鱼类混养犹如一个立体“生态环保”工程,通俗理解就是一个 “楼层分居 ”的立体养鱼: 就常规鱼而言,草鱼、鳊鱼(武昌鱼)清除池中杂草,鲢鳙(花白鲢)是水质清洁工,控制水的肥度,鲤鱼、鲫鱼、青鱼清理残饵并除食螺蚌,肉食性鱼类(鲶鱼、鲈鱼、 翘壳等) 消灭野杂鱼。各类鱼分居各自的水层,利用各自的食性,相得益彰,充分发挥鱼塘的最大功效。
在同一池塘或者养鱼水域中、同一养殖周期内放养几种 不同种类的 鱼和不同规格大小的鱼,称为 鱼类的混养。 混养的鱼类要根据鱼类的食性和习性的不同,选择彼此争食较少,且相互有利的种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才是具有科学性的"合理混养"。巧妙利用各种鱼类生活习性之间的差异性和互补性,在主养品种中适当混养部分有利的品种,达到调节水质、防治病害、以鱼养鱼的 目的。 实践证明,根据 鱼类的生活习性、 食性和 水体属性的各不相同,把握三个 “ 不同特性”来投苗养鱼,是鱼类混养 取得成功的关键所在。
从鱼类不同的生活习性来“混养”
各类鱼类在水层上大致可分为上层、中层和底层 三类。 就常规鱼而言,鲢鱼、鳙鱼也就是白鲢、花鲢为 上层鱼;草鱼、鳊鱼(武昌鱼或团头鲂)为 中层鱼;青鱼、鲤鱼、鲫鱼为 底层鱼。按这三种 分居不同水层类型的鱼类进行搭配混养,可以充分利用养殖水体空间,起到扩大水面产量的作用。
(武昌鱼、团头鲂、鳊鱼)
从鱼类 不同 的食性来“混养”
鱼类混养,还要根据 鱼类之间不同的食性和习性,选择彼此争食较少,且相互有利的种类,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各种鱼类有不同的食性, 就常规鱼而言,草鱼、团头鲂以吃 水生植物为主。 鲢鱼和鳙鱼是滤食性鱼类,两者虽然食性相同但又有细分,鲢鱼以 浮游植物为食,鳙鱼主要吃 浮游动物。鲤鱼和鲫鱼以昆虫幼虫、水生高等植物碎片、杂物碎屑及藻类等 杂食性食物为主,青鱼吃食 螺蚌为主。
草鱼吃水生植物(吃草),因是 无胃鱼会消化吸收不彻底,其排除的粪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植物茎叶碎片,有肥水作用;混养鲢鱼、鳙鱼等鱼类,便可滤食草鱼粪便培养的浮游生物,而鲢鱼、鳙鱼的滤食又能降低水的肥度,使之有利于草鱼的生长,因草鱼喜栖息于清水的环境,原来所谓的 “一草养三鲢”正是这个道理。
(鲴鱼)
鳊鱼(团头鲂)因为抢食力不敌草鱼,但可以吃食草鱼残留的草屑,使青饲料得到充分的利用。青鱼因喜食底栖动物(如螺蚌),其营养比草料高很多,因此青鱼的粪便比草鱼的粪便能起更大的 肥水作用。 鲤鱼、鲴鱼则有清吃残饵粪便的 清洁场地的作用,能翻动底泥,找寻食料,加速有机物的分解,对整个水域鱼类的生长有利。 在池塘中混养罗非鱼,可以充分利用其他鱼类不能利用的蓝藻和丝状绿藻及水绵等闲余食料资源。
只要充分掌握我们要混养的这些 鱼类的不同食性,把握好 恰当的混养比例,就能毫无影响并且养殖效果大增的混养在一起 , 就能合理地利用各种饵料,做到 物尽其用,资源共享。
从池塘不同的水体肥瘦来“混养”
养鱼水体有 肥水、瘦水之分。肥水性池塘应以养殖 耐肥性的鱼类为主,比如 鲢鱼、鳙鱼、鲤鱼、鲫鱼、鲴鱼、罗非鱼等;瘦水 性池塘应以养殖 喜清水不耐低氧的鱼类为主,比如草鱼、团头鲂以及大多数名优鱼类为主;如果是 不肥不瘦的中 性水质池塘,则放养的鱼类应界于二者之间,也就是 标准的混养模式,主养鱼多放,配养鱼少放。
不论水体是肥还是瘦, 无论主养什么鱼,养鱼都要涉及到 鱼在水里要吃喝拉撒,整个水体 既是生活场所又是垃圾场地。因此,具有“ 清洁工”功能的 比如鲢鱼和鳙鱼是必须混养 的,至少要混养白 鲢,因为有了 鲢鱼和鳙鱼,才能保障水质的优良长存,才不会让水质无限制的肥沃,才不会导致浮游动物的过量产生,对养鱼 百利而无一害。时下很多人嫌弃 鲢鱼价值低下就不愿意投喂,其实是错误的,忽略了 鲢鱼的“瘦水”功能,有了鲢鱼的适度混养,就可以杜绝或减少 蓝藻或水质富营养化的发生。
(鲢鱼、白鲢)
合理的放养密度
合理的放养密度是 提高鱼产量和养殖效益的主要技术措施,鱼产量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掌握好放养密度 既“合理”又“适度”,在当今渔业生产形势整体效益不高的情况下,具有不可低估和至关重要的指引作用。 具体的放养密度,以至于以什么鱼主养,要根据技术水平、资金丰欠、池塘条件、苗种来源、 饲养条件以及管理水平等等多种因素来确定和掌握。
另请参阅:
(备注:本文内容仅供交流!内容和图片大多来源于网络资料,如有异见告之即改或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