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绿色能源 帮百姓脱贫三峡风力电场落户陕西绥德。这是一个对口扶贫项目,共安装25台2兆瓦风力发电机组,总装机容量五十兆瓦。项目建成投产后年发电量约为9811万千瓦/小时,年等效满负荷小时约1962小时,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4万吨,极大地降低了环境污染,也为陕北绥德山区百姓脱贫发挥了巨大作用。曹卫江 摄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这是中华民族千年追求的梦想。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贫困人口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和标志性指标,明确到 2020年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任务,举全党全国全社会之力,全面打响脱贫攻坚战。经过几年努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已到了收官之年。
脱贫攻坚以来,陕西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策部署,汇聚各方力量,夯实目标责任,因地因人实策,通过产业扶持、就业培训、易地搬迁、健康扶贫、文化扶贫、生态补偿、教育扶贫、金融扶贫、兜底保障等多管齐上,打出脱贫攻坚“组合拳”。
一幕幕轰轰烈烈、万众齐心、热火朝天的“脱贫攻坚战”在三秦大地上不断上演。陕西贫困人口由 2011 年底的 592 万减少到 2019 年底的 18.34 万,贫困发生率由 21.40%下降到 0.75%,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到 12142 元。陕西省区域性整体贫困基本解决,全省脱贫攻坚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2016 年,由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主办,省摄影家协会承办的脱贫故事摄影展引起社会巨大反响。我省广大摄影人将摄影镜头持续地对准脱贫攻坚主战场,将我省脱贫攻坚战中涌现出的一个个“最可爱的人”、“最动人的事”、“最惊喜的变化”、“最满意的成果”最真实地持续记录下来。今年,我们在上次展览的基础上又征稿筛选,扩充内容,意在更翔实全面地展现这一伟大的历史壮举。脱贫故事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砥砺前行的生动故事。
红红火火奔小康兴平市金鹏绿色辣蒜专业合作社是全国基层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主要以辣椒的育苗、种植及加工为主。该合作社积极响应国家产业扶贫政策,流转部分贫困户土地,引领椒农科学标准化种植,辐射带动周边永流村、东桥村、小田村、梁村等八村780人种植辣椒3000余亩,年产干椒125吨,育苗600万株,推动了兴平辣椒产业的发展,已成为农民脱贫致富的靠山。在2020年9月辣椒收获季,为喜迎国庆,晾晒辣椒,辣农们摆起了巨幅国旗和国徽图案,红红火火迎国庆,庆丰收。许明进 摄
蚕宝宝养成脱贫致富“金宝宝”安康市石泉县是“中国蚕桑之乡”,是西部蚕桑产业第一大县。该县充分利用蚕桑资源优势,大力扶持发展现代蚕桑产业,全县现有桑园面积7万余亩,其中优质桑园5万亩,养蚕农户近万户。2019年全县蚕桑产业总产值达16亿元,其中农民蚕桑产业综合收入4亿元,全县有3460户贫困农户通过兴桑养蚕实现了脱贫致富。许兵 摄
金豆豆筑起小康梦定边县白泥井镇杨树湾村过去是有名的贫困村,近几年村委会成立了农业合作社,组织村民集体种洋芋,帮助村民脱贫。现在全村200多村民年收入都达到一万元以上,已经摆脱了贫困,走上了富裕道路。村民们都高兴地说是金豆豆让我们过上了小康生活。陈金生 摄
茶叶飘香富民路近年来,安康市白河县宋家镇按照“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将茶产业作为全镇的主导产业做大做强。截至目前,全镇规模化茶叶加工企业发展至12家,茶园面积突破2万亩,茶企覆盖80%的行政村,直接带动1000余户贫困户通过采摘鲜叶、管护茶园致富增富,茶园真正成了老百姓的“致富园”。赵久刚 摄
脱贫路上发“羊”财千阳县张家塬镇景家寨村村主任、共产党员景永红,立志家乡,2016年返乡创业,在政府帮助下筹集资金创办了桐花庄农牧专业合作社,购买莎能奶山羊370多只,搭载贫困户100余户,连续多年给搭载贫困户每户分红700元。2019年底,千阳县已建立了国内最大的莎能奶山羊基地,培育起景永红这样的奶山羊养殖大户15人,带动全县3000多贫困户依靠畜牧业增收400多万元,户均年增收1000多元,闯出了脱贫新路子。程友祥 摄
腰鼓制作培训 助力脱贫增收陕之北安塞腰鼓制作基地成立于2017年,创建人罗勇曾带领着安塞腰鼓手走遍了祖国大地,2019年4月份成功组织培训了1500名腰鼓手,突破吉尼斯世界纪录。现在他的腰鼓制作基地免费为村内20余名残疾人、贫困户开展腰鼓制作等文化技能专项培训,拓展其就业渠道,提高脱贫能力,形成致富产业。罗勇也先后荣获“延安青年五四奖章”、“延安市十大杰出青年”、“安塞雷锋”、“陕西好人”等荣誉称号。吴延晋 摄
编织美好生活兴平市马嵬街道索寨村村民农闲时经常自己织老粗布床单、窗帘等,后来渐渐发展成产业,小村也有了名气,一些客商慕名而来,上门收购,随着互联网络在农村的普及,又多了网上销售渠道,销量也好了起来。村里现有二十几台织布机,参加人员有40余人,其中有3名贫困户,每户额外年增收2万多元,甩掉了贫困帽,发展出了乡村特色产业。宇文钢 摄
发展电商助力脱贫西北电子商务第一县的武功县,发展电商带动就业、创业4万多人,助力全县农民人均增收近千元。2020年5月6日,省妇联手工艺协会会长在贫困户李淑玲樱桃园现场直播,当天采摘销售樱桃150余斤。2020年9月10日,咸阳市消费扶贫推广会上,泾阳县助残扶贫先进杨小玲在直播现场推销手工艺品100多件,县长茯茶店当天接待顾客200余人。通过电商平台,当地扶贫农产品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等方式优先获得推广,会上各县市签约扶贫产品购买协议1.85亿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马晓萍 摄
挂面人家八十年代以前,澄城县安里镇刘卓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手工挂面,到了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们生活习惯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手工挂面这个又苦又累,工序繁杂、耗力费时的营生,只剩下张忠义一家继承祖业,但也举步维艰,获利仅能勉强糊口。经过政府扶持,现如今张忠义已在澄城县注册了“刘卓手工挂面”商标,经营状况一年比一年好。目前张忠义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80%来自手工挂面经营,还盖了楼房、买了车,日子一天好一天,手工挂面成为张忠义一家脱贫致富的强力支撑。刘明 摄
因地制宜摘贫帽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柴河村地处秦岭深处,山大沟深,自然条件较差,在脱贫致富的路上,柴河村人找准路子,大力发展烤烟产业,全村1216人,2019年种植烤烟1270亩,实现了人均种植一亩地,人均增收4000元,为地方财政增加税收80万元。2020年,全区在稳定烟叶种植规模的基础上,通过优化产业布局,积极推进集约连片种植,已成功打造百亩种植村26个、千亩示范村2个,其中贫困户种植烤烟超过2000亩,户均收入近60000元,顺利实现脱贫摘帽。邵向东 摄
科普惠农培训忙蓝田县三里镇南王村65岁的致富带头人高海贤,2003年承包1000亩荒地种植核桃,2007年组建成立西安绿海核桃专业合作社。在西农大果树专家刘朝斌、高智辉及县果业局技术指导下,采取高接换优、病虫害防治等措施,固定资产达到1000多万元。致富不忘众乡亲。他组建专业服务队,为果农嫁接改良低产核桃园、改造大绿工程低产果林等,培养专业技工52人。此外,高海贤还为宝鸡、安康和贵州省遵义等县市提供技术服务、培养技工、提供核桃种苗等。曾荣获“全国科普惠农兴财带头人”等各项荣誉称号32项。杨树忠 摄
产业扶持保脱贫经过几年的扶贫实践,绥德县上下形成统一共识,农民要永久脱贫,必须发展产业。近几年红枣加工,大棚小瓜,大棚辣椒等产业应运而生。其中红枣加工使25个村子两千多户村民户均增收上万元,大棚小瓜使一百多户收入平均增加3万多,大棚辣椒使八十多户村民平均收入增加2万多,不少贫困户不仅脱贫,还走上了富裕路,他们因为有产业扶贫助力,在脱贫基础上积累了资金,保证了今后几年的良性发展。雷润耕 摄
大漠新能源榆林市横山区白界乡畔家河村地处毛乌素沙漠边缘,地理环境恶劣,农民生活穷困。脱贫攻坚以来,在政府和企业的支持下,该地在1000多亩沙梁、沙坡和沙丘上发展光伏产业,每年为村民人均增收近1000元,成为该村百姓脱贫奔小康又一条新路子,也为榆林广大沙漠地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了宝贵的经验。王植 摄
菊园盛开致富花陕西省白水县侯家塬村的富硒源茶菊种植专业合作社,引进的200多亩杭白菊、婺源菊、金丝大黄菊等茶菊喜获丰收,盛开的菊花美不胜收,预计干花产量1.5万公斤以上,主要销往江浙一带。该合作社目前带动就业40余户96人,其中贫困户43人。茶菊产业的发展,带动了农民增加收入,贫困户脱贫致富,同时还吸引不少游人前来观赏。高新峰 摄
致富黄花分外香陕西省兴平市东城办八里村,为了村民脱贫致富,成立了兴平市臻农现代农业专业合作社,近年来成效显著,扭转村民土地300余亩,种植黄花菜,既美化了农村生态环境,又安置了贫困户剩余劳力80余人,进行种植、采摘、晾晒、烘干、包装、线上线下销售,由于产销两旺,收到了良好的经济效益。魏美侨 摄
“电商+”助力巩固脱贫攻坚“电商+”盘活产业扶贫。近年来,武功县创新实施电商扶贫,引导多家大型电商入住,紧贴实际提出“贫困户种养什么我们就售卖什么!消费者需要什么我们就引导种养什么!”的口号并积极实施,让优质的农副产品插上互联网的翅膀,飞出武功,飞向全国,帮助贫困户稳定增收致富,受益脱贫群众超过3500户。赵天瑞 摄
北纬三十三度商洛茶商洛茶是我国唯一种植纬度超过北纬33度的地区,因此有人之称为“中国泉茗北极茶”。全市茶园总面积达到44万亩,茶叶总产量5020吨,年总产值达到8亿元。共建起茶叶专业合作社97个,茶叶加工厂达119个,从事茶产业人员30余万人,茶叶产业在我市已发展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其中种茶实现脱贫人口占从事茶产业人数的5%以上,已成为全市产业脱贫致富的“金钥匙”,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方立 摄
精准扶贫 情暖枣农红枣是榆林黄河岸边的主导产业,但近年来红枣销路不好,枣农苦不堪言。榆林市绥德县枣林坪镇枣后坪村村民郝世平在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带领乡亲们创立了绥德县黄河湾枣业有限公司,形成种植、管护、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带动188户农户(贫困户20户)参与公司红枣基地建设,优先优惠收购贫困户的全部红枣,提高农民收入。红枣已经成为当地农民脱贫的支柱产业。刘江 摄
泥“耍活”变“致富宝”凤翔彩绘泥塑是宝鸡市凤翔县的一种的传统民间艺术,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凤翔县六营村几乎家家户户都从事与泥塑相关的产业。凤翔泥塑远销海外,逐渐走向了产业化,形成了产业规模效应。六营村被打造成为“中国泥塑第一村”,每年有着大量的到访者,参观、购买泥塑产品,村年人流量可达十万人,乡亲们在非物质文明产业传承发展中脱贫致富,过上了小康生活。2018年,依靠泥塑致富的六营村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68万元,年产值可达1000多万元,昔日“泥耍活”变身村民的“致富宝”。张卫华 摄
农机补贴助脱贫农机购置补贴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强农惠农的“三补贴”之一,对改善农业装备结构、提高农机化水平、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助力脱贫攻坚具有重要意义。该组作品拍摄于榆林的绥德县、靖边县、定边县,反映了国家强农惠农助脱贫的一隅。王瑞 摄
社区工厂致富忙安康市大力推进新社区工厂建设,发展毛绒玩具、电子元件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帮助搬迁群众和困难群众就近就业增收。截至目前,已有来自全国各地的35家企业与8个县区签订招商引资协议。2020年底,安康市力争建成毛绒玩具及电子元件新社区工厂100个,吸纳就业1万人。图为陕西友泰智电子有限公司社区工厂工人正在生产电子元件,该厂常年进厂上班70余人,吸引社区贫困户500余人居家加工生产,为搬迁群众增加了收入。邵玥莹 摄
脱贫项目菊芋生产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商州区始终坚持产业扶贫发展战略,不断壮大菊芋产业规模,建成国内最大的数字化菊芋生产制造中心,既带动贫困户稳定脱贫又增加集体经济收入。全区共完成订单种植菊芋4.5万亩,带动全区1.4万户贫困户每户年均增收3000元以上,带动50个村集体经济入股项目资金3000万元,以10%收益率带动7753户贫困户脱贫致富。全玉民 摄
多举措促脱贫蓝田县地处秦岭北麓台塬地貌及山区,自然条件差。近年来,蓝田县结合各乡镇自身特点,扬长避短,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建立帮扶机制,精准扶贫,通过建立公司和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大力发展猪、鸡、中蜂养殖及大棚食用菌、中草药种植等产业,兴建移民异地安置新村,多举措促脱贫,使蓝田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脱贫目标如期实现。康浩明 摄
白鹤村展新颜安康市紫阳县白鹤村是陕西省文联的扶贫帮扶点,对口帮扶以来,省文联领导及干部多次前往,与包抓贫困户谈心聊天,对症帮忙解决问题,出资建设了村民文化广场、通村硬化道路,捐建六十盏太阳能路灯、为村学校购买多媒体黑板等,还协调建立了村医疗卫生室。更是发挥自身优势,多次组织文艺志愿者前往白鹤村,为村民送上丰富的慰问演出。2020年8月,省文联帮联白鹤村201户贫困户已全部脱贫,为白鹤村全体脱贫做出了贡献!陈梅 摄
产业发展带动沙窝村脱贫沙窝村是佛坪县19个旅游扶贫重点村之一。近年来,沙窝村推进“党支部+村集体经济合作社+农户+N”产业扶贫模式,持续壮大林下经济、特色养植等拳头产业,组建了以山茱萸、中蜂、猪苓、土鸡等产业为龙头的农村专业合作社6个、家庭农场4户。种植中药材重楼4.25亩、苍术白鲜皮95亩,建设休闲垂钓鱼塘2个,改造民宿客房7间;建设沙窝大营一处,内设跑马场、观光车、沙滩车、篝火晚会、户外烧烤等休闲度假项目。2019年村集体经济合作社收益约为12万元,于年底为84户每股分红211元。2019年沙窝村实现人均纯收入12000元。沙窝村也是首批启动的国家级旅游扶贫示范村、省级卫生村、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市级生态示范村、市级美丽乡村建设示范村、市级乡村振兴示范村。王警 摄
扶贫义诊健康扶贫是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脱贫攻坚以来,医务工作者经常积极送医(药)下乡,为贫困群众送去健康咨询、常见病诊治、慢性病预防、用药指导等服务。作品拍摄到的义诊活动在延安富县钳二便民服务中心杜宜村,专家们热心接待每一位前来诊治的群众,认真听取病情陈述,耐心接受咨询,提出治疗方案并免费发放各种常用药品。让群众不出村镇就能享受到医疗专家面对面的诊疗服务,切实解决部分群众的困难问题。孙保学 摄
秦岭一个熊猫保护村落21年的变迁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在1998年之前,由于交通不便,还有人住茅草房。从2002年开始,国家逐渐投资兴建了南太白山环境教育中心,引湑济渭工程,这些机构的兴建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目前全村发展33家农家乐,仅这一项,村民的收入最多一年可增加五六万。2015年国家精准扶贫政策,彻底推动了这里的发展。21年过去,老县城村通讯、电力、道路全部得到改善。鉴于这里是生态、国宝熊猫、羚牛、水力重要保护中心,不让农民翻建楼房,只能修旧如旧外,农民室内的现代化消费品样样具备,一半以上有了汽车,三分之一在周至县城买了楼房。李杰 摄
网络带货让山区产品走出大山商洛市丹凤县位于秦岭东段南麓,由于依山傍水,当地农特产品丰富,但长期局限于传统的产销模式导致当地农产品销路不畅,农民增收困难。近年来,丹凤县不断大力推进农村电商发展,当地积极培育壮大“本土网红”队伍,通过网络直播、线上销售、线下配送等形式,助力秦岭山区优质农产品走出大山,带动百姓增收致富。图片正是当地主播通过直播向大众介绍当地养殖的鸡、种植的核桃金银花中药材等。刘潇 摄
花椒扶贫奔小康凤县双石铺镇十里店村,建档立卡贫困户32户75人。脱贫攻坚以来,十里店村通过党建引领和经营主体带动,成立了凤椒农业公园,以花椒为主导产业,把全村建档立卡贫困户牢牢地嵌入花椒产业链,充分发挥凤椒产业优势,壮大产业实现增收致富。现留存花椒面积7000余亩,全村花椒产业年收入近达4000万元,使全村贫困户实现了稳固脱贫。胡玉琦 摄
“小木耳”做成“大产业”商洛市柞水县金米村位于秦岭南麓,山多地少,再加上囿于交通不便,一度成为县里有名的贫困村。村民之前发展地栽木耳,但因为要“靠天吃饭”,收入只能勉强维持家用。2019年中国中铁一局帮扶建设的柞水县金米园区智能木耳种植大棚项目建成后,所有木耳大棚和菌包认领到户,带动130户贫困户积极参与木耳产业发展,户均增收4600元。如今,户户有产业、人人有活干,贫困户通过自己的劳动换回“真金白银”,使木耳成为脱贫致富的“金耳朵”。2020年4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金米村,得知当地蓬勃发展的木耳产业带动村民致富的消息后,深情点赞“小木耳,大产业!” 史飞龙 摄
开发文旅项目 搞活乡村经济西安市鄠邑区石井镇栗峪口村,原先是一个典型的贫困村。自扶贫工作开展以来,在政府的带领下,村里积极硬化道路,提升环境,利用原先的荒坡地种上了美丽的格桑花,充分挖掘红军过境史,建设红军过境陈列馆,打造红色乡村游,至今已吸引周边15000多名党员干部前来参观学习,旅游带来了人气,也带动了农副产品销售和农家乐民宿的发展,如今的栗峪口村已是“陕西省美丽宜居示范村”,“西安市最美乡村”,村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致富奔小康的梦想。董晞崴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