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州、市农业农村局,各有关单位: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22〕10号)和《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22〕13号)要求,省农业农村厅研究制定了《云南省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和《云南省202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并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州(市)要提高认识,加强统筹协调,高度重视项目建设,督促各项目县(市、区)政府要把两个项目纳入当地2022年度项目实施计划,保障资金落实到位,工作落实到位。

二、加强项目管理。要督促各项目县(市、区)及时制定年度工作实施方案,按照农业生产发展资金的相关规定,加强项目管理和资金管理,准确把握资金投向,加强绩效考核,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三、加强建设进度。要突出工作重点,按照年度计划明确的目标任务,加快项目建设进度,按时完成目标任务。

四、加强督促指导。各州(市)要加强督促指导,在项目实施关键时期开展检查指导,督促项目县及时上传相关材料到项目管理系统,确保各项目县顺利完成建设任务。

请各州(市)、有关单位及时报送实施方案,于12月15日前将年度工作总结报送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联系人及联系电话:敖世红,0871-65749520;王扬,0871-65738767;邮箱:yzssxgh@163.com。

附件:1.云南省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2.云南省202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办公室

2022年4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

附件

云南省2022年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中央农村工作会议、202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2022年省委1号文件部署要求,按照“保供固安全、振兴畅循环”的工作定位,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持续抓好保供、衔接、禁渔、建设、要害、改革重点任务,坚持“需求导向、产业主线、分层实施、全程培育”,聚焦全产业链技能水平提高,以培育质量效果提升为关键,以选育用一体化培育为路径,培训与教育并举,引进培育与就地培养并重,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和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示范培训等行动,扎实推进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加快培育云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亟须的高素质农民,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二、实施范围和工作目标

(一)实施范围。2022年全省计划在16个州(市)95个县(市、区)和1个省级培训机构、12个州(市)级培训机构组织实施。

(二)工作目标。2022年全省计划培训高素质农民18100人以上,培训对象满意度高于85%,学员参评率高于85%。

三、主要任务

紧密围绕稳粮保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扎实推进乡村发展、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重点面向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和种养大户,统筹推进新型农业经营和服务主体能力提升、种养加能手技能培训、农村创新创业者培养、乡村治理及社会事业发展带头人培育等行动,大力培养高素质农民队伍。

(一)围绕稳粮保供抓培训,全面保障“米袋子”和“菜篮子”产品稳定供给。围绕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和大豆、油菜等油料生产,开展增产提质、防灾减损和重大病虫害防治等全生产周期技术技能培训,因地制宜开展花卉、咖啡、茶叶和蔬菜等特色经济作物生产管理培训,提升种植水平和产业发展能力。围绕牛羊发展行动计划,加强牛羊养殖户培训,提高生产供给能力。开展生猪养殖培训,提高动物疫病防控能力。聚焦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大力开展水产养殖技术培训。

(二)聚力产业发展抓培训,助力乡村产业振兴。围绕《云南省农业现代化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聚焦重点粮食、蔗糖、茶叶、花卉、蔬菜、水果、坚果、咖啡、中药材、牛羊、生猪等重点产业,开展生产、加工、营销等全产业链的培训。加强良种识别、选购和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培训,指导农民科学用种。加大农民耕地保护知识培训,提升高标准农田建设管护能力。加大农机装备使用维修和机收减损技能培训,提升农机专业服务能力。大力开展金融担保知识培训,加大对高素质农民的金融扶持力度。围绕“高原九大湖泊”流域农业绿色发展总体规划(2021—2025),开展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宣传教育,普及绿色种养、科学施肥用药、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农产品质量安全、生物育种与生物安全等专业知识,加强农业绿色发展和两个“三品一标”知识技能培训,提升农业全产业链质量效益。开展电商、直播等技能培训,积极培育农村电商带头人、农民主播。在蔬菜、水果及地方优势特色品种专题培训中,鼓励开设农产品产地仓储保鲜实用技术和冷链物流运营管理等相关课程。加快培养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人才,为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培养产业发展带头人。

(三)围绕社会发展抓培训,服务乡村建设和乡村治理。大力普及“三农”政策,推动乡村振兴进课堂,开展思想政治、法律法规、村庄建设管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农村消防安全知识等培训,培养一批乡村建设、乡村规划和乡村治理人才。遴选有意愿的农民,开展调解仲裁、信息电商、环境卫生、文旅体育、农村改厕等培训,培养一批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人才。以院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返乡入乡群体为重点开展创业培训,培养一批创业创新人才。倡导学法用法,培养一批乡村法律明白人。

(四)统筹资源抓培训,支持农民提升受教育水平。持续推进乡村振兴带头人学历提升行动计划,发挥好乡村振兴人才培养优质校作用,支持更多高素质农民用好高职扩招、“一村一名大学生”等政策,不断提升学历层次。积极争取学费减免等补助政策,支持涉农院校探索订单定向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农民短期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学历教育衔接贯通,依托职业院校、农广校探索举办高素质农民培育与中职教育衔接班。依托科技特派团、科技小院等模式引导涉农高等院校下沉服务,积极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

(五)聚焦精神文明抓培训,提升农民科学文化素质。传承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引导农民移风易俗、抵制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提升农民精神面貌,弘扬勤劳节俭、孝老爱亲等中华传统美德,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在高素质农民培训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鼓励高素质农民参与科普活动,提升农民科学素质,引导和鼓励女农民和青年农民参加高素质农民培育,因地制宜举办高素质女农民专题培训班和青年农民专题培训班。

四、专项行动

在全面培育的基础上,聚焦粮食安全、产业帮扶、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重点任务,依托全省农广校体系和涉农院校教育资源,发动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技推广体系等科技力量,重点组织开展好以下专项行动。

(一)稳粮保供专项技术培训行动。贯彻全国春季农业生产暨加强冬小麦田间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在承担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推广任务的9个州(市)、33个县(市、区)重点开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技术”专项培训,在承担杂交稻旱种种植示范推广任务的11个州(市)、59个县(市、区)重点开展“杂交稻旱种技术”专项培训。在油菜种植重点县开展油菜“三精”高产栽培技术培训。

(二)“菜篮子”专项技术培训行动。各地要围绕“肉、蛋、奶、水产和蔬菜”等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开展专项技术培训,保障“菜篮子”农产品供应。

(三)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行动。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和农民的意愿,选育好乡村产业带头人。持续做好脱贫地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为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开展乡村产业带头人培育行动,积极推进富民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产业发展带头人培养。

(四)“青年先锋”培育行动。联合共青团云南省委在昭通市、普洱市、保山市等地开展“青年先锋”培育行动,在产业发展中把优秀青年遴选出来、培训出来、培育成乡村振兴的青年先锋。

(五)“巾帼建功”培育行动。联合云南省妇联开展高素质女农民专题培育,充分发挥“女能人”在乡村振兴中的“半边天”作用。

(六)退捕渔民培训“暖心行动”。继续在昭通市开展退捕渔民就业帮扶培训“暖心行动”,帮助退捕渔民掌握一技之长,实现转产就业。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各地要认真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条例》,加强党对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领导,把农民教育培训纳入地方“三农”工作重要议程。将农民教育培训与基层党建有机结合,广泛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农民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依托青年创业组织,强化对青年农民的扶持交流。

(二)落实责任,精心组织。各地要站在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的高度,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快推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保障资金投入,完善工作机制,深入调研,科学制定工作方案,落实责任,细化措施,确保高质量完成高素质农民培育任务。

(三)分层分类,规范培育。省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抓好示范性培训和高层次人才培育,州(市)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抓好区域共性技能培训和全产业链综合型人才培育,县(市、区)级农业农村部门重点抓好各类技术技能培训和产业带头人培育。根据农业生产季节合理设置培训时长,按农时分段开展培训。牢固树立“选育用”一体化培育理念,推动高素质农民遴选、培育、使用各环节与“三农”政策有机衔接。要把产业发展带头人的遴选、培育、使用三个环节与农业农村各项政策有机融合,建立以培训为载体的促进农民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体系。从产业中发现人、到产业中培养人、在产业中用好人,精准遴选对象,定向培养技能,支持扶持一批产业发展带头人和乡村振兴骨干力量,鼓励他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更好地引领现代农业发展。

(四)一主多元,建设体系。充分发挥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农民培育的主力军作用,统筹用好高等院校、职业院校教育资源,鼓励优质公益性培育机构和社会培训机构长期稳定承担培育任务。引导农业科研单位和农技推广机构为高素质农民提供技术培训和跟踪指导,鼓励农业企业、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承担农民实习实训任务。建设专职师资队伍,选聘兼职讲师,培养农民讲师,建好用好共享师资库。支持国家科技特派团成员在对口帮扶县参与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针对农民学习特点加强课程和教材建设,开发精品在线课程和多媒体教材。加强农民田间学校建设和管理。

(五)规范培育,强化监管。认真落实《高素质农民培育规范》,强化培育各环节组织管理。按照《云南省农业生产发展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加强资金管理,强化过程监督和质量考核。本项目资金主要用于高素质农民培育支出,包括为提高农民技能水平和综合素质所开展的课堂教学、实习实训、线上学习、现场观摩、跟踪服务、交流实践、技能比赛、最佳评选、绩效评价、信息宣传、统计监测、学历提升等内容。依托全国农民教育培训信息管理系统开展项目监管,实现参训农民基本信息100%入库。通过全国农业科教云平台开展机构、师资和效果等综合管理在线评价,满意度和评价率要达85%以上。强化线上学习过程管理和学习效果考核,加快执行进度,将资金分配和绩效分解等信息及时规范录入农业农村部转移支付管理平台。继续加强高素质农民培育绩效管理,依托省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对各州(市)开展项目绩效评价,并对培育机构随机抽检进行质量效果评价,促进项目提质增效,确保财政资金发挥最大效果。

(六)选树典型,加大宣传。各州(市)要注重选树典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等传统媒体以及新媒体,加大对高素质农民培育先进人物、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

附件2

云南省202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实施方案

根据《农业农村部办公厅关于做好202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实施工作的通知》(农办科〔2022〕13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云南省2022年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农技推广项目”)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全国农业农村厅局长会议精神,全面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省委农村工作会议部署和省委一号文件精神,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深化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为主线强化农技推广机构公益性职责履行,推动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发展,加大优质品种和先进适用技术示范展示和推广力度,加快信息化服务手段普及应用,大力提升农技推广服务效能,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坚强的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

二、实施原则

(一)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结合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发展,强化农技推广体系公益性职责履行,拓展项目实施内容,大力推广粮油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提高农技推广体系支撑服务中心工作的效能。

(二)统筹兼顾,择优支持。统筹全省农技推广工作,重点支持实施意愿强、资金落实到位、任务完成效果好的县(市、区),适度向脱贫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等有重要农技推广示范任务的县(市、区)倾斜。

(三)强化支撑,完善体系。加强农技骨干人员培训力度,提高基层农技人员指导服务水平,在有需求的县(市、区)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激发农技推广活力,支持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主体承担技术推广服务工作,不断健全农技推广体系。

三、年度目标

在全省16个州(市),90个县(市、区)和3个国家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以下简称“国家基地”)实施农技推广项目,全省打造180个以上集示范展示、培训指导、科普教育等多功能、一体化的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在农业科技展示基地开展360(场)次以上的年度主推技术展示示范活动;推广300项(次)以上的农业主推技术;在全省项目县遴选1/3以上的基层农技人员参加5天以上异地脱产培训,培育450名以上的基层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在全省项目县招聘420名以上的特聘农技员(防疫员、家畜繁殖员);培育270个以上的技术能力较强、帮扶意愿较高的农技推广社会化服务组织或个人作为示范主体,依托农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示范主体开展绿色先进适用技术示范推广,确保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超过95%;全省不低于90%的基层农技人员使用中国农技推广APP开展指导服务。

四、重点任务

(一)确保稳粮保供重点任务有效落实。各项目县农技推广机构要根据职能职责,全面支撑稳粮保供、大豆油料扩种、“菜篮子”产品供给,应对农业重大自然灾害和病虫害、脱贫地区产业发展等重点任务落实,优先做好科技壮苗、全程田间管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和杂交稻旱种等技术推广服务工作,大力开展先进适用技术试验示范、动植物疫病监测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技术服务等工作,履行好国家农技推广机构的公益性服务职责。基层农技推广机构要结合项目实施,积极改善农技推广机构服务条件、完善服务手段、提升服务能力,提高服务效率,保证乡(镇)农业服务中心等机构,有专门岗位和专门人员履职尽责。

(二)加强先进适用技术落地应用。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发展特色产业目标,结合农业生产实际,参考省农业农村厅发布的农业主推技术和生产技术指导意见、省农科院发布的十大品种和十大技术,发布本地区的农业主推技术以指导农业生产;组建项目县技术指导团队,对接省级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和各级产业技术顾问组,依托示范基地和示范主体落实示范任务,开展观摩培训活动,为农业生产经营者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提高农业主推技术到位率,加快先进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加强对脱贫地区的分类技术指导,加大良种良法、新机具、新模式的推广力度,将农技服务与特色产业紧密衔接,促进产业提质增效。要把农技推广项目与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工作开展有机结合起来,共同推进农技推广工作。

(三)打造先进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平台。一是加强国家基地建设管理,健全管理制度,明确年度任务,开展绩效考核,推荐申报第二批国家现代农业科技展示基地。国家基地要聚焦优势主导产业,按照产业引领到位、技术示范到位的标准开展建设,不断集成示范推广一批重大引领性农业技术,组织在基地开展优质新品种对比展示,先进技术试验示范和实训活动,组织示范观摩,组织非项目县农技人员参加培训。二是各项目县要聚焦粮棉油糖等主要农作物和规模养殖全程机械化,依托家庭农场、农机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养科技带动户;加强农机农艺融合集成应用展示示范,加快全程机械化推广,着重打造区域亮点。要围绕地方特色优势产业,按照技术示范到位、农民培训到位、产业引领到位的要求,建设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基地选址要求交通便利,统一树立“全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项目农业科技示范展示基地”标牌,标明示范内容、技术负责人、实施单位等信息,结合农时季节组织农技人员、示范主体进行观摩及实训。项目县要依托基地开展集成示范、推广应用、教育培训等工作,通过印制技术手册、技术“明白纸”等方式,将简单易懂的技术说明进行宣传推广,成为农业绿色先进适用技术的展示窗和辐射源、基层农技人员开展指导服务的综合平台。

(四)实施农技推广服务特聘计划。逐步优化特聘农技员队伍,在从农业乡土专家、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技术骨干、种养能手中招募特聘农技员的基础上优化特聘农技员队伍。继续支持生猪大县招募特聘动物防疫员并发挥实效。特聘农技员的劳务费可从实施项目资金中列支,具体补助标准由各县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给予合理安排。项目县要公开选拔聘用特聘农技员(防疫员),规范并签订服务协议,原则上一年一聘,明确根据生产季节开展的服务内容、对象和次数,明确标准,开展产业技术指导服务。完善特聘农技员(防疫员)管理制度,加强考核管理,稳定聘任与动态调整相结合,优先续聘考核优秀人员。要通过信息平台加强对特聘农技员的动态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五)提升基层农技推广队伍素质。各州(市)农业农村局要督促指导各项目县,继续开展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实施基层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加大年轻骨干人员培训力度。要制定好农技人员培训计划,今年要重点围绕外来入侵物种普查等工作开展技术培训,培训数量要达到在编在岗农技人员的1/3。各项目县要遴选5名以上业务能力强、带动影响力大的农技推广年轻骨干人才,分批参加省级组织的农技推广骨干人才培训。各项目县根据主导产业发展需要,与省农业农村厅认定的培训基地双向选择,自主开展5天异地脱产培训,其中实训课程不少于2天。培训基地要开设农业知识产权保护、农业生物安全知识和外来入侵物种普查和防控、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公共课程。支持农技推广体系与国家农业信贷担保体系等金融机构合作,强化金融培训、提升融资服务能力。培训基地要加强横向联系,利用教学、科研、推广和企业的力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要多组织实地考察和研讨,提高培训质量,服务生产需要,同步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专业技能。要逐步完善农技人员绩效评价机制,推动绩效评价结果与农技人员收入分配挂钩。鼓励农技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前提下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技术增值服务并合理取酬。支持有条件项目县通过“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培养方式,吸引高素质人才进入农技推广队伍。

(六)推进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引导支持农业科技服务公司、专业服务组织、科技水平高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农村专业技术协会探索“技物结合”“技术托管”等服务模式,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引导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通过建立“田间学校”等方式开展先进技术试验示范。结合县(市、区)产业发展和技术推广需要,遴选技术能力较强、帮扶意愿较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带头人、种养大户、高素质农民等作为示范主体,引导其积极参与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通过公开招标、定向委托等方式搭建社会化科技服务平台,构建“产学研推用”利益联结机制。遴选推介技术水平高、服务效果好的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发挥典型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支持各地建设星级农业科技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社会化服务组织规范化管理。引导农业科研院校发挥人才、成果、平台等优势,通过院地合作、校地合作等方式开展农业技术服务,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七)创新农业科技县域服务模式。在富民县探索新型农技推广服务模式,推动县域农技推广机构与科研院所、涉农高校、农业科技服务公司等社会化服务主体联合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支持27个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发挥各级农技推广机构和人员对科技特派团帮扶工作的承接作用,开展农技人员培训、特聘农技员(防疫员)招募、先进技术示范展示等工作。支持建水、元谋、新平结合建设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开展农业技术攻关、推广工作;支持腾冲、思茅、江城围绕油菜科技示范、玉米新品种示范推广,开展全程技术指导服务;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杂交稻旱作项目县要开展好示范、观摩活动。

(八)推进农技推广服务信息化步伐。各级农技推广机构人员须安装使用农技推广APP,并使用手机APP、微信、短视频、直播平台、农技推广云平台、云南农业农村厅官网、中国农业信息网、全国农技推广网等平台,积极主动开展线上线下农技推广服务,在线展示工作成效。结合疫情防控,利用信息技术在线开展远程问题咨询、疑难解答、技术指导、互动交流、科学普及等服务,指导农业生产。鼓励各地结合本县(市、区)农技推广工作实际,在平台进行功能订制和二次开发,不断提升信息化管理和服务水平。2022年,“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上的信息填报工作采取常态化考核。各项目县要及时上传年度实施方案、组建技术团队、发布主推技术、安排部署农技推广工作等相关正式文件,每年须完成填报10条以上工作动态(其中组织管理类动态不少于2条),工作动态审核通过率达到90%,并争取1条工作动态被列为重要动态。

五、有关要求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州(市)、各项目县要充分认识实施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任务的重要意义,围绕2022年的工作总体思路和重点任务,结合各地实际制定针对性强、操作性好的实施方案。建立省级统筹,州(市)级指导、督促和协调,项目县落实的上下联动机制。要统筹种植、畜牧、农机化、渔业等行业,明确职责任务,形成工作合力。要开展工作调度,掌握执行进度,及时协调解决存在的问题和困难。各州(市)项目实施方案文件PDF扫描件请于5月30日前报送省农业农村厅科技教育处,各项目县项目实施方案文件PDF扫描件请于6月15日前上传“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

(二)加强绩效考评。各项目实施单位要按照《农业相关转移支付资金绩效管理办法》,明确绩效目标,强化过程管理,严格绩效考核。建立健全项目执行定期调度督导机制,及时掌握项目执行进展和资金使用情况。项目实施单位要有序高效推进项目实施,及时妥善处理项目执行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项目依托“中国农技推广”信息平台实施绩效管理,绩效评价结果与下年度预算安排挂钩。

(三)加强总结宣传。各地在任务组织实施中,要充分挖掘有效做法和成功经验,总结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模式,通过现场观摩、典型交流等方式和网络、报纸、电视等渠道进行推介宣传。注重选树典型,对在保障农业生产、带动产业发展中涌现的典型农技人员和事迹等进行宣传,扩大农技推广工作影响力,营造全社会共同关注支持农技推广工作的良好氛围。(拟稿人:王扬 审核人:仲伟章)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