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产业的发展,虽然让不少村民走上了致富之路,但杨斌彝夫妇还是不甘心,她还带领村民发展养猪、养鸡等养殖产业,增加村民收入。他们认为村民要致富,必须要发展好产业,才能促进村民长久稳定增收致富。于是她们经常在网上学习各种种养技术,外出实地考察学习,一心寻找哪些产业还能适合村里发展的产业。
2018年,一次偶然的机会,她们到海南省考察学习时,看到那里的村民种植哈密瓜效益很好,就萌生起把哈密瓜带回家乡种植的愿望。但是由于海南和家乡的气候相差大,家乡的高寒山区和高海拔地区,能否种植成功还是未知数,担心高山寒冷气候种植不了哈密瓜,一下让她们很为难。可是,想起本地以往吃的哈密瓜都是从外地买的,如果自己家乡也种植哈密瓜成功,不仅让村民增加收入,而且还增加一条产业致富门路,也让每年前来村里参加彝族“火把节”的游客品尝到家乡的高山哈密瓜。
杨斌彝和她的哈密瓜
经过反复思考,突然她们想起村里不是有5个烟苗育苗大棚吗?每年4月份育完烟苗后都是空闲置的,为何不充分利用家门口的烤烟育苗大棚每年育完烟苗后闲置期,用来种植哈密瓜呢?于是她们立即与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商讨,计划租用烟苗育苗大棚来种植哈密瓜。得到赞同后,她们立即速往海南学习哈密瓜种植技术,并选择了“口口脆”哈密瓜品种带回村里开始试种了两个大棚,经过精心培育和管理,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一年试种成功了,这让她们信心更足了。
2019年,杨斌彝夫妇扩种植5个大棚,打造“高山哈密瓜”品牌,终于首次在2019年彝族“火把节”期间将高山哈密瓜成功推销上市,由于高寒山区种植的哈密瓜品质独特,皮薄肉厚、青脆香甜、口感好,备受消费者的青睐,仅去年卖哈密瓜收入就有10多万元。尝到甜蜜的哈密瓜种植“第一桶金后”,她们更是放开手脚大干一场了,一对“80后”彝家夫妇在家乡成功种植哈密瓜的消息,一下在村里村外传开,村民纷纷前来向她们求经。
贫困户和杨斌彝一起卖哈密瓜
“杨斌彝家种植哈密瓜后,我经常过来帮她管理和采摘哈密瓜,每天也有100多元工钱,在家门口也有事做有收入,有时候卖瓜很忙,但也很开心,希望以后村里多种哈密瓜,让我们有收入多多的”阿搞屯贫困户丁阿旱说。
杨斌彝从当年一位年轻姑娘到村妇女主任,一干就是10几年,从当初的初心到现在的村里半边天致富能人,让不少村民刮目相看,不得不让村民越来越敬佩她们的创业精神。她们夫妻同心,有着共同的理想,她们认为自己富不算富,要带领村民一起致富才是富。虽然受到去年和今年猪瘟和疫情的影响,但挫折不了她们的创业决心,今年春节后,她们就提前筹备哈密瓜种植规划,积极组织村民和贫困户参与到哈密瓜种植产业,给村民传授哈密瓜种植技术,不断积极探索哈密瓜大棚生态种植的新模式,致力把哈密瓜产量和品质做优,提高经济效益。杨斌彝介绍说,今年5个大棚的哈密瓜种植基地已于8月份全部喜获丰收。预计今年卖瓜收入20万元左右,仅今年8月13日彝族“火把节”活动一天,就销售了3000多斤,每斤售格5元,收入15000多元。
杨斌彝的哈密瓜深受顾客喜爱
两年多来,杨斌彝夫妇在发展高山哈密瓜产业中,一直得到自治区广电局、百色市国税局后援帮扶单位以及当地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在驻村工作队员和村两委的帮助下,阿搞屯哈密瓜大棚种植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让村民和贫困户参与到哈密瓜产业来,打造高山哈密瓜品牌,促进村民增加收入。“今年种植的高山哈密瓜,都是用有机肥,管理也好,所以品质很好,特别受市场青睐,目前已远销南宁、广州、百色等城市,还有后援单位的消费扶贫采购、线上线下电商销售等,目前哈密瓜已供不应求,明年我们还想扩大种植规模,让更多的村民和贫困在家门口有自己的产业,增收脱贫致富……”杨斌彝说。
杨斌彝的高山哈密瓜成了本地方特色水果,备受顾客青睐
依靠得天独厚的高山气候和大棚种植优势,高山哈密瓜产业又成为杨斌彝夫妇带领村民走上脱贫致富的产业新路子,明前她们计划再发展哈密瓜种植10个大棚。
“我们保上村的哈密瓜大棚种植基地,这个产业不错,如果发展得好,确实是一个有发展前景的产业,能带动贫困群众发展起来增加收入,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做好发展规划,研究可行的市场需求来发展种植规模。今年在区广电后援单位的消费扶贫帮助下,哈密瓜销售基本不愁销了,但今后如果要扩大种植规模,我们还要做好规划”保上村驻村第一书甘凯宁说道。
醉人的高山哈密瓜迷醉了彝家姑娘
目前,该基地的哈密瓜采收期已接近尾声,为了充分发挥大棚的更高效益,她们还提前在哈密瓜地里播种黄豆种子,以“烟苗+哈密瓜+黄豆”的套种模式试验,提高综合经济效益,充分利用错开季节来套种,多增加一份收入。杨斌彝夫妇每天在产业路上忙碌奔波的身影,不断实现当初的梦想,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创业之路,不仅让自己富了,还要带领村民一起走上产业发展致富之路,为乡亲们寻找和打开了一条致富门路,让彝山上结上了甜蜜的“哈密致富瓜”。(通讯员:罗明海、杨文安、侯富秸、赵雨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