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性蛋白尿是由于原发性肾病及继发性肾病造成肾实质性损害,导致肾小球滤过膜通透性增高,肾小管重吸收减低,使血浆中的蛋白质漏出或肾实质性损伤直接分泌异常蛋白质,从小便排出所致。一般表现为泡沫尿,严重时可引起低蛋白血症、水肿、高脂血症等。它是临床治疗肾脏病重要监测指标之一。古代医籍对此症尚无论述的资料,只能从中医学“虚劳”“水肿”中寻求启示,可归于“精气下注”,“精微外泄”的范畴。
一、对蛋白尿产生机制的认识
西医学认为肾炎是由于某些感染因素造成肾脏炎性损伤,表现为肾小球基底膜增生,系基底膜增生,系膜细胞、内皮细胞及上皮细胞增生,炎性细胞聚集,使肾小球处于持续的炎症状态,时间迁延最后导致肾小球硬化、纤维化,肾小球逐渐丧失利清泄浊的功能,造成蛋白尿外溢,使机体处于失衡的状态,产生“贫血”“水肿”“少尿”“腰痛”等证候。
中医认为风、湿、毒是肾炎发病的基本病因,湿热毒邪蕴结伤肾,肾络瘀阻是肾炎病理的一个基本环节。由于外邪犯肺,肺失宣降,不能通调水道,水湿内停;或因湿热毒盛之体,湿热风邪相搏,浸淫肌肤;或因饮食不慎,酒食失节,脾失健运,食积食滞而致胃肠肝胆湿热。
这些因素造成脏腑功能失调,肺不能通调水道,脾不能转输津液,肝失疏泄,气血瘀滞,肾失开阖,不能封藏,使精气下注,精微外泄产生蛋白尿。这一病理过程,主要是由于湿热毒邪蕴结伤肾,肾络瘀阻所造成。肾络损伤则产生精微物质外泄,继而又会导致机体虚损,产生水肿、乏力、气血失调虚劳等病症。因此,我们认为虚实夹杂、本虚标实是慢性肾炎基本病机证型的表现,是因“实”致“虚”的结果。
二、对肾性蛋白尿的治疗经验
综上所述,肾性蛋白尿的产生与热湿毒邪有关,从辨证、辨病来看是属虚实夹杂之证,治疗时要权衡机体的虚实状态,虚实同治,抑制过亢,辅助不足。病重时应以祛邪为主,病缓好转时则可适当加强补益。由于肾病湿热蕴结,缠绵难愈,还有病缓后湿热未尽的病理因素,不可骤补。辨证注意调整机体阴阳平衡,肺、脾、肝、肾之功能,辨病注意微观病理、湿热蕴肾的情况,以达补虚泄实、平抑病理的作用,使机体保持平衡,达到恢复身体健康的目的。
由于肾炎多为免疫介导的炎症所引起,肾脏的病理改变为肾小球固有细胞的增生,基底膜增厚,炎性细胞浸润,新月体形成等。西医治疗肾炎的理论基础是应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凝剂或非甾体的消炎药来治疗,使之达到消除免疫炎症,抑制肾脏病理变化的作用。
借助西医的这种理论,我们发现雷公藤能治疗银屑病及类风湿关节炎,可能对肾炎也有治疗作用,抱着这种试探的心理,我们从20世纪70年代末,在中医界首次应用雷公藤制剂配合辨证用药来治疗慢性肾炎,在临床上收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从此开创了以清热解毒药和祛风利湿药来治疗慢性肾炎的先河。
经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雷公藤内含有生物碱类、萜类、黄酮类、内酯类等物质,这些物质具有抗炎、抗肿瘤细胞毒样作用,对免疫性疾病有治疗效果。因为雷公藤毒性较大,临床应用时必须严密监测其毒副反应,并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在中药里能否找到毒副作用小而又具有抗免疫炎症的这些药呢?
以后我们又在临床上试用了白花蛇舌草、半枝莲、河白草、蜀羊泉、青风藤、黄蜀葵、山慈菇等药,发现对蛋白尿都有不同程度的治疗及缓解作用。这类药基本上无毒性或仅有小毒,临床上应用时多加注意即可。可用2~5味这类药配方应用,病重时剂量可大一些,病缓解后可逐步减少这类药的剂量,已达到能替代激素、免疫抑制剂及雷公藤这些药抗炎作用的目的。
我们也发现这类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药也是很好的抗肿瘤中药,这与西药里大部分抗肿瘤药都有治疗蛋白尿的作用不谋而合。我们也注意到一些补益药里也含有某些抗炎活性成分,只是作用较清热解毒、祛风利湿这类中药抗炎作用稍弱而已,这也可能是造成目前临床上报道的中医药治疗慢性肾炎疗效参差不齐的原因。
总之,我们认为中医药治疗肾小球疾病还是有优越性的。因为中药里具有多成分、多靶点及双向调节的治疗特性,且有治疗可靠、安全、价格低廉的优势,只要辨证、辨病准确,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选择恰当,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还是有把握的。临床上我们也常遇到一些经西医治疗效果不好的难治病例,经我们中医药调治后获得了缓解和好转甚至治愈。
三、辨证辨病多元化组方
由于肾小球肾炎病理的复杂性,不论气虚、阴虚、阳虚的证型如何变化,湿热蕴结伤肾在肾脏中是始终存在的,并对整个机体产生影响,单纯采用补益是不能达到治疗效果的,其治疗思路也应复杂一些,采取多元化组方即现代医学所称多靶点治疗的方法。扶正祛瘀清肾法是我们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肾小球蛋白尿的大法。
“扶正”泛指益气健脾,调理气血阴阳,改善临床症状;“祛瘀”是指活血化瘀,疏利肾络;“清肾”包涵清利湿热,祛瘀泄浊等。特别要强调的是,就肾炎而言只能“清肾”而不是“补肾”,只有“清肾”才能祛除肾脏实质内的免疫复合物及细胞的增殖与基质的增生等病理产物。
因此,在临床上,我们治疗肾性蛋白尿,一定要辨证与辨病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辨证用药与辨病用药相结合,理论与疗效相结合。辨证注意调整机体的阴阳平衡,辨病注意微观的病理表现,严密监测病情的发展,维持机体的平衡状态,采用多元化组方治疗手段,方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