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提出,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鼓励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记者近日在青县木门店镇采访时了解到,这个镇从去年开始,以扶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种养殖大户为抓手,带动土地流转、特色产业培育和社会化服务,让农民增收致富、让农业良性发展——

养殖大户和农民实现合作共赢

3月9日,家住青县木门店镇前吴召村的六旬村民王培举领到了一笔钱——村里的养殖大户、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负责人王锦铎,将4100元的土地承包费交给了他。这标志着他家8.2亩耕地今年又“活”了起来。

王培举告诉记者,他之前种地,刨去成本外一年根本见不到啥效益,后来出去打工,地慢慢就荒了。去年,他把土地“租”给金源牧业公司,不仅解决了土地利用问题,自己得到实惠,他和老伴儿还在公司里负责养殖,老两口不用出村,每个月都有固定的收入。

跟王培举“合作”的这家牧业公司,主要养殖奶牛和肉牛,成立于2009年。王锦铎介绍,现在栏里有600头奶牛和420头肉牛,每天可产8吨牛奶,销往北京等地的乳业企业。

王锦铎坦言,之前公司收青贮饲料可是个难题:“当地农民有一段时间种地积极性不高,公司需要的饲料在当地收不到,只能到河间甚至大城一带收购,成本就高了起来。”

去年,为了解决养牛饲料,同时响应国家土地流转和“粮改饲”的号召,在镇村两级的支持帮助下,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将企业发展与顺应当地农牧业结构调整、带动村民增收致富紧密联系在一起,先后流转了635亩土地种植玉米,作为青贮饲料。秋收后的玉米秸秆全部回收加工粉碎,用作养牛的粗饲料,牛粪全部还田用作基肥。这样,就形成了饲草种植、积肥还田的生态种养良性循环,产业链条更加完善,生产效益、产品质量实现双赢。同时又增加了农民收入,也为依恋土地的农民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

“我们公司是按照每年每亩地500元的承包金返给农民。今年,共在村里流转了720亩地,从隔壁村也流转了300多亩地,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哩。”王锦铎说,下一步他将通过镇村两级的帮助,继续扩大土地流转面积。

在木门店镇,像沧州金源牧业有限公司这样的新型经营主体共有87家。记者在采访时深切地感受到,这些主体已经成为这个纯农业镇发展的“引擎原动力”,并依托这些种养大户提升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机械化、组织化、产业化水平,推动农业企业化、农民职业化。

依托当地大户,使流转后的集中连片土地“活”起来

对于现代农业发展而言,土地是“根”,有了土地,乡村发展、农民增收才有了“用武之地”。

向土地“挖潜”,意义何在?木门店镇党委书记刘建中感言,通过科学安排农时、集中管理和现代化灌溉,土地由原先靠天吃饭的一年一季收获,转变为小麦、玉米青贮一年两季收获。同时,流转后的土地因去除了地界、垄沟,可实现新增耕地面积。“另外,土地流转后,种植大户实现规模化经营,农资成本、耕作费用等都将以量竞价,成本降低。通过协调,大户们也可实现大型农机具联合共用,使得农机具作用发挥到最大化,避免了重复投资,维护了大户利益。”他说。

为了把土地盘活,木门店镇以大户引领土地流转,促进土地由零散碎片向集中连片经营,让农村土地“转”起来。他们成立了镇村两级土地流转服务机构,明确了单片流转200亩以上的标准,先后召开不同层次的座谈会和动员部署会,确定了以张杨楼村、前吴召村、胡太洲村、珠庄村为试点,在全镇推进土地流转工作。并要求镇村两级当好“媒人”“保姆”和“裁判”。

一方面,木门店镇组织对全镇31个村的流转需求、可流转大方、大户现状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分别建立台账,及时组织大户与相关村“两委”班子召开对接会,现场“相地”。对达成流转意向的,村干部第一时间组织党员、村民代表逐户做工作,在“散户”和“大户”之间架起了桥梁,搭建了全镇土地流转的大平台,确保能转尽转。今年2月初,珠庄村种粮大户王彦仓计划承包土地200亩,在镇村帮助下,月内就全部完成了流转手续。据统计,仅今年元旦后,全镇流转200亩以上大方8片,实现流转3000余亩,尚有2800亩正在完善协议,确保春耕前具备流转条件的地块全部应转尽转、流转到位。

同时,木门店镇为打消农户流转顾虑,依据土地确权“四至图”,在村“两委”见证下打地钉、签合同等方式,让地界有据可查,给农户吃下了“定心丸”。到目前,全镇已流转的近万亩土地,均未发生过任何权益纠纷。围绕保障农户种植需求,在成方连片流转后主动为农户在大方边缘调地,确保农户满意没挡头。去年以来,共为38户协调换地165亩,得到群众充分认可和普遍支持。此外,镇里严把大户资质关,全面审核承包大户资产实力、种植技术、销售渠道等资质,对不具备承包实力的“说不”,保证流转可持续、无风险。把好水利条件关,对不具备灌溉条件的地块按下“暂停”键,待设施完善后再启动流转,确保大户经营有收益、不赔本。

大户引领产业结构调整,让发展经营有了特色

成方连片的土地流转,为农业产业的培植打下了坚实基础。那么,农民们在这一片片流转好的土地上种啥、养啥?木门店镇也有了规划——用大户引领结构调整,让农业产业有了特色。

该镇依托域内养殖产业稳定的青贮饲料需求优势,根据大户意愿,科学确定了大田作物特色种植的方向,打造一乡一业。他们瞄准青贮饲料需求和粮食安全要求,在深入调研、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对子牙新河河套2万亩方田、张杨楼区域1万亩方田以及前吴召、前董景等6个千亩方进行整体规划打造,计划三年内建成播种面积7万余亩的规范化、标准化粮饲种植基地,形成高品质的青贮饲料和商品粮生产的品牌效应。

为了用好各项政策,木门店镇加强与上级农业农村、水务等部门的协调联系,争取各类农田水利、高标准农田、农机补贴等项目向当地农业产业倾斜。用产业发展倒逼补齐农田水利短板,对各村农田水利设施情况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建立项目库和推进图,科学确定设施布局,优先集中向种植大户及意向流转区域投放,做到水利设施建到哪里、土地流转跟到哪里、特色产业就发展到哪里。今年以来,共争取喷灌1500亩、扬水点5座、管道5000米等政策,占全县年度计划的20%以上,全部定向扶持大户发展。

“原来这片地,浇水可是个难事,俺得雇个六七人花一个多月时间浇。”张杨楼村村民、青县毓园千茂种植合作社负责人张学森,指着公路南侧一片528亩的地对记者说。后来,上级投资百万余元,统一给地里安装了1100多个喷头,“现在,我就自己一个人,只用手指摁摁遥控器,喷头自动喷灌,一个星期就能浇完。”张学森说,这片地里去年种植了小麦和粮饲两用型玉米,纯收益达到50万余元,今年流转面积达到1800亩。

同时,镇里建立了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实行线上对接,为大户提供生产、科技、购销全链条服务,并实现耕种收全程机械化、科技化。种养大户已实现了粮饲生产和饲料供应的无缝衔接,1万余亩青贮作物具备镇内产销一体化能力。去年,积极与中科院联系合作,帮助胡太洲集体经济合作社流转的240亩土地全部种植了最新小麦良种“科腾九号”,协调种粮大户与润海粮油公司对接,直接把新鲜粮食运到车间烘干,日烘干小麦、玉米可分别达到500吨、300吨,解决了晾晒时间紧迫、费工费力问题。

此外,该镇还通过扶持大户,让大户在做好自身发展的同时,发挥社会化服务的主体作用,开展集体对接农户、大户对接农户、大户对接大户等多种形式的代管对接,最大限度降低经营风险,提高产出效益。

青县木门店镇“‘大户+’推动农业企业化农民职业化”的做法,引起了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部副主任曹立教授的关注,她说:“乡村振兴的基础是产业振兴,这就要求我们的乡村产业必须走农业现代化的路子。也就是说,要实现农业产业的规模化、产业化、组织化和服务化。中央一号文件中也明确提出发展现代农业,突出抓好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两类经营主体,这对于促进农业现代化非常重要。青县木门店镇通过‘大户+’这样的一种农业发展模式的变革,激活了乡村的土地、资金、科技这些生产要素,对于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应该说是做了非常有益的探索。”

如今的木门店镇,全镇上下真正形成了关注农业、钻研农业、投资农业、发展农业的热潮。就今后的发展,刘建中说,将继续把现代农业发展作为镇党委政府履职尽责的发力点,以“严细深实快”的作风,围绕大势所趋下好先手棋,加速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落地落实,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赢得主动、积蓄动能。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