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种介绍
白鲢,又叫水鲢、跳鲢、鲢子,属于鲤形目鲤科鲢属的一种鱼类,与鳙鱼、青鱼、草鱼一起统称“四大家鱼”。具有食物链短、生长快、个体大、疾病少、易养殖、成本小、市场需求量大等特点,分布在全国各大水系,池塘养殖中与鳙鱼大多作为搭配鱼类调节水体环境,抑制蓝绿藻生长,净化水体功能。
白鲢属中上层鱼,以滤食浮游生物为主,在鱼苗阶段主要吃浮游动物,长达1.5厘米以上时逐渐转为吃浮游植物,也可驯食人工饲料。生存温度0-38℃,最适宜水温为20~32℃。炎热的夏季,鲢鱼的食欲最为旺盛。性情活泼,喜欢跳跃,有逆流而上的习性,但行动不是很敏捷,比较笨拙。饵食有明显的季节性,春秋除浮游生物外,还大量地吃腐屑类饵料,夏季随水温升高,其摄食量增大;达高温时其摄食量相对减少;冬季越冬少吃少动。
近年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采用人工雌核发育、群选群育、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相结合的综合育种技术培育出了一个鲢鱼新品种---长丰鲢,外形特征跟白鲢基本一致。与白鲢相比,长丰鲢具有生长快(二龄鱼体重增长平均比普通鲢快13.3%~17.9%)、出肉率高(较普通鲢高3%-5%)、遗传纯合度高、体型好、耐低氧、适应性强等优良性状与特点,适合在全国可控的淡水水域中养殖。该品种为国家大宗淡水鱼类产业技术体系推荐品种,2014—2016年被列入湖北省水产十大主导品种之一。
二、苗种培育
(一)夏花培育
1.池塘条件及放养前准备
夏花培育池塘土质以黏壤土为好,池基坚固,不渗漏,池埂坡比为1∶2或1∶2.5为宜。池底平坦,淤泥10~15cm左右。养殖池塘阳光充足,以长方形、东西向为好,面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来确定,一般2~5亩为宜,水深能保持在1.2~1.5m。池塘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良好,无污染,符合无公害食品淡水养殖用水水质标准(NY5051-2001)。
鱼苗下塘前10天用生石灰干法清塘,每亩用量80~120kg。池塘消毒2~3天后注入新水0.5~0.8m,进水管用60目筛绢扎牢防止野杂鱼进入池塘。鱼苗下塘前一周,每亩施发酵有机肥300~400kg,也可以用无机肥或生物菌肥(按产品说明书施用)培水,水体呈油绿色或茶褐色,水体透明度为20~30cm。
2.鱼苗投放
鱼苗来源于白鲢苗种繁育许可资质的苗种生产单位。鱼苗放养时间应选择在晴天上午,在池塘上风离岸2m处水体放苗。鱼苗运至池塘边后,先将氧气袋用湿毛巾盖上,放在水面大约20分钟,待氧气袋内水温下降后再打开氧气袋,水温差小于3℃。放养时将氧气袋尾端提起,让鱼苗随水贴水面流入池中,切忌悬空跌落入水中。放养密度为每亩15万~20万尾。
3.投喂与管理
鱼苗下塘当天泼洒豆浆,每10万尾鱼苗需黄豆2kg,上午、下午各1次磨成豆浆并沿塘边水体泼洒。第二周每10万尾鱼苗所需黄豆增至4kg,逐渐全池泼洒,到第三周后可逐渐增加精饲料,可用豆渣或熟豆(菜)粕磨成糊状投喂,每10万尾用豆粕4kg左右,同时减少黄豆使用量。第四周精饲料日投饲量增加到5~9kg,黄豆减至1kg。坚持每天早晚巡塘1次,观察鱼苗活动情况和水质变化情况,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要注意池塘溶氧情况,严防缺氧造成泛池,每周加新水15cm左右。养至第四周鱼体达到3cm左右时,进行拉网锻炼一两次后可分塘或出售。
(二)鱼种培育
鱼苗经过3~4周培育时间,全长达到3cm左右,生产上称为夏花鱼种,经计数出塘,进入鱼种养殖阶段。
1.池塘条件与放养前准备
鱼种养殖池塘以5~10亩为宜,水深在1.5~2m。池塘养殖条件、池塘消毒、施基肥等放养前准备与鱼苗培育阶段基本相同。
2.苗种投放
夏花鱼种投放时间在5月中旬至6月中旬。为了充分利用水体资源,提高养殖效益,以混养效果较好。主养白鲢鱼种:投放白鲢夏花8000~12000尾/亩,搭配鳙鱼、草鱼、鲫鱼夏花各1000~3000尾/亩;套养白鲢鱼种,以投喂颗粒饲料养殖品种为主的养殖池塘套养白鲢夏花1500尾/亩左右。
3.投喂与管理
苗种下塘前应施足基肥,培肥水质。下塘后应投喂豆粕、菜籽饼、麦麸等高蛋白饲料,每天投喂2次,日投喂量为每亩3~5kg。根据水体肥瘦情况,适当施加追肥,如发酵有机肥、无机肥、生物菌肥等。每15天加水10~15cm,水深保持在1.5~2m之间,水质达到肥、活、嫩、爽。坚持早晚巡塘、水质调控及病害防控等工作,加强日常管理,检查鱼摄食、生长、活动的情况,有条件的可配备增氧机。
三、成鱼养殖
1、池塘条件
要求进排水方便,水源充足,水质符合渔业用水水质标准。土质以既能保水,又能保肥的壤土为佳,池底相对平坦。面积以每口10-20亩为宜,水深要求能保水2米以上。每5亩水面配套1台1.5-2千瓦的增氧机1台。鱼种下池前,要进行消毒施足底肥(同鱼苗培育消毒施肥方法)。
2、鱼种投放
鱼种投放规格、密度、套养鱼品种,应遵循“因地制宜因池制宜”原则。鱼种投放时间宜早不宜迟,冬放比春放效果要好。池塘主养:每亩放养100~150g白鲢苗种500~600尾,搭配体重250~750g草鱼100尾,体重250~500g鳙鱼30~50尾,体重50~100g长春鳊鱼20~30尾,鲫鱼100尾。池塘套养:以投喂颗粒饲料养殖品种为主的养殖池塘,每亩可套养体重100~150g白鲢150~200尾。
3、施肥、投饵
施肥目的主要是繁殖浮游生物,培育白鲢及套养品种的天然饵料,尤其是在人工饲料投喂不足的情况下更为重要,定期施肥(包括有机肥、无机肥、生物渔肥等)必须贯穿白鲢养殖全过程。当然,施肥量要根据池塘水质变动情况,灵活掌握。白鲢主养池塘,单靠施肥来解决饲料问题是不够的。要想获得高产,还得依靠人工饲料的投喂。饲料投喂同样要遵循“定时、定位、定质、定量”原则。一般情况下,鱼种下池后,要先驯食,如先投喂干鱼虫或增加诱食剂投喂,逐步驯化投喂破碎后的人工饲料,7-10天后,开始投喂人工饲料,投食量根据鱼摄食情况,灵活掌握。
4、饲养管理
以浮游生物为主要食料,池水要求肥沃,浮游生物量要多,池塘除去放养前施基肥外,夏花放养后还要施绿肥及熟粪肥,结合定期注新水使水保持褐绿色。饲养时人工投饲注意“四定”原则,即定时、定位、定质、定量,以便提高饵料的利用率,降低饵料系数,此时投饵数量要少一些。
5、日常管理
每天早晚坚持巡塘,观察水色和鱼的动态,经常消除池边杂草和水中腐败杂物,清扫食台和进行食台、食物消毒。以保护池塘卫生;拉网检查不仅利于肥水,而且便于检查鱼的生长鱼病等情况,从而合理确立投饵量和鱼病防治方法,做好防逃、防盗和鱼病、敌害防治工作。
四、病害防治
(一)白皮病(白尾病)
1.病原体:主要为一种柱状屈桡杆菌。
2.症状及病变:发病初期病鱼背鳍下方至尾柄处出现白点,并蔓延扩大,以至背鳍与臀鳍间的体表呈白色,俗称“白皮花腰”。严重的尾鳍基部皮肤腐烂,尾鳍残缺甚至烂掉,俗称“烂尾病”。病鱼继而头部朝下,尾部向上与水面垂直,不久就死亡。
3.流行情况:此病主要发生在鲢、鳙的夏花鱼种阶段。发病2~3天就死亡,死亡率很高。此病是因鱼体受伤、水质不清洁所致。
4.防治方法:
(1)保持水质清洁,操作时勿使鱼体受伤。
(2)鱼种放养前用2%~3%食盐水浸洗鱼体20~30分钟。
(3)氟苯尼考内服:5~15毫克/公斤体重,拌饵投喂,1天1次,连服3~5天。
(二)水霉病(肤霉病、白毛病)
1.病原体:种类较多,常见的有水霉、绵霉等霉菌。
2.症状及病变:水霉病的发生是因鱼体受伤,使霉菌的孢子从伤口侵入而引起。发病初期,肉眼看不出症状,当肉眼能看到时,可见体表附有灰白色的“毛状”物,鱼体上像沾着一小块旧棉絮,俗称“长毛”。鱼体受到刺激后急躁不安,行动失常。病鱼患处皮肤腐烂,病鱼负担过重,致使鱼体失去平衡,身体极度消瘦而死亡。
3.流行情况:此病为鱼卵和苗、种阶段的重要疾病之一。终年可见,但以晚冬、早春最为流行。通常因操作不慎和密养的越冬池最易发病,4月以后搬运鱼苗易患此病。
4.防治方法:
(1)在操作过程中勿使鱼体受伤。
(2)用3%的食盐水浸洗10~15分钟。
(3)小苏打、食盐合剂各按400克/立方米浓度配合浸洗病鱼2~4天。
(三)双穴吸虫病(复口吸虫病、白内障病)
1.病原体:湖北双穴吸虫、倪氏双穴吸虫的尾蚴和囊蚴。
2.症状及病变:在鱼苗阶段,尾蚴大量钻入鱼体内,可使病鱼在水中上下往返不安游泳或头部向下、尾部向上挣扎打转。病鱼表现头部充血,脑室、眼眶周围鲜红,或有明显鱼体变形,尾部上翘,继而引起大批死亡。如果尾蚴是断断续续的感染,鱼苗不致死亡。尾蚴到达鱼眼的水晶体内发育成囊蚴,使水晶体混浊,呈乳白色,故又称“白内障病”。严重时可使鱼眼球脱落而变瞎。
3.流行情况:此病在我国流行较广,以长江中下游靠近湖滨地区的养殖场尤其严重。多种淡水鱼都可感染,但主要危害鲢、鳙、草鱼等鱼苗、鱼种。5~7月为感染盛期,常可引起鱼种大批死亡,8月以后为该病的“白内障”时期。
4.防治方法:
此病目前药物治疗困难,现在多采用切断病原体生活史的某一环节,来预防该病发生。
(1)彻底清塘,杀灭池中椎实螺。
(2)在鱼苗饲养期,用0.7克/立方米硫酸铜药液遍洒,24小时后用同量重复一次,杀灭螺类。
(3)水草诱捕螺类,先将池中及池边杂草清除干净,再将水草扎成把,置于池塘下风处,每天早晨取出,清除椎实螺,连续数天,将池中大部分螺类清除。
(四)中华鳋病(鳃蛆病)
1.病原体:寄生于鲢鳃上的鲢中华鳋。
2.症状及病变:检查病鱼鳃部,肉眼可见在鳃边缘有许多像小蛆的白色虫体,所以又称“鳃蛆病”。病鱼鳃丝末端肿胀发白或弯曲变形,影响鱼的呼吸。病鱼整天在水面不安地游动,鲢在游动时,尾部的上叶往往露了水面,俗称“翘尾巴病”。虫体用大钩钩住鳃组织,造成伤口,为微生物入侵打开了方便之门,引起鳃丝腐烂,使鱼死亡。
3.流行情况:中华鳋为一类广泛分布的寄生虫,全国各地都有分布。在长江流域每年4~11月为繁殖流行期。
4.防治方法:
(1)鱼种放养前,用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8克/立方米浸洗鱼体30分钟。
(2)硫酸铜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立方米全池遍洒。
(3)用90%晶体敌百虫与硫酸亚铁合剂(5:2)0.7克/立方米全池遍洒,隔10~15天重复一次。
(五)锚头鳋病(铁锚虫病、针虫病)
1.病原体:锚头鳋。种类较多。
2.症状及病变:由于虫体寄生,寄主组织红肿发炎,故病鱼体表有许多红色斑点,红点上寄生有“针状”的虫体,同时虫体本身又附着许多藻类、累枝虫等生物,使虫体呈绿色或黄绿色棉絮状。当病情严重时,虫体布满病鱼全身、像披上蓑衣一样,故有“蓑衣病”之称。病鱼急躁不安、食欲减退,鱼体消瘦,行动迟缓。
3.流行情况:此病流行极广,为重要的常见多发病之一。长江流域一带每年4~10月为其繁殖和流行期,但以秋季为最严重。从鱼种到成鱼都可寄生。
4.防治方法:
(1)生石灰彻底清塘,杀灭幼虫和带虫的野杂鱼。
(2)鱼种放养前,用10~20克/立方米高锰酸钾溶液浸洗鱼体10~30分钟。
(3)用90%晶体敌百虫0.3~0.5克/立方米全池遍洒,每周一次,连用2~3次。
(4)每500平方米水面,水深1米,用松树叶8~12公斤捣汁,全池泼酒,3天后虫体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