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故事|果蔬大棚圆了脱贫致富梦

韦艳(右一)指导其他扶贫户定植技术

“韦艳家是我们永共村的脱贫示范户。她管理的果蔬大棚一年种2造哈密瓜、1造蔬菜,种得好、也卖得好”武鸣区府城镇永共村党支部书记梁干祖在介绍韦艳家脱贫情况时说道。

跟随着村口的指示牌,走进了武鸣区府城镇永共村巾帼科技示范基地,只见各种大大小小规模的大棚果蔬长势喜人,韦艳与家人正在大棚里给哈密瓜进行授粉。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带领我们种植大棚果蔬,家里才有了稳定的收入。今年的哈密瓜长得特别好,我们都期盼着今年获得丰收,给乡亲们多增加一笔收入。”韦艳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35岁的韦艳是梁秀祖家的大儿媳妇,2015年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全家共7口人,两个孩子年幼在上学,公公梁秀祖肾脏不好,常年要做肾透析,加上丈夫的兄弟患有精神疾病,医药费、学费、生活费各类支出特别大,全家上下就她和丈夫两个劳动力,种植几亩的甘蔗地,收入微薄,韦艳和丈夫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办?

2016年永共村开始引入大棚技术,很多村民依靠种植大棚果蔬鼓起了腰包。在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后,韦艳一心想着要努力摘掉穷帽子,便萌生了跟着乡亲们种植大棚果蔬的想法,但由于没有资金,不敢尝试。驻广西-东盟经开区纪检监察组在开展“百企扶千户”活动时,走访了解到这个情况后,第一时间会同永共村“两委”班子及驻村第一书记分别与她沟通,不断鼓励她大胆尝试,最终韦艳被打动了。

她多方凑足了2万元启动资金,在自家地里建起了2个蔬菜大棚。生活有了新的希望,她与丈夫下定决心要辛勤劳作,“凌晨5点起床——到大棚里浇一次水——做早点送孩子上学——到大棚里管护——到学校接孩子——到大棚劳作——晚上8点回家煮菜做饭”,这就是韦艳每天的日常,到了炎热的夏天,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有时候还得深夜一两点起床忙到早晨,她一心想着管好大棚,种好果蔬,靠自己的双手脱贫,改善家庭生活,给孩子更好的学习教育条件。

一开始,因没有种植经验,哈密瓜长势并不好,村支部书记同时也是致富带头人的梁干祖立即亲自到她的大棚里进行手把手技术指导。平日里,村里还不时请农科院、水果站专家到村讲课,每次韦艳都报名积极参加,积极提问。同时,她还通过请教其他种植户,杂志、网络、技术交流会等各种途径了解最新的种植技术和经验。

育苗、施肥、喷药、授粉、去芽,每一个步骤她都亲力亲为,对待这些大棚果蔬就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精心照料,每天都是早出晚归。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一年的辛勤劳作,她的大棚果蔬每个收益8000—10000元。虽然累一点,但眼看着一株株亲手种植的果蔬苗通过自己的双手发芽结果,有了好收成,大大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韦艳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2017年,尝到甜头的韦艳扩大了种植规模。如今,她的果蔬大棚已经增加到9个。除了哈密瓜,大棚里还种有青瓜、苦瓜、西红柿等果蔬,一年四季都有收获,不仅还清了借款,还赚了3万多元,在年底顺利脱贫摘帽。大棚种植,富了口袋,也富了脑袋,这样的变化让韦艳不曾预料到。

“刚开始也没多想,但认定这条路后就一直做下来了,没想到越做越大,越做越好。”说到这里,韦艳开心地笑了。

从2个大棚发展到9个大棚,从单一种植哈密瓜到瓜果蔬菜轮作的多样化种植,韦艳逐渐实现了自己的“大棚脱贫致富梦”。

2016年以来,为了帮助永共村脱贫摘帽、贫困户脱贫致富,东盟经开区积极发挥后盾作用,先后派出两名驻村第一书记,充分调动园区企业各类资源,开展“一帮一联”扶持和“百企扶千户”行动,筹集并投入100多万元资金,大力支持永共村开展新农村基础建设、产业培优、教育资助等一系列措施,帮助贫困户掌握和提升种植技能,实现贫困户从“授人以鱼”到“授人以渔”的转变。

目前,永共村果蔬大棚已发展到了600亩,1500多个,大部分农民通过将传统种植品种、流转土地等方式种植大棚果蔬,脱了贫,摘了帽,富了起来。如今,越来越多的村民同韦艳一样,每天都在果蔬大棚里欢声笑语地忙碌着……呈现出一幅幅大棚脱贫致富的美景!(南宁市纪委监委 驻广西-东盟经开区纪检监察组李金云罗利峰)

相关链接:图片·故事专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