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枝变废为宝 种菇致富一方

一朵小小的台湾秀珍菇,让头脑活络、信念执着的韦孟娥赚了。

仅3年时间,用宜州田间地头随处可见的**废弃物——桑树枝,培育台湾秀珍菇,韦孟娥很快从背着家人单干、亏损100多万的个体户,摇身变为一家年产值5000万元的公司董事长。

这个得到生态广西引导资金扶持的产业,还让韦孟娥在宜州带出了45个种植大户,2000多农民工在家门口实现就业。

近几年,借助东桑西移战略的实施,宜州成为中国最大的种桑养蚕基地。“2010年,全市桑园总面积28.6万亩,蚕茧产量接近占全区的1/4,全国的1/12;全市养蚕农户11.9万户45.7万人,占全市农村总人口的85%。”宜州市科技局副局长赵校平说。

“种桑养蚕,每年会产生大量废弃物,包括约60万吨被砍下的桑枝,约30多万吨养蚕排放的蚕沙,它们大多被蚕农随意丢在田间地头,污染环境又浪费**。”宜州市环保局生态股股长邹永明介绍。

桑枝,在地头村尾随处可见的废弃物,其实是个宝。

“用来生产食用菌是很好的原材料。将桑枝打碎,与食用菌种子混合压成棒,放入大棚内,培育食用菌出售,用过的菌棒经过推肥沤制后是极好的有机肥,还可放回桑田种桑。”邹永明说。

2008年,韦孟娥尝试用桑枝种植台湾秀珍菇,结果一试成功。

“口感好,香甜嫩脆,相当受市场欢迎,经常抢着要,卖价比别地出产的菇贵1-2元,还供不应求。”在韦孟娥的带动和当地政府的扶持下,参与桑枝食用菌种植的农户越来越多。

2011年,宜州市成为全区最大的桑杆食用菌生产基地。“全市拥有菇棚2万多平方米,涉及全部16个乡镇。”赵校平说。

“45个大户,户均培育食用菌20万棒,年收入20多万元,农户的固定资产投资,当年投入,当年回本,次年开始赚钱。”韦孟娥很欣慰。

蚕沙变身有机肥

种桑养蚕,产生的废弃物中还有蚕沙。

“这种混合了蚕粪、死蚕、烂渣的**,每年在宜州有30多万吨,经常乱堆乱放,污染环境,影响水质,扩散蚕病。不加以治理,将威胁桑蚕业发展和人体健康。”邹永明说。

2008年起,宜州推进蚕沙治理,将蚕沙收集起来,加工成有机肥,“这是治理蚕沙最彻底和最可行的模式,也是全国首创。”

在宜州舜泉蚕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仓库,记者见到一袋袋成品有机肥。这些像盐一样的黑色小颗粒,就是以蚕沙为主要原料加工生产出来的有机肥。

“蚕沙有机肥含氮、磷、钾,养分持久,用它种出来的果蔬口感好,颜色鲜,个大,养花也极好,中国北方市场特别喜欢这样的有机肥。”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很快我们就会接到来自广西的第一份订单,1万吨蚕沙有机肥明年将用于广西甘蔗生产。”

桑枝育出黑木耳

同样是桑枝种菌,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也另有天地。

每年,农田都有几个月“休息期”,此时可在稻田里铺上塑料布,把桑枝压成的菌棒露天摆置于上,定时淋水,一个多月后,便可培育出黑木耳。

记者在环江桑枝云耳生产示范基地看到,80亩的稻田里,白花花几十列菌棒,排列整齐。

“每年8月下种,10月开始收摘,次年4月结束。一亩一万根棒,可收800-1000公斤干木耳,扣除成本,保守估计每亩纯收入在1.5-2万元。”河池远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说。

“更重要的是,这是个生态循环链,收摘完黑木耳,所有塑料布、塑料袋回收,菌棒打碎,经过沤制成为有机肥,直接给稻田当肥料,稻田也不用再施别的肥,种出的稻米味道很好,经过有机认证后比一般的米售价贵。”

2010年,远旺公司与环江500多农户签订了生态有机黑木耳购销合同,农户种植500亩黑木耳,干木耳产量达42.5万公斤,产值2000多万元,农民人均增收7000多元。

“公司准备新建200亩有机黑木耳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已申报列入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项目,项目达产后,将辐射环江境内6个乡镇,带动农户700多户,实现农业产值2800万元,农民每户年增收2.5万元。”远旺生态农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蒋宏林说。

生态新农业的标杆

在中国论起有机茶,乐业的顾式茶绝对大名鼎鼎。

“我们实行严格的有机茶标准,基本不用农药。”顾式企业负责人介绍说。

“土壤和水体,不含化学农药,无有害重金属污染。”

“肥料,羊牛粪便都不用,主要用花生麸、氨基酸、蚯蚓酶。”

“对付病虫害,采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方法,培养害虫天敌、建立隔离带来预防,采用挂灭虫灯,摆黏虫黄板,适当人工捕捉,冬天不产茶时期,用生物农药进行封园杀虫。”

“我们花了3年半时间在全国各地选茶园,最后看中乐业,这里生态环境好,正是发展有机农业的上佳之选。”其负责人说。

“2008年,生态广西建设引导资金80万元,促成了乐业顾式茶有限公司3000亩生态有机茶产业试验示范项目的实施,推动了乐业有机农业产业化的快速发展。”乐业县环保局局长田景明说。

“环保部门的引导资金项目扶持让我们坚定了发展有机农产品的信心。” 3年来,顾式培养了5000多名茶农,带动了3525户农民发家致富,顾式甚至依托茶,建起了自己的有机产业链,生产品种包括有机米、有机猪、有机鸭、有机鸡、有机蔬菜等。在其带动下,甘田镇已有169个农户把自有茶园1.968万亩改造成有机茶园,目前乐业县的有机茶园扩展到8000多亩,生态茶园8万多亩。

类似顾式这样的有机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及有机认证,为生态新农业树立了标杆。

发酵床生态养殖显神效

猪粪乱堆,污水横流,迎风臭三里。这曾是传统养猪的脏臭景象。但是记者在桂林荔浦县的采访却完全改变了这种印象。

在荔浦福祥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的猪圈里,看不见猪粪和污水,闻不到臭味,拿起一把猪圏里的垫料细看,不但不臭,还有发酵的微香。

这可太神奇了!

正是生物发酵床技术,解决了养殖业污臭的大问题。

公司负责人介绍,把木屑粉碎、玉米秸秆、谷壳等与高科技研发的微生物菌拌匀,做成猪圈的垫料,形成大约0.8米厚的发酵床,在微生物菌的发酵作用下,猪粪尿得到分解转化,实现猪粪尿“零排放”。

这项技术以“听得见猪叫、闻不到猪臭、看得见猪舍、难见到蚊蝇,既环保节能又高效”的优势,与传统养殖方法形成鲜明的对照。

据荔浦县养殖大户郭文初介绍,运用这一新式养殖法,饲养一头肉猪至出栏可节省饲料40-50公斤左右,节约精料10%-15%。饲养过程中不用冲洗猪栏,只需满足猪饮水和保持垫料适宜的湿度用水即可。工人只需添料,调整垫面湿度,一个劳动力最多可养殖500头猪。

2008年以来,荔浦县农业、畜牧、环保、科技等多个部门合作,运用生态引导资金大力推广这一技术,目前荔浦县已有67个农户、30多个大规模生猪养殖场推广使用该项技术,实现了年产优质商品肉猪12万头的目标,年创产值近2亿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