宽敞的水泥路深入乡村,崭新的路灯依次排开,一幢幢房屋整洁有序……这是两年前水头村所有人都不曾想过的画面。如今,这个位于赣州市于都县岭背镇的小山村成功实现乡村振兴美丽“蜕变”,这也是水头村第一书记刘东泉与村两委带领村集体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用取得的成果证明了,“撸起袖子加油干,幸福生活在眼前”是永远不变的真理。

开辟集体产业贫困村走上致富路

2019年7月,刘东泉受组织安排到水头村担任第一书记兼工作队长。刚驻村,他就发现,水头村虽然人数不少(共有756户3511人),但由于村内缺乏一定的产业和项目支撑,村民收入主要依靠务工和传统农业,村集体经济收入较少。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鼓起农民钱袋子,成了刘东泉心头的一件大事。

经过多方了解和观察,刘东泉动了一个念头——养殖肉鸡、肉鸭。要知道,水头村虽然地处山区、经济落后,但是这里坡地多、自然生态好、无污染,非常适合发展养殖业。加上养殖业成本低、效益高,只需采用人工喂养与野外觅食相结合的方式,对于经济不充裕的水头村来说,资金压力是很小的。刘东泉认为,水头村是块还未被发掘的“宝地”,隐藏着非常多的“财富”,只需合理利用这些资源,便能带来诸多利好。

2019年9月,刘东泉协同村两委做通全村130户贫困户的思想工作,成立了于都县岭背镇水头村种养社,租了40亩坡地,动工兴建鸡棚。同年11月底,种养社引进了2万羽鸡苗,开始肉鸡养殖。经过统一管理和规划,种养社不到一年就迎来了经济创收,成绩喜人。

“2020年3月,种养社出栏了第一批肉鸡,净收入有4万多元。同年12月,种养社净收入有8万多元。”刘东泉说,2019年至2020年,种养社为当时入股的每户贫困户分红2300元。其中,村民谢德荣承包了2个养鸡大棚,年纯收入达15万元,这让谢德荣看到了生活的奔头,更加坚定了创业的决心和信心。

殚精竭虑谋发展带动村民共同致富

硒,一种天然元素,对人体有抗衰老、提高免疫力等作用,水头村的另一大特点就是村内土壤硒含量高。如何发挥这一优势为村民增收呢?

2020年3月,在村两委干部积极组织下,水头村528亩高标准良田统一流转到于都县耕耘农业有限公司,开始种植富硒水稻。就这样,村干部带领村民们走上了另一条致富路。农忙时,在农业公司务工人员达30人,年发放工资达50万元,既有效解决了剩余劳动力问题,又带动了当地就业,可谓一举两得。

“我们必须把富硒产业做出影响、做成品牌、做大规模,让富硒水稻产业成为水头村的幸福产业,造福乡亲。”刘东泉说。

因地制宜发展种植富硒水稻产业,让水头村村民经济增收,实现了共同致富。村民们的收入增加了,生活越过越好,幸福感倍增。

改善生活抓基础贫困村彻底“改头换面”

“现在的农村不比城里差!”如今的水头村,路好走了,灯也亮了,乡村变美了,一幅美丽的乡村振兴画卷呈现在人们眼前。

从前的水头村,道路不平、路灯设施不全,是典型的“原生态”乡村模样。为了改善村民生活质量,刘东泉狠抓村子基础设施建设。2019年,经多方奔走和努力,刘东泉争取到了30万元资金和60吨水泥,修通、硬化了村内及周边近7公里的通组路。不仅如此,他还联系了爱心企业,为村子安装了120盏太阳能路灯,价值27万余元。

“以前天黑了只能待在家里,现在路灯装好了,晚上总少不了出门去散步,生活越过越好了。”水头村村民王菊英笑眯眯地告诉记者。

从村民朴实的话语中,不难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以前的贫困村,已“蝶变”成为如今设施逐步齐全的幸福村。

今年,刘东泉和村委会为水头村争取到水利资金80万元,成功新建了水头村高标准农田水坝,保障了村子530亩富硒水稻的灌溉农用水,解除了种粮大户的后顾之忧,给他们吃下了一颗“定心丸”。

从2019年到现在,水头村用自己的方式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阔步前行。对于水头村而言,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共同富裕的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刘东泉与村两委将继续用实绩创建水头村的幸福未来,谱写属于他们的乡村振兴最美篇章。

代言视频

编辑∶林河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