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蒸着吃、切着吃、煮着吃
都好吃的革新村土猪肉腊肠,
大家一定要买它、买它、买它……”
在一个名为“革新村扶贫队”的直播间里
镜头前卖力直播带货的不是网红主播
而是被称为“学霸书记”的北大校友金达芾
不论是悬挂在房梁的腊肉香肠
随处飘香的柚子花
还是奔跑在丘陵的土鸡土鸭
沉睡在枝头的时令水果……
这些在当地村民看来并不稀奇的产品
都成为了金达芾和同事眼中
值得开发的“触网”爆款
把握电商红利,他讲述真实品牌故事
推动家政扶贫,他盘活农村剩余劳动力
“消除贫困,帮助他们在信息化的时代不掉队”
是他的庄严承诺
“来后不一样,走后不变样”
为革新村建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
是他始终践行的工作原则
金达芾在革新村
2018年3月,北京大学2010级中文系硕士校友金达芾,从商务部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龙安乡革新村担任第一书记。
任职三年来,他夜以继日地工作,投入到带领乡亲们兴产业、办电商、练技能、促就业的事业当中。在他的带领下,革新村贫困户人均年收入从精准识别之初的1400元提高到突破万元。不仅实现了高质量脱贫,还涌现出了一批当地的脱贫攻坚模范带头人。
当“贫困”两个字变得特别特别具体
2018年3月,金达芾第一次去到革新村,在贫困户家里刚好赶上他们吃饭。没有桌子,一条窄窄的长凳上放了两个大碗,一碗是满满的稀饭,另一碗是满满的苞谷炒土豆,全是主食,这就是一个孤老爷子带着十几岁长身体的孙子孙女的一餐。
在此之前,金达芾在商务部工作了五年,每天从窗户望出去就能看到北京最繁华的商圈王府井。当他在城市里排了一小时队,和妻子吃上一套100多元的下午茶点时,他会想到眼前这一点点东西,在村里可以换到满满一树柚子,好几麻袋稻谷,和一只喂了好几年都舍不得吃的老母鸡。还有黑灯瞎火的山村夜晚,孤独的老人和瘦小的孩子,以及一车一车的农家肥。
贫困是金达芾刚到任时革新村最具体真实的困境。
“去革新村前,贫困只是脑子里的一个概念、汇报材料里的两个字。等去了那里,贫困变得特别特别具体。我们在城市里生活,习惯了发达的物流、畅通的网络、随手可得的信息,但还有很多人为了自己和家人吃饱穿暖这样的朴素目标拼尽全力。”
如何改变这一困境,是金达芾作为扶贫干部需要直接面对的问题。
金达芾是一名拥有13年党龄的“老党员”,在革新村,他切身感受到生动的、鲜活的、带着泥土气息、行走在田间地头的党员责任。
“村民们可能知识不多,但很淳朴,他们搞不清商务部是干什么的,只知道我是从北京来的,用一位老乡的话说就是‘北京我去过,那是习总书记住的地方,您是不是也是习总书记派来帮助我们的’。”
金达芾深刻意识到,像他这样的扶贫干部能做的,就是尽力抹平信息和技术的不对称带来的阻隔,让每个人在信息化时代都能“不掉队”。
“在革新村这1000多亩地上,在这968名村民面前,我干成什么样,党员在他们心里就是什么样。只有我干好了,尽了一个第一书记的责任,才能得到群众的信任。”
革新村的“386199”部队
到任后,金达芾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扎到田间地头、老乡家里去了解情况,半个多月时间,他便走访完了全村268户村民。
金达芾走访村民
通过走访,金达芾发现革新村是典型的“386199”部队。“386199”不是真正的部队番号:数字“38”指的是三八妇女节,代指妇女;“61”儿童节,代表儿童;“99”重阳节,指的是老人。“386199”部队指的正是留守在基层农村的妇女、儿童和老人。
在金达芾看来,精准扶贫的道路上,“386199”部队是理应关注的重点人群,也是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柚子爷爷”
在革新村巴广渝高速下面,是金达芾联合四川美术学院打造的“初心廊”。在一根高速公路桥柱上,画了一个喜笑颜开的老人,双手捧着柚子,这个老人就是“柚子爷爷”龙成民。
革新村“初心廊”
龙老汉年近七旬,儿子多年前意外去世,儿媳离家出走,留下两个刚过十岁的孩子。他独自一人抚养孙子、孙女,供其读书。金达芾始终记得,前任书记跟他交接完工作,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有机会多照顾照顾,龙家两姐弟,挺难的。”
2018年春天,金达芾对村民们说,“房前屋后这几棵柚子树好好管管,用点心,结了果子我给你们想办法卖了换点钱。”等到了秋天结果的时候,好几十户人家的柚子不是酸的倒牙,就是苦的发麻,一看就是一点没管。
只有龙老汉家的柚子,一吃,甜的。按理说他是不舍得花钱买化肥才对。后来听隔壁的人家说,他家离猪场近,平时就去拉了猪粪回来,沤好了,灌在柚子树下。这里的农民原先都这么干,但后来有了化肥,大家都就不愿意用这种又脏又累的办法了。只有从不哭穷的龙老汉,没钱买化肥就坚持着这土办法。
“有时候,这些明明很穷,但却不哭穷的老实人,最让人心疼。”金达芾深受触动,也更加深刻地意识到:农村最富裕的就是农产品和劳动力,最不值钱的也是农产品和劳动力。要想从根本上改变贫穷面貌,就必须把这个“不值钱”变“值钱”。
于是金达芾和同事亲自带着龙老汉做直播,讲述他们的脱贫故事,分享他们的乡村生活,让革新村在广大网民的眼中变得更加鲜活生动。网友们了解龙老汉的真实创业故事后,纷纷点赞, 并亲切地称他为“柚子爷爷”。
金达芾(右)与同事陈诗慧(左)与龙老汉(中)一起直播
2018年,“柚子爷爷”的1000多个果子在网店上线3天就已售罄,收入超过6000元。2020年,他家16棵柚子树的上千余个果实收入突破万元。不仅解决了祖孙三人的温饱问题,还能给孙子、孙女提供更好的教育支持。
2018年末,来到革新村不到一年的金达芾亲笔写过一篇网文,真挚的讲述让很多读者收获了“久违的感动”。
他在文中写到:“没有人能活在一辈子的接济之中,尤其是孩子。我希望的,是真有一天,龙老汉的两个孩子,还有很多很多这样的孩子,不管是在农村也好,还是进城也好,不管是在读大学也好,还是在务工也好,能够靠着自己的力量,吃上一口甜品,喝上一口茶,生活无忧,颇有余裕,和那些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过上一样的生活。最好的帮助,是让前行者鼓足勇气,让自立者充满力量,让微笑者不计彷徨。”
龙老汉和孙子孙女在一起
龙老汉的故事被画成漫画
其实在“柚子爷爷”的品牌背后还有一条完整的龙安柚产业链。从2018年开始,三年多的时间内,革新村通过初级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的纵向拓展以及与文化、旅游、种养殖等周边产业的横向联动,初步打造了一条“柚花制茶、柚果入药、生鲜电商、果肉加工、文创周边、林下种养”六位一体的全产业链,极大提升了龙安柚产业的亩均效益、柚农的从业收入和集体经济的经营性收入,极大地提振了产业信心,为今后的发展奠定的良好的基础。
革新村龙安柚产业园区金达芾(摄)
“剁椒妈妈”
为了更好发挥商务部帮扶优势,金达芾还带领驻村工作队帮助村两委班子在村上办起了集体电商。帮助村民将田间地头常见的农产品变成商品,通过网络销售,带动增收致富。
三年的时间里,革新村电商白手起家,从零起步,开发出40款具有川东北特色的电商产品,销售额从2018年的45万元,到2019年的60万元,再到2020年的150万元……
数字跃升的同时,革新村电商的名片越擦越亮,打造出“剁椒妈妈”“蛋大叔”等网红品牌。
“剁椒妈妈”陈明兰
“蛋大叔”杨太林
在刚到革新村不久的一次走访中,金达芾来到贫困户陈明兰的家里,看到几大坛子剁椒酱,一打听,才知道陈明兰做的剁椒酱远近闻名。“一开始小金书记说做剁椒能赚钱,我还以为他在哄我,没想到是真的。”陈明兰现在提起来还是满眼惊喜。
陈明兰用本地产的二荆条海椒剁碎后配上鲜花椒、大蒜、生姜等制成的剁椒酱,通过革新村的电商平台和微店进行销售。由于口感好、分量足,剁椒酱上市即供不应求。这样既为村民种植的海椒找到了销路,也让陈明兰一家直接实现了增收。
陈明兰说,以前她把剁椒拿到附近场镇卖,每公斤最多卖5- 6元,还要耗费大半天时间。现在中心上门收购,1公斤就是10元。“电商平台给了两千多块货款,分红又拿了两千多。一个月就赚了四千多,这要搁以前呐,可是想都不敢想。”
视频截图
金达芾还鼓励有条件的贫困户将自己的技术、农产品相结合,形成个人品牌产品。在他的帮助下,陈明兰创立“剁椒妈妈”品牌剁椒酱,上市一个月就卖了600多件,年均增收近2万元。而陈明兰本人也被评为2018年度“最美小平故里人”。如今的陈明兰正依托革新村种植专业合作社,扩大剁椒酱生产规模,形成自己的品牌优势。
在革新村里,老百姓亲切地称金达芾为“当家人”,平时老百姓有什么难处,都要“找金书记摆一下”。
2020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期间, 因为禁止聚集,乡村集市取消;因为快递停运,电商无法正常运营。老百姓的产品积压在家,尤其是平时供不应求的土鸡蛋,突然成了滞销品。
眼看群众利益要受到损失,金达芾尝试开展社交电商,开通“线上团购+线下送货”新模式,自费驾车开展零接触城区配送服务,“为城区保供,为乡村增收”。城里有客户下单,他自己开车送到小区门口,实行“无接触配送”,经常一跑就是半个城,一送就是大半天。
在一个月内线上线下联动销售滞销土鸡蛋20000枚、土鸡40只、腊肉100公斤、盐皮蛋30件,惠农增收超过5万元。
金达芾与同事一起整理农产品
防控级别下调后,金达芾又带领驻村干部搞起了直播带货,通过连线奥运冠军、文艺明星带动电商产品销售,20余场直播累计观众超百万,2020年一季度实现农产品销售40万元,实现“逆势增长”。
“家政婆婆”
除了让农产品“走出去”,金达芾还想让留守在家的妇女也“走出去”,通过家政扶贫这一渠道走出山村、走向城市,打好增收致富“组合拳”。
虽然家政扶贫好处多多,但前期动员的困难却不小。金达芾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找那些家庭收入单一、又有中年劳动力的家庭重点攻关,一户户算经济账、生活账,摆事实、讲道理。
在充分考察了村里的情况后,金达芾将目光转向村子里出了名的贫困户——陈文菊。52岁之前,陈文菊离开革新村的时间从来没超过3天。她觉得自己就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大字不识一个,走远了难免会遇到麻烦。当村里的同龄人都在外面打工挣钱时,陈文菊和多病的丈夫却在村里待了30多年。别人家都在修洋房,陈文菊一家却在为生活而发愁。
“家政婆婆”陈文菊
2019年春节前后的一个多月时间,金达芾近十次去到陈文菊家,才说动她试一试。通过商务部家政扶贫项目,陈文菊经过培训成为一名家政服务员,由于性格朴实稳重、干活利索,她在城里做家政阿姨很受欢迎。
现在的陈文菊每月在家政公司能收入四五千元的工资,还成了公司保洁业务的区域负责人,开始带徒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家政扶贫带头人,被评为“2019广安市最美农民工”。
工作中的陈文菊
“随着工作时间的变长,她不断接触外界,开阔了眼界,整个人变得非常的自信开朗,以前躲在丈夫身后、说话都不连贯,现在可以在几十人、甚至上百人面前做20多分钟脱稿报告。”金达芾欣慰于陈文菊身上发生的改变。而陈文菊每每谈起自己身上发生的改变,都会感激地说:“这一切都是金书记带给我的。”
现在,陈文菊成了村里的家政扶贫义务宣传员。休假回村的时候,她到处向留守的姐妹们宣传家政扶贫的好处,鼓励农村的留守妇女勇敢走出山村,创造美好生活。在榜样的号召下,革新村及周边村子的群众对家政扶贫产生了极大的热情。
在三年的脱贫攻坚工作实践中,金达芾特别注重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的要求贯彻到工作的方方面面。将扶志、扶智放到突出位置,不断帮助群众消除“等靠要”思想,注重激发群众自我发展、长效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生动力。
“带不走的扶贫队”
“脚下沾有多少泥土,心中就沉淀多少真情。”金达芾说,在革新村作为扶贫干部挂职的时间里,使他真正有机会俯下身子、扎下根来,以群众为师,向实践学习。
金达芾与革新村村民们在一起
“我真诚地希望,有一天扶贫干部走了,我们村里还有这个能力、渠道、资源去继续发展好我们给他们打下基础的这个产业,做到我们来与不来不一样,走与不走一个样。真正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确保可持续脱贫的指示要求,完成商务扶贫工作的安排部署,建立可持续的脱贫机制,建立一支‘带不走的扶贫队’。”
面向未来,金达芾和团队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商务扶贫不仅要带来短期的经济增长,更要阻断贫困的代际传播。
他们针对青少年,先后发起了“后浪计划”、“电商人才计划”,设立“扶贫助学课堂”等,关心关爱乡村青少年成长,吸纳贫困家庭青年在电商站点勤工俭学、实习实践,从基础电脑使用开始,全面培养电商运营能力。并引入爱心扶贫明星、有影响力的媒体等资源,拓展文旅、文创等项目,致力于将革新村打造成一个“以产业为基础,以电商为渠道,以品牌为效益”的扶贫“网红村”。让更多的年轻人向着“革新村”的招牌和发展前景回到乡村,建设家乡,助力革新村走上乡村振兴大道。
回望焕然一新的革新村,“来后不一样”的使命已然完成,“走后不变样”的故事正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着……
清晨,“柚子爷爷”早早起床,来到果园清理杂草,今年的柚子长势喜人,孙子孙女的学费有了着落;“剁椒妈妈”封装着酿好的剁椒,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扩大规模后又要有得忙了;“家政婆婆”也带领姐妹们踏上进城“上班”的旅途,逐渐适应了城里和村里的两地生活,常常在闲时和村里人分享趣事。一耕一耘,一劳一作,村民们一如既往。而革新村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道路也越走越宽,越走越稳……
革新村村民欢度农民丰收节 金达芾(摄)
五律 北归
少年多意气,匹马戍賨州。
丹心扶社稷,白首为黎忧。
但使人用足,岂意富民侯。
悠悠苍生愿,蹈海亦难酬。
——金达芾离任革新村“第一书记”时所作
《北大人》记者手记
从2018年到2021年,这位从北大走出的青年党员用脚步丈量每一寸土地,以坚守描绘丰收愿景。
金达芾说,驻村的一千多个日夜是他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最踏实、最有干劲的日子。“我们吃在一起,住在一起,干在一起,人民是脱贫攻坚这一奇迹的创造者。”
在2021年2月25日召开的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金达芾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称号。他说:“能够成为中国共产党和共和国的忠诚战士,为人民的幸福冲锋陷阵,是我一生的光荣和骄傲。”
金达芾校友在一次演讲中曾提到,“这几年的脱贫攻坚,改变的不仅仅是贫困户,还有像我一样的280万驻村干部第一书记。我们部里一共有三个定点帮扶贫困县,和我一批派下来的有十几个人,他们都很优秀,毕业于名校,年轻有为,但都愿意到艰苦的地方去,为帮助农村发展尽一份力。在他们身上,我看到了已经登场的‘后浪’渐渐绽放出的光芒。”
金达芾演讲
毕业季来临,金达芾衷心祝愿学弟学妹们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能力和机遇不同,不是每个人都能做轰轰烈烈的事情,但有一份热便发一分光。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困难群众扶贫路上的同行者,小康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的承诺践行者。”
一颗初心,一份使命,一生奋斗。今日的毕业寄语,也映衬着青年党员金达芾闪耀的初心:“希望作为一名北大人,将来无论走到哪里都没有为北大丢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北大出来的学生是能为国家与社会做一些贡献的。”
更·多·精·彩
图片及资料来源:川观新闻、四川在线、澎湃新闻、新华社、广安区微发布、广安发布、“腾讯青年”公众号、“革新日新”公众号、“坐忘道”公众号、受访者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