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朝波在查看果桑的挂果情况。

□余静 本报记者 左杉 文/图

白朝波,洪雅县桑果园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在老家洪雅县止戈镇安宁村,以桑果树为基础,修建桑果园区,再将农业、旅游业融合,建成“安宁村”休闲体验中心和桑果园文化长廊。

桑葚“落地生根”

“2013年,我种上了几百株桑树。桑葚成熟后,请亲朋好友前来品尝。由于剩下的桑果较多,我父亲就挑到镇上批发给水果商贩。没想到反响良好,桑葚一售而空。另一个水果商贩问询而来,直接到我家地里来采摘。最后,五分地里的桑果,共卖了8000多元。”白朝波说,当时种植五分地的果桑,就是试点。揣着卖桑葚得来的8000多元,他心里更有底。果桑头年栽,第二年就能结果,自身具有抗虫性,还易于管理等特性,更坚定了他大力发展果桑种植的念头。

2014年上半年,白朝波远赴江西、广州对果桑进行考察。同年11月,白朝波流转土地100余亩,建成如今的桑果园,引进台湾、日本等果桑产品4个,并在园区建成一系列基础设施。2016年他开始有了收益,桑葚产量达60吨,收入60万元。

增加桑葚附加值

在今年3月21日召开的洪雅县第二届桑葚节上,白朝波桑果园推出的“发酵桑果酒”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从大面积种植果桑开始,白朝波便在着手制作桑果酒。然而由于前期技术和经验的不足,生产出的桑果酒产品单一,2016年销售额不到30万元,主要市场在洪雅。

“我曾做过市场调研,发现大部分顾客购买桑葚用来直接食用的较少,而多数是买回家制作桑果酒。我们农庄自己浸泡的桑果酒根本占不到优势。这样下去不行,必须得想办法把桑果酒的技术含量提上来,并且形成产业链。”白朝波介绍,“目前,我们和眉山职业技术学院签订了协议,由他们提供技术,研发桑果酒。并且,正在与川农大食品工程学院洽谈,请专家来帮助研发新品种的桑果酒,尤其是利用桑果食药两用的特性,研发养生酒。我们现在注册了‘乌椹谷’商标,规划再新增注册5个桑葚产品商标。并预计在2018年建成1.2万平米,集观光、体验为一体的桑葚产品加工车间。”

发展观光旅游

在桑果园文化广场的墙面上,印满了我国桑葚采摘故事及桑果园自产的桑果酒、桑果茶等图文资料。入口处,是标有“乌椹谷”三字的木质走廊。走廊尽处的右侧,是颇具特色的“安宁村”休闲体验中心。走廊尽处,则是占地2亩的垂钓池,和S型步道,步道两旁已挂满果桑果……

2016年,通过举办首届桑葚节等,白朝波的桑果园门票及采摘收入25万元,全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桑果园农庄餐饮收入50余万元。全年收入达135万元,解决当地村民就业人数30人。

“桑果园于2016年9月成立合作社,吸纳75户农户,约150余人。社员以土地入股,按每亩约1000元的标准入股。社员不仅平时能在园区卖小吃,年底还能享受利润分红。”白朝波介绍。

然而桑葚只有短短一个多月的采摘期,其它时候怎么带动旅游?这是白朝波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第二届桑葚节后续系列活动,如开办桑果园养生健康讲座等,体现了他的思考。“很多人购买桑葚,却不知道它的养生功效。为此,我打算邀请省内较权威的医药学专家,前来举办康养讲座,让更多的人认识到桑葚的养生功效,刺激消费者的购买需求。而让游客亲身体验桑果酒酿造、桑叶饼制作等,又激发了他们的游玩热情。”白朝波介绍。

白朝波的规划不止如此。他还准备以桑果园核心基地为中心,3年内新增流转土地300亩,拟建设以立体农业为核心的桑果种植园、观赏花卉园,让游客一年四季都能在桑果园消费游玩。在园区内建设3000米长环园骑游道路,以桑果园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为平台,利用安宁村周边闲置的乡村别墅,采用“合作社+农户以房入股”模式运作,实现“宣传、标准、价格、服务、接待”五统一。

“桑果园的目标消费群体是成都、重庆及眉山周边游客。今后,我们将与成都旅行社合作,利用他们的营销资源,实现桑果园旅游品牌的打造。”白朝波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