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于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甘南县的兴十四村,以垦荒人钉下的第十四个木桩得名。“住马架子茅草屋,吃的菜渣和糊糊”是第一代兴十四村人的记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兴十四村大力发展绿色有机农业,依托产业集群提升竞争力,成为远近闻名的“龙江第一村”。
走进兴十四村,农家小院、庄户人家、猪圈鸡舍……这些农村“记忆”,被眼前宽阔平坦的乡村道路,层林掩映的栋栋别墅所取代。一棵棵挺拔的樟子松在寒风中抖落身上的积雪,迎接着每一位来兴十四村的客人。
“以前兴十四村都是沙土地,刚播下的种子一场大风就得吹走三分之一,为了保护农田和庄稼,必须得种树!”兴十四村党委书记付华廷拍打着粗壮的树干,这棵50多年树龄的樟子松记录着兴十四村的发展变化。
“这是名副其实的‘绿色银行’,如今全村有1.5万亩人工林,森林覆盖率40%。据林业部门估算,这1.5万亩人工林经济价值6亿多元,每天增值15万元。今年已经开始尝试发展林下经济,明年要大面积种植赤松茸。”付华廷如数家珍。
沙土变绿洲,绿洲又成了肥沃的良田。60多年开荒拓土,兴十四村硬是把4万多立方米河泥,搬到了3300亩贫瘠的耕地里,把600多亩高低不平的沙土地变成了良田,“靠天吃饭”成了历史,良好的生态环境保证了有机谷物生长,为绿色有机农业发展留足空间。
“我们这米饭,不用吃菜都能吃一碗。”兴十四村党委副书记刘颖舀起一勺刚焖好的米饭,饭粒油光饱满,唇齿间米香四溢。
刘颖告诉记者,村里从2009年开始种植有机大米,到今年种植面积达1.5万亩,平均亩产1313斤。兴十四有机大米在北京、上海、广州每斤最高卖到60多元,水稻年加工量达10万吨,产值超亿元。
走进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村民王宝芹正小心地为花卉浇水。蝴蝶兰、仙客来、红掌等近2万盆花卉争奇斗艳,再过一个多月,它们即将成为市场的“明星”。
“外面冰天雪地,我们这里温暖如春。温室里通风、降温等都是自动化,只需要人工浇点水。”已经57岁的王宝芹现在每个月可以领1000多元的养老金,再加上园区2500多元的工资、年底的奖金和村里分红。“我们村民的收入不比城里差。”
“咱村空气、水、土壤无污染,种地不使用农药和化肥。为发挥这一特色优势,近几年村里大力发展有机农业,打有机牌,走特色路。”兴十四村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副主任李新自豪地说。园区示范种植作物18大类105个品种,应用各类技术33项,年产果蔬500多万斤。除了“明星”花卉,温室大棚还培育出168斤的“明星西瓜”、336斤的“明星南瓜”,每年订单销售,供不应求。
“全村有机食品认证面积达到7546亩。”付华廷说,未来,将按照市场需求调整结构,全部种植优质、绿色、有机农产品,把兴十四村打造成为城市“绿色大厨房”。
兴十四村的绿色转型不断释放出“生态红利”。统计显示,2022年,全村总资产24.9亿元,总产值实现20.7亿元,村民人均纯收入超8万元。不仅带动了村民致富,更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创业者和务工人员1万多人,带动全县乃至周边地区现代农业发展。
“乡村振兴是什么样?我想就是兴十四村的样子!”付华廷信心十足地说。银装素裹的兴十四村静谧和谐,老支书付华廷心中勾画着更加美好的现代乡村新图景……
(记者梁冬 张玥)
新华社哈尔滨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