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根网线,连接城乡,对接产销——近年来快速发展的农村电商,为广阔乡村架设了便捷的交易渠道,也为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启了新的致富门路。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有效开发农村市场,扩大电子商务进农村覆盖面,支持供销合作社、邮政快递企业等延伸乡村物流服务网络,加强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建设,推动农产品进城、工业品下乡双向流通。”这是继2014年“加强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之后,相关要求连续第七年出现在中央一号文件之中。

经过8年持续奋斗,新时代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如期完成。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电商作用显著。商务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1。2万亿元、同比增长7。8%,全国农产品网络零售额2884。1亿元、同比增长34。3%。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农村电商的蓬勃发展。本报记者走进3个已脱贫摘帽的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走近几位农村电商从业者——他们通过电商改变命运,依靠电商脱贫增收,进而带动更多的乡亲走上致富路。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农村电商的快速发展和随之而来的乡村变迁。

河南光山县农民杨长太——

“脸上皱纹,现在是笑出来的”

一袋袋生态大米封装完毕,河南省光山县东岳村农民杨长太转过身,手里多了一叠溯源二维码。他小心翼翼地一一贴上,扫码弹出“河南省农产品质量追溯平台”,上面显示:3月3日,机械整地;5月18日,施有机肥,肥料为发酵菜籽饼肥;5月23日,浇灌……

“电商销售,买家最看重质量。这些生态大米不管卖到哪儿,它们‘一辈子’经历了啥,有图有文,清清楚楚。”杨长太摸着米袋自信地说。

2019年9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光山县文殊乡东岳村考察时强调,要积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和快递业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增加农民收入。

“当时,我作为脱贫群众代表,聆听了总书记的殷殷嘱托,更加坚定了发展电商增收致富的决心。”杨长太说,今年,他把生态大米、“稻虾米”、蜂蜜、菜籽油等特色农副产品卖到了全国各地。截至11月底销售额已近500万元,其中电商销售占六成。

12月10日,杨长太的“四方景”家庭农场又迎来一场网上直播。在产品展示厅,杨长太一一推介糍粑、咸麻鸭蛋、甜米酒等“光山十宝”农副产品,“正逢销售旺季,再冲一把销量!”

今年,杨长太直播10多场。最火的一次,当日接了1。7万多单,农场十几个人验货、发货,忙了一个多星期。

小小直播间,背后承载着乡亲们的致富希望。60多岁的东岳村村民管胜基常年养鸡,但规模一直不大,只有200多只。眼见“四方景”家庭农场销售红火,他把自家鸡蛋送来,很快便被抢购一空。欣喜之余,他借了几万元,将养殖规模扩大到2500只,去年通过杨长太帮忙又卖出400多只鸡、5000多斤鸡蛋,净赚3万多元。

今年初,管胜基再投入10万元,养殖规模达到5000多只。不承想,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鸡蛋积压了1000多斤。又是杨长太帮忙,线上线下联合销售,为管胜基解了燃眉之急。

今年以来,杨长太通过电商帮助周边群众售出1。3万多斤蜂蜜、7万多枚鸡蛋,“销售比去年还旺。”

“以前,脸上皱纹是愁出来的,现在触网生金,是笑出来的。”杨长太笑着说。

如今已是致富带头人的杨长太,6年前还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那时是他最艰难的时期:外出务工遭遇车祸,后又投资失败欠下债。2015年,在村干部帮扶下,杨长太种植苗木成功脱贫。当年8月,他创办家庭农场,种植生态大米、“稻虾米”、油菜花,生产优质蜂蜜、菜籽油等。

种养规模大了,杨长太操心如何进一步打开市场。听说光山县定期举办培训班,免费传授电商技能,他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报了名。“原以为没几个人听课,到了培训点才发现教室里满满当当,连过道都站上了人。”一堂课下来,他决定做电商。

杨长太一边自学,一边让弟媳参加培训,又拉来大学毕业的侄子、侄媳,共同开拓销路:2018年,牵手云书网,网上销售30多万元;2019年,开辟邮乐购、消费扶贫平台等多个渠道,生意越做越大。

更让杨长太信心倍增的是,从物流配送到培训、展销,光山已形成服务电商的生态体系。

光山县副县长邱学明说,县电商产业园已吸引入驻企业500多家,311个村设立了电商服务点,近4万人次参加各类电商培训,开设网店2。6万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今年,为降低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光山县开发了“易采光山”综合电商平台,上线70多种农副产品,开展600多场直播带货活动,为3万多户农民解决了农产品销售难题,全县农产品线上销售收入达3000多万元。

电商竞争日趋激烈,这两年,杨长太设法做优品种、品质,推广“四景方庭”品牌。

眼下,杨长太流转经营1800亩地,种的最多的是“稻虾米”。“田里一边种稻,一边养小龙虾,不打农药不施肥。”他建立生产基地,制定生产标准,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引入产品质量追溯系统,从播种到加工全程把控产品质量。普通大米每斤2。2元,“稻虾米”每斤5元,加上养殖小龙虾每亩产值2000元,每亩地年综合收入能达到4500元至5000元。

见杨长太赚到钱,村民管福基也学着种“稻虾米”。第一年收获,他拿到市场上卖,发现“没有品牌没人认品质,辛辛苦苦种的‘稻虾米’跟普通米一个价”。

“我们帮你卖,但必须检测质量。”杨长太开出条件。“没问题!”管福基一口允诺。

质量过关,管福基的4万斤“稻虾米”,杨长太以每斤高于市场价0。2元的价格收购。一算账,管福基每亩多赚250元。

东岳村村民纷纷效仿,目前“稻虾米”种植面积超过600亩。

县里也在着力打造品牌电商。2015年,光山县将糍粑、黑猪腊肉、山茶油等特色农产品统一包装、冠名,打造“光山十宝”品牌。信阳市政协副主席、光山县委书记刘勇充满信心:“做强农村电商,落实增收举措,我们将继续在致富路上奔跑追梦。”

甘肃徽县返乡创业者梁倩娟——

“鼠标点一点,土货出深山”

“朋友们,这个是陇南特产老树核桃,皮薄果仁大,吃起来嘛,一个字——香!”

手机这头,“梁掌柜”说得津津有味,屏幕那头,粉丝们纷纷下单。

“梁掌柜”名叫梁倩娟,家住甘肃陇南市徽县水阳镇石滩村。今年她忙直播,忙发货,一直闲不下来,“今年的销售额又创新高,将突破600万元。”

梁倩娟经营的网店卖的多是米面油、蔬菜等农产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线上经济更加活跃,她的网店订单噌噌往上涨。梁倩娟带人到地头收购农产品,再依托同城配送送至千家万户。“云上下单、线下送达,保证了农户的产品不因疫情滞销,也保障了顾客的餐桌。”

陇南出产的花椒、核桃、蜂蜜等农产品,口感纯正品质佳。然而前些年,因山大沟深,交通不畅,大量农产品“养在深闺人未识”,农户普遍收入不高。2013年,陇南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83。94万人,贫困发生率高达34。1%。不少年轻人外出打工,梁倩娟也南下广东,做过流水线上的工人,也当过企业办公室文员,“电脑使得相当熟练”。

在南方打工时,梁倩娟也想过创业,“可是家贫财力小,单干风险高,思来想去没有干成”。

“我们的农特产品经营分散、品种多规模小,产业链短,发展电商能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甘肃省副省长、陇南市委书记孙雪涛介绍,近年来,陇南提出“让空间上的万水千山,变成网络里的近在咫尺”,出台一系列推动农村电商发展的政策措施。

听说家乡要发展电子商务,梁倩娟重燃创业梦想。2013年初,她辞职回乡,拾掇出一间房,开办网店。

梁倩娟至今清楚记得第一单生意是山东一位网友购买一罐油泼辣子,28元包邮。她包裹好后乘班车进城,来到县城的快递邮寄点,发完货再乘班车回村,“没挣到一分钱”。

创业近一年,生意没起色,梁倩娟动摇过,“没法子,物流、交通等‘卡脖子’”。

当时,陇南很多的通村路“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还有不少“断头路”。“许多农产品在运输过程中变色、变味。”梁倩娟说。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陇南陆续新建、改建农村公路1。2万多公里、快递服务站1062家、村邮站1200个。以前要进县城邮寄农产品,如今快递车进村上门取件。2015年起,梁倩娟的网店迎来转机,“从早忙到晚,平均一天要发200多件货。”梁倩娟说,“父母那一辈,农产品收获后要拉架子车,或者开上农用车,翻山越岭去叫卖。如今鼠标点一点,土货出深山。”

电商加快递解决了农特产品的“出口”难题,农民自发种植特色农产品的热情越来越高,可随之而来的是电商产品趋于雷同。梁倩娟意识到:“要转变思路,从‘种什么卖什么’转向‘要什么种什么’,立足资源优势,搞好特色种植,形成拳头产品。”

以前草草装箱就运走的苹果,现在颇有创意地打上了“此厢有礼”;以前单卖的核桃和蜂蜜,如今做成了核桃蜜糖,市场认可订单多……梁倩娟细数新变化,有了新打算:“改变‘土味’农产品,生产适销‘网红款’,立足标准化生产,做强品牌。”

梁倩娟网店的名气越来越响。“本村的农特产品早就不够卖。”梁倩娟说,她在全市范围收货,带动周边300多户村民增收,其中100多户为建档立卡贫困户。通过网络销售,梁倩娟平均每年帮助周边村民卖出10万多斤农产品。截至目前,陇南市已开办网店1。4万家,带动15万贫困群众增收。

石滩村贫困户石文刚就是受益者。由于身有残疾,石文刚没法把家里的核桃送出去卖,“只能花钱请人代卖,或者等人上门收,常被压价”。梁倩娟得知后主动上门收购。核桃有销路,价格有保证,石文刚“一年增收3000多元”。

2018年,梁倩娟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今年全国两会上,她建议国家继续加大对电商扶贫的政策支持力度、技术帮扶力度,在冷链仓储、品牌打造和法律保护等方面给予更多支持,“明年全国两会,我将继续关注农村电商升级。”

湖北巴东县青年陈兹方——

“我觉得开网店适合我”

漫山的脐橙成熟时节,记者走进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野三关镇。在一片林间空地,只见一个袖管空空的小伙子坐在地上,正对着手机直播。

“今年雨水足,橙子水分大还特别甜,欢迎到我的网店选购,现摘现发!”小伙子伸脚摘下一个橙子。“我买5斤”“我买9斤”……手机另一端,网络直播间里的网友纷纷下单。

小伙子名叫陈兹方,今年31岁,先天没有双臂的他,借着眼前小小的手机屏幕,帮助数百户村民将农特产品卖出大山。

回到位于野三关镇青龙桥工业区青龙社区的店铺,陈兹方坐在电脑前,用双脚熟练地敲击键盘,剪辑前不久拍摄的采摘视频。

“现在的网友喜欢看直播和短视频,我也得不断学习、掌握新技能。”陈兹方说。

出生于巴东县水布垭镇许家湾村的陈兹方幼年丧父,母亲体弱多病。身患残疾的他靠着顽强的意志,学会了以脚代手来生活。

陈兹方养过猪羊,种过天麻、烤烟,常常天不亮就随哥哥下地干活。但因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加之农副产品价格易受市场影响,他和家人日复一日辛勤劳作,但赚钱不多。

2015年底,巴东县举办“信息赶集”扫“网盲”活动,帮助农民学习互联网知识。陈兹方眼前一亮:“我觉得开网店适合我。”

没设备、没技术,开网店谈何容易。作为当时湖北省9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巴东县几年来把发展电商作为助推脱贫攻坚的重要抓手。县里鼓励、扶持贫困户和残疾人自主创业,为陈兹方送来了企业捐赠的电脑设备。2016年初,陈兹方又参加县残联组织的电商培训,从网店申请开办到资料上传、运营维护,学得认真。2016年3月,他的网店正式开业。

“没想到,这些山货在网上这么受欢迎。”陈兹方说,“最多时一个月卖出去20多万斤土豆。”2017年,他的网店实际销售额近120万元,纯利润约6万元,陈兹方由此顺利脱贫,更让他高兴的是,自己能回报社会了。

“今年我家几十万斤柑橘差点烂在山上,还好有兹方!”回想起年初的经历,野三关镇东流河村村民覃小山一脸感激。

巴东县盛产柑橘。每年2、3月份,正是椪柑、脐橙等柑橘品种大量上市的季节。今年遭遇新冠肺炎疫情,柑橘一度滞销。覃小山种了100多亩柑橘,当时20多万斤柑橘滞销。

“快帮我们想想办法吧!”覃小山找到陈兹方求助。

陈兹方是个热心肠。2017年8月,在巴东县企业服务中心帮助下,陈兹方的店铺从水布垭镇搬到了交通更为便利的野三关镇。为建立稳定的货源,同时帮助更多人脱贫致富,他成立了“陈兹方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实行保底收购,带动周边200多户农户增收。水布垭镇杨柳池社区贫困户刘国龙腿脚不便,2017年陈兹方帮他在网上销售土豆、鸡蛋等,助其增收5000多元。

这一次,接到果农求助,陈兹方立马行动。几年前,他就注册了抖音、百度等平台账号,如今粉丝数已超过60万。他一方面通过网店帮村民销售滞销农产品,一方面尝试在平台直播带货。

3月底,陈兹方在覃小山的果园里开启今年的第一场网上直播,现场采摘,现场发货。他还用双脚操控无人机,向网友展示美丽的巴东山水。9个多小时的直播,吸引了70万人关注。此后,他又连续开了5场线上直播,帮覃小山卖出8万斤柑橘,累计帮周边村民卖出10多万斤滞销柑橘和其他农副产品。

在陈兹方的店铺大厅,助手张雪松正在用另一台电脑处理网店订单、回复买家问题。眼前的张雪松,行走需要拄着双拐,左腿裤管空荡荡的。说起陈兹方,今年28岁的张雪松也是一脸感激之情。

原来,陈兹方做电商出名后,县里邀请他到各乡镇巡回宣讲,为农村群众传授电商知识。讲课过程中,不少人加他微信,其中一个微信昵称叫“不倒雪松”的“粉丝”引起了陈兹方的注意。这就是张雪松,他6岁时因摔伤导致左腿截肢,残缺的身体把他困在了家里。

聊天中,得知张雪松想创业,陈兹方就邀请他到自己的店铺帮忙,负责打印单据、收款等事项。起初,张雪松对电商完全不了解,陈兹方就耐心地教。两个月下来,张雪松逐渐熟悉了电商的一整套流程,因服务质量好,还多次得到客户好评。

截至目前,陈兹方已在全县作了几十场演讲,数万人听了他的电商培训课程。

在巴东县,电商主体已发展到1494家。今年前11个月,全县电商交易额累计达到8。69亿元,其中农产品网上销售额达1。49亿元。

“没有电商,就没有我的今天。”前不久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的陈兹方感慨万千。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