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倒刺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属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鱼类,是我国的特有鱼类,分布于长江上游的干、支流里,中游里也偶尔见之,是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之一,亦为四川、贵州等地的重要经济鱼类。

长了倒刺的“野草鱼”

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是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鱼类,俗称:青波、乌鳞、青板,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上游及其支流,是我国的特有鱼类,具有较高的科研价值与经济价值。

中华倒刺鲃体长8-22厘米,体延长而侧扁,背腹缘均为浅弧形,口亚下位,腹视呈马蹄形,眼侧上位,眼间隔较宽。须2对,较发达,颌须长,吻须短。鳞较大,侧线完全。鲜活鱼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泛银色光泽,绝大多数鳞片边缘为黑色,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鱼更明显。

从外形上看,中华倒刺鲃很像草鱼,所以又被称为“野草鱼”,但其实中华倒刺鲃与草鱼在外形上至少有三点不同,一是身上的鳞片大,数量少;二是嘴上有触须2对,而草鱼没有;三是胸鳍、腹鳍、臀鳍呈淡黄色,而草鱼呈灰白色。

中华倒刺鲃最大的特点在于背鳍前段皮下长有一根倒刺,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背鳍起点距吻端小于距尾基的距离。

倒刺粑鱼养殖_光倒刺耙养殖技术_倒刺耙鱼

中华倒刺鲃是河道型底层生活鱼类,栖息于底质为砾石的山地河流当中,营底栖生活,不喜光,白天多生活于湾沱和深潭之中,夜间到生长水草及水生藻类的岸边浅水地带觅食,为杂食性鱼类,食性较广,以水生植物、水生昆虫及淡水壳菜为食。

中华倒刺鲃属于广温性鱼类,适温范围为0~36℃,最适摄食生长温度为20~28℃,水 温 在10℃以上时开始摄食,水温30~30.5℃食欲减弱,水温超过34.5℃时基本上停食。最低摄食温度为6℃,最佳摄食温度为15~28℃。冬季不停食,但摄食量明显减弱。

中华倒刺鲃每年11月下旬逐渐向长江干流湾沱中的岩洞、石穴、乱石间等处聚集越冬。次年3-4月进入长江干流或至上游,溯河觅食、肥育和繁殖,从而形成干支流间的短距离洄游。渔民称这种现象为“七上八下”,即农历7月以前是由干流进入支流时期,8月以后是由支流退到干流的时期。

中华倒刺鲃雌性成熟年龄为4~5龄,雄性为3~4龄。雌雄发育具有不同步的现象。成熟亲鱼体型差异不明显,但有较为明显的副性征,尤其是雄鱼在繁殖季节吻部有大量的珠星出现。产卵期较长,为每年的4-6月。产卵场广,大多分布于支流及其上游水流湍急的江段,通常在水面较宽阔,且具有一定流速的卵石滩产卵。

容易混淆的倒刺鲃

鲤形目鲤科倒刺鲃属共有5个有效种,分别是黑脊倒刺鲃Spinibarbuscaldwelli(Nichols)(又名刺鲃和光倒刺鲃S.hollandi)、倒刺鲃S.denticulatus(Oshima)、中华倒刺鲃S.sinensis (Bleeker)、云南倒刺鲃S.yunnanensis (Tsu)和多鳞倒刺鲃S.polylepis (Chu)。经过国内学者多年的研究,光倒刺鲃、倒刺鲃和中华倒刺鲃目前已开发成为产区重要的养殖经济种类。

倒刺鲃、中华倒刺鲃、光倒刺鲃同属鲤形目、鲤科、鲃亚科,外形上较为相似,别名较多,各地叫法不一,非常容易引起混淆。

中华倒刺鲃主要分布在长江及其附属水系,如四川、湖北、安徽等省地境内。光倒刺鲃、倒刺鲃主要分布在长江以南的各水系,如西江、珠江、元江、闽江、钱塘江等,在广西、广东、贵州、福建、海南等地较多。

光倒刺耙养殖技术_倒刺耙鱼_倒刺粑鱼养殖

光倒刺鲃

倒刺鲃又称青竹鱼、青竹鲤、竹八鲤、竹鱼(其体色似竹子般的青色,外形与鲤鱼相似,广东、广西两地常用这些名称);红脸、黑脸(因鳃盖在成熟季节常带红色或黑色,广西桂林如此称之);锯倒刺鲃(其背鳍的硬刺如锯齿);红鲮冠(四川、甘肃等地用此名)。

倒刺鲃体型稍侧扁,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后上方,背鳍有硬刺,体青绿色,背部灰黑、腹部乳白,各鳍条浅灰,腹鳍末端稍黑,背鳍基部附近有一黑斑,幼鱼更明显。

中华倒刺鲃又称青波、青板、乌鳞,体型侧扁,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背鳍有硬刺,背部青黑色,腹部灰白色,体侧泛银色光泽,近尾鳍基部有一黑斑,幼鱼更明显。

光倒刺鲃又称坑坚、黄娟、军鱼、光眼、刺 鲃激、黑脊、青棍。体型长筒形,背鳍起点位于腹鳍起点的前上方,背鳍无硬刺,但有一平卧倒刺,隐于皮下。体绿色,背部青黑,腹部乳白。各鳍条黄色,唯背鳍有黑色条带镶边,尾鳍上下叶边缘略灰。

由于中华倒刺鲃、倒刺鲃和光倒刺鲃具有抗病力强、适应范围较广、杂食性、鳞片大且可食用且有一定的药用价值等优点,长期以来被广大消费者所喜爱,显示出较为强劲的市场潜力,现已成为福建、广东、广西、江西等省市的重要淡水养殖品种之一。

中华倒刺鲃长胖了

据历史资料记载,中华倒刺鲃曾广泛地分布于我国长江中上游水系,但近20年来,由于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以及环境污染等频繁的人类活动影响,导致中华倒刺鲃资源衰退明显,栖息地严重破坏,极大地压缩其生存空间,如何保护中华倒刺鲃的野生种群资源成为了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我国赤水河、嘉陵江及清江,中华倒刺鲃资源量相对较丰富,通过野外调查发现,嘉陵江群体与赤水河群体形态相似,与清江群体形态差异较大,群体间形态差异的主要原为栖息地环境差异和地理位置远近影响。

过度捕捞、水利工程建设和水域环境污染是导致中华倒刺鲃野生种群资源衰退的主要原因。为了保护与恢复中华倒刺鲃野生种群资源,目前,中华倒刺鲃已被列为长江上游珍稀特有鱼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对象之一。同时,全国设有嘉陵江岩原鲤中华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马颈河中华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清江宜都段中华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洣水茶陵段中华倒刺鲃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等多个保护区。

在保护区,中华倒刺鲃的保护与育种同步推进。除严格落实长江流域十年禁渔行动,持续推进长江流域全面禁渔专项整治行动外,还科学开展鱼类增殖放流,定期开展中华倒刺鲃等珍稀特有鱼类的人工增殖放流,增加特有鱼类和经济鱼类种群数量,改善渔业水域生态环境,恢复渔业资源。

倒刺粑鱼养殖_光倒刺耙养殖技术_倒刺耙鱼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