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安徽新闻12月8日电 (通讯员 王凡 程逸涵 袁震)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关键。做大做强乡村特色产业,为乡村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和动能,安徽萧县白土镇立足区位优势,精准发力,发展黑木耳特色种植产业,历经近十年的探索与发展,让小小黑木耳成为带动一方百姓致富增收的大产业。

紧锣密鼓,串起“致富链”

“冬春养菌,春夏育耳”。时下正值黑木耳菌包的制作高峰期,为避开高温期,为黑木耳生长营造适宜的生长环境,今年黑木耳菌包的制作比去年较为提前一段时间。

走进白土镇董店村乌牛山家庭农场,黑木耳菌包制作现场机器轰鸣、人员加紧作业,现场一片火热景象。

黑木耳菌包生产流程严格,步骤复杂。锯末屑是黑木耳栽培的主要原材料,拌料时在锯末内混入豆面、玉米面等无公害物质,再由机械化设备进行装袋,相较以往的人工装袋,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制作出的菌包被工人整齐码放在消毒架上,用100度以上的高温24小时消毒。随后进行冷却,通过降温保障菌种的成活率。

授菌是决定黑木耳出耳率的关键步骤,在专门的接种室里,工人为菌包放入菌棒,并用海绵封口。密封好的菌包被放入恒温25-26度的黑暗、干燥环境的制菌室中,经过两个月发菌。乌牛山家庭农场负责人朱海竺介绍说:“今年11月初开始制作菌包,明年2月份将大棚消毒后,再把黑木耳菌包投放到种植大棚内,并进行菌包打孔、吊绳挂线、测温浇水等流程。3月份出耳,4月份便可采收黑木耳,共采收三茬。待黑木耳采摘结束后,‘无缝衔接’种植玉米和大豆,提高闲田的经济效益。”

今年该农场预计生产15万袋黑木耳菌包,日均生产近8000袋菌包。后期,15万袋黑木耳菌包将被投放到20亩种植大棚内,预计亩产1000多斤,收入60-70万元。好产业不愁好销路,每年到了黑木耳采收季,萧县周边及山东滕州、临沂等地客商上门收购,朵朵黑木耳开出了“致富花”,奏响了乡村振兴“致富曲”。

开花结果,走上“增收路”

营养丰富的食用菌黑木耳,富含蛋白质、膳食纤维、维生素和矿物质,市场前景非常广阔。且白土镇位于萧县东南部,距萧县城区13公里,北靠徐州铜山区,交通便利;常年温带季风气候,温度适宜,水量充足;山脉众多,水资源丰富,空气清新,适宜种植黑木耳。一直外地务工的朱海竺逐渐意识到外出务工不是长久之计,考虑到黑木耳周期短、易管理、采收期长且家乡适宜种植黑木耳的因素。2014年朱海竺到多地学习后,从外地买来5万袋菌包开始种植黑木耳,当年就收到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一枝独秀不是春,在朱海竺的成功示范作用下,慢慢的,一些思想活络的群众动了“心思”,开始种植黑木耳。能自己育种的朱海竺便免费向前来学习的群众提供技术,帮助更多有意愿、不想出远门务工的群众一起致富。截至目前,白土镇共有6家黑木耳家庭农场。“今年这6家家庭农场预计共生产120万袋菌包,比2022年增加20万袋,可实现纯收入100-200万元。”白土镇白土社区党支委员陈秀梅说道,“为了推动黑木耳产业高质量发展,种植户们自发形成互帮互助群,在群里大家相互咨询问题、分享经验,形成抱团发展。”

一方产业带动一方百姓致富。黑木耳产业吸引越来越多的群众加入种植队伍中,又为周边群众提供了“家门口”就业的机会。乌牛山家庭农场负责人朱海竺介绍说:“农场制作菌包的这两个月中,需要十来个工人从事不同的生产线,采收季则需要四五十个工人。时下正在制作黑木耳菌包,大工150元一天,小工90元一天,仅在黑木耳菌包制作期间,群众便可增收5000至9000元。”“我就是附近的居民,在黑木耳家庭农场已经干了三四年了,离家近还能挣到钱,生活过得越来越幸福了。”工人冯玉芬高兴地说。

深耕创新,注入“新活力”

朵朵木耳开出了致富花,但如何打响白土镇黑木耳金字招牌,推动产业越走越广阔呢?白土镇有了明确方向:提技术、扩规模、促加工、树品牌。

长期以来,白土镇黑木耳采用的是固体菌种,基本可以满足生产所需。但立足长远看,技术的迭代升级至关重要。目前浙江、甘肃等地已实现黑木耳液体菌种栽培模式。黑木耳液体菌种是用液体培养基,在生物发酵罐中,通过深层培养技术生产的液体形态食用菌菌种。和往常黑木耳菌种相比,这种技术不仅缩短菌棒养菌时间,节省成本,还能提高黑木耳产量。白土镇着眼于黑木耳液体菌种技术优势,未来将引进、研发液体菌种技术,努力实现液体菌种栽培的可能性。

由于近几年来木耳销售一直“受制于人”,为扩大销售市场,提高经济效益,白土镇积极申请注册“萋华”商标,生产的黑木耳也通过了国家绿色认证。“在官方认证的助力下,我们有了更足的底气和信心发展集黑木耳研发、加工、储存、购销一条龙的‘木耳+’完整产业链,优化机械化设备,扩大产业规模,打造白土黑木耳品牌。”白土镇白土社区党总支副书记张宜红如是说。

搭上时代快车,实现黑木耳产业持续发展。下一步,白土镇还打算借助电商平台、助农直播,提高白土黑木耳知名度,扩大影响力,开拓多种销售渠道,让好木耳走向广阔市场,走上广大消费者的餐桌。

小木耳,大产业。如今这个生长在乡野田间的“土特产”,让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群众致富,真正实现“一根棒子”富“一方百姓”。(完)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