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曾经“以贫为荣”的贫困村,经过云阳县检察院近五年的对口帮扶后,甩掉的不仅是一顶“穷帽子”,更是将“以富为荣”作为了新的坐标。

发生在云阳县渠马镇促进村和大梁村的故事,再一次证明,激发贫困群众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志气,是脱贫攻坚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动力。

破除“以贫为荣”思想顽疾

柚子园种植致富_致富柚子种植园地址_柚子种植基地

资料图

2019年12月23日,云阳县渠马镇促进村六组魏治财家,门外寒风凛冽,门内灶火正旺。

魏治财家是建卡贫困户,但却在堂屋里挂着一块金光闪闪的牌匾“同奔小康荣誉证”。这块木底金面大红字的牌匾,是这一家人近几年最大的“骄傲”。

“莫看这个‘牌牌’不大,但是说明我可以直起腰杆了唦!”魏治财笑嘻嘻地说,“穷帽子”其实谁都不愿戴。

事实上,这个由渠马镇党委和政府联合颁发的“同奔小康荣誉证”,正是针对2015年全县开展脱贫攻坚工作以来,已成功脱贫的建卡贫困户而颁发。

换言之,这块“同奔小康荣誉证”就是“脱贫证”、“致富证”。

“让贫困户们‘以富为荣’,而不是‘以穷为荣’,我们花了近五年的时间。”云阳县检察院纪检组长、原脱贫攻坚指挥长李大中感慨万千地说。

早在2015年,云阳县检察院对口帮扶该县渠马镇促进村和大梁村脱贫攻坚。驻村伊始,听说检察机关入驻,当地村民沸腾了。

“沸腾的不是欢喜之情,而是申诉之意。”李大中苦笑,纷至沓来的村民,都是为了占地补偿等历史遗留问题而来。

倍感蹊跷的李大中后来搞了一个调查,结果村民们的满意率很低。

“真是当地干部不作为?其实不是。关键在于当地形成了一股‘以贫为荣’的风气。”李大中直言,当时家家户户都希望被评上贫困户,说谁富谁就翻脸。

“穷的是志气,富的是精神。”云阳县检察院扶贫驻村工作队,开始试图扭转当时“以贫为荣”的风气。

在走访中,该院扶贫干部发现有近50户村民“哭穷”,称自家人均收入不足3300元,但工作队核实后无一属实。

针对这些“哭穷”的村民,工作队逐一上门讲政策摆事实说道理,从农村最朴素的价值观说起。

“你想纳入建卡贫困户是不是就希望家里更富裕?”

“将心比心,那些真正困难的乡亲们,是不是也希望通过扶贫像你家一样富起来?”

……

通过这种不事张扬的思想工作,这近50户最喜欢“哭穷”的村民,终于开始转变。而他们的改变,在村里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自此之后,公开“哭穷”的村民少了很多。

“莫言人短、莫道己长、施恩勿讲、受恩不忘。”这是魏治财家“同奔小康荣誉证”背面“家训”一栏所写内容,这是工作队员根据其本人意愿草拟的,代表的是他全家的心声。

巧用柑橘良种重新“活化”村民种植热情

柚子种植基地_柚子园种植致富_致富柚子种植园地址

资料图

促进村和大梁村自然条件较差、土地贫瘠、基础设施薄弱,因此修公路和机耕道、建水厂和人畜饮水池、改造危房等扶贫基础设施工程,迅速上马。然而,基础设施的建立和完善,并不能自然转化成财富,扶贫之路仍需产业支撑。

连小作坊都没有的两个山村,靠什么产业才能脱贫致富?扶贫驻村工作队一班人经过反复讨论,却都因为没有十足把握而放弃。

确定脱贫产业不同于一般的发展型产业,一旦挫伤了村民积极性,可能长时间都无法取得村民信任了。

偶然一次,有队员听村里老人闲聊,说起几十年前村里柑橘如何香甜。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扶贫驻村工作队立即进行了深入调查。

调查结果令人振奋,原来因当地气候适合柑橘生长,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柑橘产业异常红火,云阳县城里的人都来当地买柑橘。后来,因为品种老化及销售不畅等原因,当地柑橘产业才逐渐衰落。

“有气候地理优势,有种植传统,有技术传承,还有红火一时的历史底蕴,柑橘产业完全可以继续发展!”扶贫驻村工作队将这样的想法跟当地镇党委、政府和村民一商量,当即得到支持,家家响应。

发展产业先学技术,毕竟当地的柑橘红火是几十年前的事了,没有新技术、新品种,这门虽有种植传统的产业很难“活化”。同时,贫困群众中那种保守心态,使他们对各种产业推广都抱有疑虑和观望心态,不解决这个心结,再好的产业也难大面积推广。

经过一番细致入微的筹划,这项带有产业试验和心理试验双重目的的推广计划,在贫驻村工作队和当地镇党委、政府得支持下悄然拉开帷幕。

首先,云阳县农委、县农业科技培训中心、渠马镇农业技术服务中心等农业专家全部被请到了村里,测土壤、光照、气温,开办柑橘种植技术培训班。不满足于热热闹闹的突击式培训,云阳县检察院还与上述部门签订了长期扶持培训计划,确保每年在柑橘生长节点期,都有专家到田间地头指导、培训。

“不敢说全村每一个人都接受过培训指导,但每一户是必定都有人参加了培训的。”大梁村第一书记吴汶栋自信地说。

此后,检察官们四处联系良种柑橘,先后补植1万余株良种柑橘苗,建起了200亩的柑橘示范园,由当地柑橘种植能手赵长春出山做带头人。

此举让很多村民都动了心思,但是扶贫驻村工作队一反常态,并不像以往那样逐户上门做工作鼓动大家都来种柑橘。

“听说良种柑橘苗拉回来,许多村民围在车前扭捏着都想要种苗!”经过一段时间的酝酿,村民的热情被激发出来了。扶贫驻村工作队则假装“慷公家之慨”,只要有村民要果苗,一律免费发放。

“本想通过200亩的柑橘示范园带动大家的积极性,结果村民自发跟进,形成了700亩的种植面积。”李大中笑道,村民们至今不知道当初的良种果苗实际上就是敞开供应的。

此后,扶贫驻村工作队如法炮制,先后发展起来了520亩桃园、400亩柚子园、400亩苗圃园,形成了山下有柑橘、山腰有柚子、山上有桃子的立体生态农业带。

群众满意度节节攀升

致富柚子种植园地址_柚子种植基地_柚子园种植致富

资料图

以心换心式的帮扶,两个村的村民们,也渐渐从最初的冷淡、观望转为热情、理解和贴心。这份炽热的情感,还引发了一段颇为感人的故事。

70岁的促进村村民徐尚德为了一件事没做好,“怄气”生病卧床了。

事情的起因很简单。就在2019年11月底,脱贫攻坚评估电话回访时,对方问了一个问题“您家是否缺水?”

徐尚德随口回答了一句“我屋头那不得缺水,怕是‘大天干’可能才缺点水哦!”

此事被反馈回来后,徐尚德急得大冬天头冒大汗,在自家堂屋里一圈圈暴走:“我说的是‘大天干’的嘛!我屋头两个大水池、两个水源的嘛!可不可能缺水嘛?!”

原来,问题就出在这个“大天干”一词上。当地俚语,“大天干”指的是几十年上百年不遇的大干旱。

老爷子本意是即便遇上百年不遇的干旱,才仅只是“可能”缺水,话语中是炫耀和满足的意味在里面。但是由于普通话和重庆话之间巨大的差异,加上徐尚德本就耳背,导致了这场乌龙。

在多方核实此事的过程中,徐尚德一直自责自己“说错了话”,生怕会影响他家的帮扶责任人云阳县检察院干警刘兴成,急的几次三番找村里和镇里说明情况。

尽管各方都安慰他,最后经核实他家也并不存在缺水情况。但是老爷子还是忧急攻心,引发了身上的老毛病卧床了。

2019年12月22日,帮扶责任人刘兴成在听到此事后,提着天麻蜂王浆、整箱牛奶等上门安慰徐尚德。

老爷子听见刘兴成进门,爬起来就不住道歉。刘兴成笑嘻嘻地连连摆手:“好大个事嘛?莫怄摸怄!马上要过年了!”

说来也怪,刘兴成上门第二天,记者到徐尚德家时,卧床多日的他居然又能起床活动了。只是问起此事,老人依旧会满脸通红地说:“臊皮得很,说个话还差点连累了扶贫干部。”

真心换真心,良好的干群氛围让两个村由内到外散发着不一样的精气神。

经过近五年的努力,如今的促进村和大梁村,未脱贫的村民加起来仅剩10户23人,贫困发生率降到了0.4%。

与此对应,2018年云阳县检察院帮扶的大梁村、促进村代表云阳县接受国家扶贫检查验收时,群众满意度节节攀达到98%,顺利通过验收。

如今的大梁村、促进村,用一句顺口溜形容是最为贴切的:“走路不沾泥、生产不费力、种田不交税、上学不交费、吃水不用担。”

“在县检察院的帮助下,村上的面貌、群众的内心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促进村村主任赵长春感慨道。

“这两个村,脱贫还是第一步,后面我们还要助推他们走上小康路!”李大中信心十足地说。

相关报道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