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实习记者 王卫斌
方山县北武当镇新民村位于北武当镇东部、骨脊山脚下,东邻天然林场,距镇政府4公里,距离方山县城35公里,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支村两委成员7人(其中支部村委交叉任职2人),大学生村官1人,党员72人,组成有力的支村两委班子,为建设幸福新民村提供了组织保障。
新民村是离东县抗日民主政府旧址和吕梁地区石棉厂所在地。党和政府非常关怀这块红色故土上生活的群众,安排吕梁学院选派驻村工作队为群众传经送宝,帮助群众创造美好生活。目前正在开发建设的鸦儿崖红色革命长廊,将打通以新民为中心的红色文化走廊,让红色文化成为北武当镇的又一张旅游名片。
发展产业疏通增收源头
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村集体产业发展是带动村民致富的源头活水,新民村耕地面积6011亩,村民主要以种植西红柿等蔬菜、外出务工、养牛增加收入。吕梁学院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在村支两委密切配合下,推动新民村利用党建引领,积极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农民增收。
有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驻村工作队帮助,村里西红柿等蔬菜种植面积扩展到450亩,年产量达到400万斤,总收入在400万元左右。玉米种植面积约1900亩,每亩收益约1500元,总收入将近290万元左右。繁育母牛存栏数1400余头,人均约1.5头,可收益约3万元,虽然牛不是每年繁育出栏,折算人均年收入可以达到约1万元。村民外出务工人数约300人,从事司机、装潢、建筑、自主经营、大型企业务工等工作促进就业增收。
雪中送炭保障幸福生活
吕梁学院领导多次深入新民村进行帮扶调研,召开专题座谈会,与村“两委”班子和村民代表深入研讨,共同研究适合村里的好政策、好项目,并深入现场调研指导,协商产业帮扶项目,走进村民家中入户慰问。2022年,吕梁学院给新民村476户村民发放慰问金14.28万元(每户300元);捐赠10万元慰问金用于新民村灾后重建工作,让新民村群众的幸福生活得到基本保障。
为进一步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驻村工作队积极以消费助销帮扶促进群众增收。通过联系吕梁学院、英杰中学等单位的食堂,帮助群众销售土豆、西红柿、豆角等农产品,并与农户建立长期购销合作关系,优先采购新民村的农副产品。同时,帮助村民外销土鸡蛋、山核桃、山木耳以及肉牛等特色农产品。2022年,助销帮扶农产品1.6万余元,受益农户 37 户,涵盖群众的10多种农产品。
稳岗就业强固民生之本
就业是民生之本,为帮助群众稳定就业、持续增收。驻村工作队积极做好脱贫人口就业帮扶工作,利用公益岗位安排贫困劳动力就业139人次,增强群众致富增收的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配合支村两委发挥就业政策积极效应,推进脱贫人口就业稳岗补贴申领工作,强化脱贫人口就业帮扶,促进稳岗就业、持续增收。工作队与有关部门密切配合,落实“产业帮扶、教育帮扶、健康帮扶、生态帮扶、金融帮扶、社会保障兜底帮扶”等国家帮扶政策,让新民村群众切实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
今年50岁的村民张云喜,利用党和政府的帮扶政策学习了一门蛋鸡养殖技术,并用政府5万元贴息贷款为启动资金开始了他的蛋鸡养殖事业,通过夜以继日的辛勤劳动,利用学习的科学养殖技术和工作队的鼎力相助,张云喜的蛋鸡养殖事业做的风生水起,注册了自己的公司,由2014年养殖的1000多只蛋鸡,发展到现在20000只蛋鸡的养殖规模。他高兴地说,现在每天产蛋约1700斤,市场批发价每斤5.6元,年收入达到约20万元。现在除了他们自家的5个人在养鸡场干活外,还雇用了2个工人帮助捡拾鸡蛋,其中一个是残疾人,一个是村里的留守妇女,每天100元的工资收入,带动了困难群众在家门口实现就业增收。
吃水不忘挖井人,党和群众鱼水情。红色故土上生活的新民村群众,幸福生活离不开党的关怀。驻村工作队联合党政部门,不断加大帮扶资金投入,谋划以实现人畜分离为目标,改善村里养殖环境,促进新民村群众肉牛养殖产业规模化发展。通过发挥高校专业优势,组织相关专家教授,围绕村民种养殖户遇到的实际问题,以农技讲座、现场指导、网络咨询、座谈交流、答疑解惑等多种方式为群众举行系列职业技能培训活动,不断提高村民种养殖技能,用扶志扶智的组合拳激发群众增收致富的内生动力,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