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以来,石嘴山市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政府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部署要求,严格按照“六个精准”和“五个一批”脱贫路径,对标“两不愁三保障”脱贫标准,聚焦产业扶贫、就业扶贫、教育扶贫、健康扶贫、住房和饮水安全及社保兜底等,全面落实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成果。全市共有易地搬迁移民12469户57060人,目前3个贫困村全部脱贫出列,3127户16206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退出,建档立卡贫困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5年的2800元提高到2020年的9900元。
砥砺奋进写就脱贫答卷
“啥叫好日子?现在就是好日子。工厂里上班,每月领着几千元工资;合作社里养着羊,每年有分红;孩子们上大学,毕业后找份好工作;家里住房宽敞,出门有车代步,老人身体健健康康的……”坐在敞亮的小院里,石嘴山市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村民杨世明满意地唠起了自家的好日子,昔年贫困户的“头衔”早已成为历史。
走遍曾经的贫困村角角落落,一张张幸福的笑脸、一个个脱贫富民的喜讯,汇聚成石嘴山市决胜全面小康的脱贫答卷。石嘴山市在这场战役中尽锐出战、合力攻坚,脱贫攻坚取得了全面胜利。
一组组数据的背后,是各级党委、政府大力的政策扶持及财力、人力的倾斜投入。这些举措转化为一套套住房、一项项产业、一份份收入,让该市贫困群众获得了实实在在的实惠。
稳就业让百姓安居乐业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石嘴山市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发展高效种植养殖业。深入推进产业扶贫“四个一”示范带动工程,培育扶贫示范村4个、扶贫龙头企业21家、扶贫合作社15家、致富带头人174名;开发耕地5.3万亩,扶持贫困村种植沙漠瓜菜2.4万亩、牧草1.5万亩、制种1000亩,建设日光温室2360亩,发展食用菌种植338棚;建设集中养殖园区24个,带动养殖户2502户,牛、羊存栏分别达到7000多头、3万余只。
此外,石嘴山市还大力发展劳务产业。在移民村(社区)建设扶贫车间18个,引进宁夏新丝陆服饰有限公司、宁夏润龙包装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宁夏恒达纺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吸纳1500余名建档立卡贫困户就近务工。在移民村(社区)成立劳务中介机构23个,培育劳务经纪人177人,年均实现劳务输出8000余人;建设河东优质奶源基地,带动移民就近就业2000余人;建设平罗县红崖子乡红瑞村、红翔新村,陶乐镇庙庙湖村和大武口区新民社区4个自主创业园,吸纳752人入园创业;围绕市场用工需求加强技能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140期,培训建档立卡劳动力7673人次,全市移民就业人数达到1.8万人。
教育扶贫为梦想插上翅膀
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途径。为了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的、有质量的教育,石嘴山市在移民安置区新建小学4所、幼儿园6所,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均等化。落实教育扶贫各项政策,驻村帮扶部门累计发放教育帮扶补助资金2913万元,惠及贫困学生9316人次,防止因学致贫。加强移民村教育师资力量配备,提高乡村教师待遇,建立校长、教师交流激励机制,鼓励教师到贫困村学校支教。加强控辍保学,义务教育阶段入学率达到100%,小学、初中巩固率保持在95.9%、99.5%。
健康扶贫为百姓幸福加码
为了让贫困群众能够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防得住病,确保贫困群众“健康有人管,患病有人治,治病能报销,大病有救助”,石嘴山市着力加强健康扶贫。在移民安置区新建卫生院、卫生室7个,配备医务人员,实现移民就近就医。严格落实“先诊疗、后付费”“一站式”结算服务,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100%,贫困患者慢病、大病住院费个人报销比例达到93%以上,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100%。
点点滴滴记录下的不仅是贫困群众的增收账、就业账、保障账和健康账,更让人感受到一家一户美好生活的融融暖意,体会到全面小康给人们生活带来的浓浓幸福感。
海燕村里“山海情”
4月25日,走进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村民马俊花家,只见新建的房子装修精致,崭新的金属大门闪着银光。不少农户门前堆放着砖瓦水泥,已开始建新房。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何鹏告诉记者:“村里220多户村民都新建了住房。现在条件好了,大家都比着看谁家的日子过得红火,心气高得很。”
马俊花是村里扶贫车间的库管,做表格、发邮件、清点出库入库,她干得井井有条。车间就在村里,走几步路就到,中午回家做饭、照顾孩子公婆也不耽误。马俊花说:“搬到惠农区学习更多技能,谋的是未来。以后我的女儿也能接受更好的教育,拥有不一样的人生。”
从山区到川区,从农民到工人,换个活法是海燕村女人的共同心声。如今在海燕村,越来越多曾赋闲在家的农村妇女选择在家门口的扶贫车间打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海燕村是惠农区唯一一个纯移民村,搬迁3年来,该村产业发展、民生项目、社会事务管理等工作全面推进,高质量完成了脱贫攻坚工作目标任务。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9年的7242元增长到2020年的10083元,260户1120人全面脱贫,14户边缘户、19户监测户全部消除返贫风险。
通过3年的攻坚克难,海燕村产业布局初见成效。投资1372.3万元建设的3个面积各1000平方米的扶贫车间,3年来累计用工230余人,稳定就业70余人。与此同时,黑枸杞种植基地、土地流转、高标准温室大棚、养殖园区等,让农民的钱袋子更鼓。目前,湖羊养殖繁育基地采取“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引导建档立卡贫困户托管湖羊,现有90户建档立卡户托养羊2250只,发放购羊补贴225万元。
随着家门口扶贫车间拔地而起,丁学文的儿媳妇也和马俊花一样成了工人,一个月将近3000元的收入让家里的日子过得宽裕不少。
“十二五”期间,按照自治区劳务移民整体部署,石嘴山市先后从南部山区的西吉、隆德等县,易地搬迁安置政策性劳务移民5996户23563人。市委、市政府认真履行属地管理责任,扎实落实劳务移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社会保障、医疗保障等政策措施,制定劳务移民贫困人口精准帮扶实施方案,强化10条措施,千方百计提高移民生活水平。通过艰苦努力,现在的劳务移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2500元提高到2019年的8805元,增长了2.5倍,实现了“搬得来、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的目标。
因地制宜创新安置移民
“十二五”期间,平罗县将承担农村改革试验任务与生态移民安置有机结合,先行先试、大胆创新,探索建立了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和房屋所有权“三权”自愿有偿转让退出机制,采取“大分散、小集中”“组团式”方式,把生态移民插花安置到退出“三权”的农民所在村组,实现了政府、退出农民和插花移民三方“共赢”。截至“十二五”末,全县安置插花移民1619户9527人。在此基础上,“十三五”时期,该县紧抓深化农村宅基地改革机遇,采取收储闲置住房和利用闲置存量宅基地新建住房相结合的方式,进一步创新插花移民安置方式,全面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324户1590人的任务,在全区率先完成易地扶贫搬迁安置任务。
随着城镇化进程加快,一些农民搬进城镇以后,房屋、宅基地大量闲置。通过收储当地农民闲置房屋和宅基地安置移民,使进城农民闲置资产盘活变现,极大提高了农村资源利用率。农村因移民插花安置入住,闲置资产不再闲置,插花移民在当地农民带动和影响下,快速融入当地生产生活,尽快脱贫致富。插花移民模式得到自治区的肯定,成为全国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典型案例。
政策护航拔掉穷根
5年来,石嘴山市着力加强兜底保障。全面推进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的要求,完善农村低保、特困人员救助供养、临时困难救助等保障性扶贫措施。全面推动农村低保制度与扶贫开发政策衔接,将发生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困难家庭及时纳入低保,实现了应保尽保、应兜尽兜,打通了社会救助政策落实“最后一公里”,全市2176户3734人通过兜底保障脱贫。
5年来,农村危房改造达到100%,农村自来水入户率达到100%。实施移民安置区绿化亮化、道路硬化、环境卫生整治、“厕所革命”等工程,实现通路、通水、通电视、通客车的目标。配套建设农贸市场、移民创业街和便民超市,满足移民生产生活需要,人居环境大幅提升。陶乐镇庙庙湖村被国家住建部评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红崖子乡红翔新村、红瑞村被国家民委分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四查四补”夯实脱贫基础
去年3月开始,石嘴山市聚焦“两不愁三保障”,在全市农村扎实开展“四查四补”,拉网式摸清了农户“一收入”“两不愁三保障”基本情况,认真对标对表,全面查摆、逐条研究,建立整改台账和问题、任务、责任“三张清单”,建立“一户一档”52236户,先后5次召开推进会安排部署整改工作,对排查出的164个问题全部完成整改,夯实了高质量脱贫基础。
脱贫退出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经随机抽查核实,抽查户的收入和“两不愁三保障”均达到脱贫标准,脱贫退出程序规范、脱贫结果真实,脱贫成效群众认可度达到100%。
5年来,石嘴山市先后制定出台了《石嘴山市脱贫攻坚行动计划》《石嘴山市脱贫富民实施方案》《石嘴山市2020年度劳务移民贫困人口精准帮扶实施方案》等12个政策性文件,统筹推进生态移民、劳务移民、农村老灌区和城市贫困人口脱贫攻坚和帮扶解困工作,织密织牢脱贫攻坚保障网,确保中央、自治区关于脱贫攻坚的决策部署落地生根。
今年,石嘴山市进一步强化易地搬迁移民后续扶持,大力实施移民致富提升行动计划,全面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绘就乡村振兴壮美蓝图。
(记者 谢 薇 本版图片均由石嘴山市委宣传部提供)
移民新家园庙庙湖村。
恒达纺织扶贫车间。
平罗县惠民公园。
海燕村润龙包装扶贫车间。
平罗瑞丰源奶牛养殖基地。
惠农区燕子墩乡海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