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蓝如洗的苍穹下,洁白厚重的云朵正飘向远处的贺兰山,悠远驼铃随着胡杨婆娑在起舞的黄沙中回响,这里是传说中的苍天圣地,阿拉善。
这里,也是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区之一。可这两位学霸却扎根大漠深处,种地。要知道,阿拉善一年的降雨量都比不上北京的一场雨,这么干旱的地方,能种出什么来?
可在被大片荒漠包围的农场里,他们种出了产量低但口感好、无污染的有机小米,和甜而不腻、果肉红润的蜜瓜。更神奇的是,这些农作物还是他们改善沙漠化土地的秘密武器!
如今五年过去,他们依然带美好的希冀坚守着心中那亩良田,让大家吃得健康,让阿拉善生态脆弱的土地日渐肥沃。
Aim:开展生态农业,改善阿拉善荒漠化
第一次来阿拉善,正在北师大读生态学研究生的马彦伟,是一个环保组织的志愿者。毕业后,他决定留在这个被称作“沙尘暴策源地”的地方做项目。
吃百家饭、组织村民修路、铺管灌管道、改良土壤、办奶牛场、执行社区基金项目……村里每家每户的情况,他都清清楚楚。
两年后,马彦伟离开了阿拉善,却一直在西部的农村间辗转。
意想不到的是,十年后他又回到了念念不忘的阿拉善,不但定居安家,还种起了地,开始了节水生态农业的试验。
以前支持农户开展工作,现在亲自下田做农夫,还把地选在了中国荒漠化最严重的地方之一的阿拉善!
巴丹吉、乌兰布和腾格里,中国八大沙漠中有三个环绕着这里,在蒙语中意为“多彩斑斓”的阿拉善,流动的黄沙正一步步侵蚀着天与地,沙漠之宝肉苁蓉盛放的花也渐渐变得灰白……
27万平方公里的阿拉善,相当于16个北京。从建国前的2万亩,到高峰期的近100万亩,耕地面积跨越式扩张,水资源严重缺乏,农民只能抽地下水灌溉。久而久之,每年新补充的地下水量根本赶不上消耗的速度,地下水位平均每3年就下降一米!
水位下降意味着什么?盐碱度升高。而在地里过量使用化肥,同样会使耕地盐碱化,恶性循环之下,阿拉善的荒漠化也就变得越发严重。
全盟沙漠化土地总面积约为22.23万平方千米,占了阿拉善土地总面积的82.3%。据专家测算,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北、北京和天津等周边200多万平方千米的地区,都受其恶劣环境影响。
阿拉善,成了中国沙尘暴的主要源区之一。
和马彦伟一样,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的杜雨,在这10年里也把自己的青春献给了西部各地的基层公益组织。
根据这些年做环保和生态保护工作的经验,他们发现荒漠化问题的根源,农业开垦占了1/3左右的权重。也就是说,平常施除草剂、化肥及农药的种植方式,更容易导致土地进一步沙化和盐碱化。
可怎样才能增加荒漠地区的土壤肥力,减少土壤的盐碱度?发展生态农业。
马彦伟、杜雨和小伙伴们想起了自己心底的田园梦,如果能用自己的专业知识进行实践推广,就有希望为阿拉善60多万亩现有耕地找到可持续的耕作种植方式。
“经历阿拉善多年的生态保护之后,我们希望用行动回应所知。”
他们开启了一场生态农业试验,不仅为大家提供健康有机食品,还想用这项技术带动阿拉善的农人一同致富。一如这片农场别具深意的名字:致良田。
显然这源于王阳明的“致良知”,“致”不仅是达到,更在于事经磨炼,见诸实际。就如马彦伟所说:“农业的良知就是让农田更健康,希望在这片土地上守护良田,保持初心。”
Approach:一箭三雕的生态农业
要种出高质量的农产品,离不开孕育它们的环境。而环境的好坏,就看空气、土壤和水。
别看秘境阿拉善除了春天多风沙,其他季节空气可都是常年优良,灌溉用的是贺兰山水系的地下水,土壤种植年限短、污染极小,阳光又充足,也就具备生产出最干净食物的条件。
不过,前提是要找到能适应这类条件的作物。做“致良田”农场的第一年,马彦伟种了十几个品种的小米。他们想通过自己的技术,测试这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小米的产量、口感和味道,最终选定了一款传统的老品种小米。
不是安全放心的,不做;味道上不好吃的,不做;自己不愿意吃的,不做。
带着这个“三不”原则,致良田坚持生态种植,全过程不用任何化肥、农药和除草剂,用牧区牛羊粪做有机肥。
在马彦伟和小伙伴们看来,肥料是粮食的粮食。他们从牧区拉来一车车羊粪制作堆肥,再撒到地里。哪怕运费比牛羊粪本身还高,致良田仍坚持每亩地至少10方牛羊粪,光每亩地的施肥成本就超过了800元。而其他农民,一亩玉米地全年的投入都没这么高。
因为马彦伟他们深知,牛羊粪能够增强土壤里的营养和有机质。
同时,他们也在不断摸索怎样将生态农业落地,堆肥、酵素、间作、覆盖、沼液等……为了熟悉种植流程和记录数据,从2015年4月开始堆肥到10月的收割加工,马彦伟全程参与,忙到没有时间回家。
5月播种、6月出苗、7月除草、8月结穗、9月防鸟……除了两次集中人工除草,其他所有的工作都靠他们自己完成。
不放除草剂,只能靠人工锄两遍,每亩地投入五六百,这已相当于普通种植每亩地一年的投入了。
浇水,每次都要不分日夜地花上四五天时间,才能完成所有农田的灌溉。于是,三个人轮流排班,上晚班的就要浇水至天亮。
一年下来,与其他农民相比,致良田农场的投入高了近4倍,产出却是“意料之中”的低,平均亩产却不到200斤,有近1/3还成了麻雀的食粮。
“这是有预谋的低产,我们选择的这款传统的老品种小米口感好、抵抗力强,但产量较低。”
马彦伟把种出的小米拿到瑞士SGS检测中心检测,不出所料,零农残。要知道,SGS用的行业内公认的最严苛的检测标准,而致良田产品的检测结果,年年如此!
好环境,好品种,好过程,无论如何,致良田始终秉承着“三好”原则。
01.生态农业的试验与示范
“我要在阿拉善这片贫瘠的土地上,进行土壤改良实验。”
很多人都不解,觉得一个硕士跑到阿拉善种田可惜了。但在马彦伟眼里,这片大漠和农场,是他热爱的事业。
沙漠农业能防风固沙,可对水资源的消耗量也大。在阿拉善,种植玉米每亩地一年的耗水量高达600-800立方米,相当于普通家庭10年的用水量,产生的利润却只有600-800元。
所以马彦伟和杜雨的试验田,就是要种上小米等高效节水的作物以减少灌溉,并坚守着自己的底线,不额外开垦荒地,只在现有耕地上实践,让更多现有土地得到恢复和有效利用。
“当地普遍种植的玉米很耗水,农民用地下水对整片土地进行灌溉,其实只有根才需要水,而且蒸发浪费了大量水。”
为了节水,他们不断摸索各种新的方式,比如用滴灌替代打水漫灌。在滴灌种蜜瓜取得成功后,除了不适合这种生态农业技术的品种,农场里1/3的土地都在用滴灌,规模还会不断扩大。
而肥料,马彦伟用的是本地牛羊粪加秸秆堆肥,并将杂草、绿肥等还田,增加有机土壤的机质。
就这样,他们打造出致良田农场的两大核心产品:小米和蜜瓜。除此之外,他们还会种些适合阿拉善沙质土地和气候环境的作物,比如红薯和南瓜。
02.联结专家构建新农人网络
致良田不仅在自己的基地做示范,还以合作的方式发起“小农同行”计划,将一些实验成功的品种和技术向本地农户推广,进而带动更多农牧民实践生态农业,通过生产和销售高质量、安全、好吃的生态食材来提高农牧民收入。
在冬天农闲时,马彦伟和小伙伴们把目光投向了牧区的牛羊。怎样才能让这些天然放养、无膻味、高蛋白、低脂肪的阿拉善羊走上各大城市人的餐桌?马彦伟和朋友们一次次深入牧区,从羊的品种、生长环境、食物等方面考察研究。
不仅如此,致良田还利用网络链接了更多新农人群体,组织专家分享活动,在相互学习中推动西北区域新农人群体的整体发展。
03.联结都市消费者,开展环境教育
致良田农场种出来的农产品卖给谁?大部分都是他们的会员,而会员主要通过线上平台和社群传播,被致良田的理念所吸引。
成为会员后,你就能在未来一年里,收到20份来自阿拉善的生态食材。它们不仅高品质,而且安全健康,让每一个享用的人,都吃得安心。
在阿拉善最美的季节,全国各地的会员还能亲身深入大漠,到致良田体验农场主的生活。
带着孩子睡土炕、到田间劳动、自己找食材做饭、在田埂上感受大漠的日出日落,生活体验,就是最好的自然教育。
在志愿者引导下,家长和孩子一同参加户外自然科普活动,他们真切地认识了蚂蚁森林里常说的梭梭树,还有沙葱、沙拐枣、沙冬青等沙漠植物,面对眼前的一枝一叶、一草一木,他们体会到了人在大自然面前,心中升起的敬畏和谦卑。
马彦伟在沃土第四届返乡青年新农夫交流会上演讲
利用国内少见的荒漠地区生态农场与沙漠地貌,致良田还自主研发课程,和其他研学机构合作,开展以荒漠化生态保护为主题的自然教育与研学活动。
Action:以农业化遏制沙漠化,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
致良田做的生态农业,可以说是一场地下水保护行动。
选择用耐旱作物小米代替玉米,节水20%-30%;用滴灌代替传统的大水漫灌来灌溉,哪怕每亩地都会多出几百元设施投入费用,但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地下水资源也就得以节约。
整体下来,节水作物和节水技术相互配合,地下水使用量从每亩700-800立方米下降到每亩380立方米,节水可达50%,本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实现了。
四年多时间的积累和实践,从两亩试验田到160亩自由基地,致良田把小米的亩产提高到300斤左右。
吃过的用户连连点赞:“最大的惊喜是,揭开锅盖能闻到久违的米香,似乎那已是三十年前的事了,你给了我幸福感。”
而致良田主要种植的蜜瓜金红宝,则在北京奥运推荐果品评比中获得了二等奖。他们采用一藤一瓜的种植方式,每亩土地可产出600多颗蜜瓜,节水300立方米,并持续改善土壤。
也就是说,吃一颗生态蜜瓜,相当于改善了1平方米的荒漠化土地。
“唯有守护良田,美食与爱才不会被辜负。”
前面提到的自然环境下生长的牛羊,马彦伟挑选了牛羊身上肉质最鲜美的部分,真空打包出售。每一份包装,他都细心处理,用材质较厚的包装盒、内置冰袋,并将其第一时间快递到客户手中。
品尝过的客户都赞不绝口,甚至有人说:“错过阿拉善牛羊肉,就错过了整个西北。”
从2015年的8万元到2018年的128万元的销售额,从800个人到12000个消费者的支持,从刚开始时的四处推销到许多渠道、生态平台自主找上门,致良田有望实现收支平衡了。
致良田与农业合作社推广试验成果,跟10户农民合作,不仅使其每年收入提高10000多元,还改变和影响了800多亩耕地的种植方式,实现了土壤改良、农业节水的目标。
十年后,马彦伟希望致良田能在阿拉善至少影响2000-5000亩土地,采用生态和节水的种植方式,并成为生态农业理念与技术的推动者和驱动力,通过技术示范和推广,间接影响到更多的农户,也让足够多的城里人享受到健康又好吃的食材。
有家长带孩子到农场体验后,感慨道:“这次旅行的意义并不在于罕见的美景,而是志愿者带孩子们到野外推广环保理念,让他们懂得珍惜大自然的馈赠,珍惜粮食和水,懂得所有的生活垃圾都可以做有机肥还于大地。”
亲手摘下的蜜瓜,那份带有雨水和清风味道的甘甜,相信孩子们一直会记得。
“我们希望通过自己一点点努力,让人们意识到环保的重要性,重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发展生态农业不仅仅要生产出安全的食材,更重要的是保护生态环境、节约资源,通过生产销售安全食材带动更多周边农户从事生态农业,实现市场与生态的共赢,从而保护阿拉善的生态环境,才是致良田的最大目标。
所以他们一直怀有这个美好的愿景:“希望若干年之后,当我们回望时,一定能看见——阿拉善的良田与丰美水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