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蛭,俗称蚂蝗,是一种让人望而生畏的吸血软体动物。然而在宿豫区关庙镇太山村却有这么一位“水蛭大王”,把它当成“宝贝”大量养殖,几十年专注于水蛭的养殖,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没见过这么大的蚂蝗吧?
对,没有见过。
会不会咬人啊?
这个是不吸血的。
在中国最常见的水蛭有宽体金线蛭、日本医蛭等。张长威养殖的水蛭品种就是宽体金线蛭,主食螺蛳不吸血,药用价值较高,被称为水中的“软黄金”。提起当初养殖水蛭的原因,张长威说这一切都是偶然。
张长威:
我以前是画画的,实际上一开始我是没想去养蚂蝗的,后来看老家里有,因为它是药材,是有市场价的,所以那个时候就想让父母去抓水蛭,去市场上好卖点钱。
随着对水蛭兴趣的加深,张长威了解到,国内很多药厂都需要水蛭作为药材,可是当时并没有人工饲养的水蛭,药厂收到的一般都是河里、池塘里的野生水蛭。机敏的张长威发现了里面的商机和前景。1998年,他毅然决然的辞去了上海的工作,选择回家专门养殖水蛭。
张长威:其实家里人挺反对的,一开始说抓蚂蝗还行,但要是回来养,还把在上海的工作辞了,他们还是不同意的,但是不同意我也没办法。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因为当时没有专业养水蛭的师傅和相关书籍,张长威只能靠自己慢慢摸索。最开始,由于错信水蛭拥有极强的生命力,他在五平方米的水池内养殖了近600斤水蛭,可是几天过去了水蛭不吃不喝,他赶紧查看水蛭的生长情况,这一看顿时让他傻了眼。
张长威:我往下一扒,发现下面都已经臭了。活的就上面那一层。那个时候我心里就慌了,父母更慌,因为也不容易,弄点钱聚在那里。
这次的失败让张长威好几天没睡着觉,父母的唠叨,亲戚朋友的不理解,让他倍感压力。但是骨子里不服输的张长威没有放弃。通过不断摸索,他慢慢了解和掌握水蛭的习性和养殖技巧,生意也有所好转。2004年,张长威不再满足于小规模养殖,决定去看看全国的水蛭市场前景,瞒着家人他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取经之旅”。
张长威:我从咱们宿迁往北,从山东,包括河北,到北京,包括到辽宁河北承德那一带,一直跑到北面黑河。回来一看码表,跑了两万公里。
在学习的过程中,张长威也在不断改良自己的养殖方式,现如今他不仅采用传统的水塘圈养,还自创了玻璃水箱养殖方法,这种养殖方法不仅干净整洁,而且水蛭生长状况一目了然,便于工人们及时管理,产量有了不少的增加。
张长威:我们还把这种创新养殖的方式申请了专利,在2019年9月份的时候专利就批下来了。
如今的张长威承包了近130亩土地进行水蛭养殖,每年的利润能够达到200余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