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正值赤松茸成熟上市的季节。大棚内,洁白的菌柄上顶着圆溜溜的小伞盖,长势喜人。宁夏海原县的叶美琴第一次在自家大棚内种植了赤松茸,并喜获丰收。
叶美琴的喜悦是山海协作的成果之一。
2016年,漳州市援宁扶贫协作单位从固原市彭阳县调整为中卫市海原县,由漳浦县进行对口帮扶。6年来,漳浦援宁干部们引导一批批闽商到宁夏,用“爱拼才会赢”的闽商精神为宁夏农业种下了高质量发展之“福”。
王宝德:“让他们在家门口 也能养菇挣钱”
“捐资捐物只能短期见效,管不到长远。”漳州对口支援海原县专技工作队的领队张晓龙告诉记者,在多次实地考察和专题研讨后,漳浦以特色产品为载体的村企结对援建模式在摸索中启动。
在此背景下,原本经营3家服装厂的漳浦人王宝德毅然决定前往海原援建。“2017年,我经过实地考察后发现,当地已有闽商投资的服装厂,而海原县食用菌产业仍属空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王宝德说,自己当即决定将家族经营的食用菌产业引到海原。于是,他迎来了自己的“跨界转型”——从服装厂老板变身职业“菇农”。
在“苦瘠甲于天下”的西海固海原县,恶劣的气候环境引起了援宁闽商们的各种身体不适:胸闷气短、流鼻血、失眠……但对于王宝德来说,这仅仅是冰山一角:跨界转型,意味着一切都要从零开始,学习食用菌种植技术,了解当地种植环境,一轮又一轮地进行种植试验,开拓销售渠道,克服物流运输难题……“什么困难都要克服,关关难过关关过。”王宝德的语气坚定。
经过调研考察,王宝德的思路逐渐清晰,“我的理念有两个,一是要避开强势产品的竞争,打出差异化;二是要选择适合农户种植的品种,让他们在家门口也能养菇挣钱”。经过近两年的试种,最终发现赤松茸、平菇和木耳等食用菌品种特别适合个体农户种植。
“原先农户都采用粗放型种植方式,完全是看天吃饭。我们为农户提供菌包和种植技术,手把手地教他们种植、管理。现在20平方米的种菇地,比原先他们种200亩地的效益还高。”如今,王宝德带领400余户农户种植食用菌,种植面积约150亩,年产量达300多万菌包,一年可创收2000多万元,每个农户每年可增收2万~5万元。
接下来,王宝德将帮助当地菌菇种植的农业合作社申请绿色食品认证,让小菌菇继续为村民们撑起“致富伞”。
林金朝:“在盐碱地里养海虾,让不可能成为可能”
“今年共投放虾苗1000万尾,预计今年可产出2.5万公斤左右的南美白对虾,实现亩均产量突破500公斤。”35岁的漳浦小伙林金朝的宁夏“拓荒之旅”收获满满。
2019年,林金朝了解到常信乡新华村几百亩盐碱地一直是当地政府的一块心病。“村里的地盐碱化很严重,不适宜种植蔬菜,但或许适合搞水产养殖。”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驻福建办事处主任朱东说。
“贺兰山下果园成,塞北江南旧有名”,贺兰县水资源丰富,素有“鱼米之乡”之称,当地的水产养殖面积已达5.8万亩,但养殖的都是草鱼、鲫鱼等四大鱼类,产值低、效益低。“在盐碱地里养海鲜,当地人觉得这是不可能的事,也没人敢尝试。我有养殖南美白对虾的技术和经验,贺兰的水有一定盐度,如果我把福建海虾在宁夏养成功了,不仅可以让宁夏老百姓们吃上海鲜,还可以带动他们致富。”林金朝说。2019年12月,经闽宁协作平台招商引资,他将南美白对虾循环养殖项目落户贺兰县常信乡。
“南美白对虾属于热带海虾,虾苗原先培育在26‰~28‰的海水中,需要经过循序渐进的人工驯化过程,每天根据虾苗的状况慢慢对水进行降温、稀释,最终培育出淡化虾苗。常信乡的地下水盐度有10‰,特别适合淡化虾苗的培育。”林金朝介绍说,南美白对虾一般饲养75天左右即可出售,是效益较高的特色养殖项目。2020年3月,林金朝从厦门驱车2800公里来到宁夏贺兰。他在贺兰县常信乡新华村流转了216亩盐碱地进行南美白对虾养殖,基地为当地村民提供虾苗和饲料,并由技术人员全程指导,同时跟村民签订固定回收价格,村民只负责养殖,就能获得不错的收益。
近年来,国家大力提倡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如何实现水资源的循环节约利用,也是林金朝考虑的问题。“基地采用生态循环水养殖技术,通过沉降池净化水质,将符合养虾水质标准的水循环回到虾塘再进行养殖。”林金朝说,此项技术可实现废水零排放,是发展节水型农业的新模式。
“农业转型发展的要义,在于高质量、高效益。比起当地大多数人养殖的草鱼、鲫鱼等,鲈鱼的饲料转换率高、用水排水量少,刺少味美、市场价格好。接下来,我打算重点养殖加州鲈鱼,带动更多的老百姓致富。”林金朝信心满满。
林永木:“让小小胡萝卜 绘出荒滩‘红’产业”
去缨、清洗、分拣、装袋……漳浦县新赐蔬菜合作社里,工人正在流水线上有条不紊地忙碌着;打开冷库,胡萝卜的清香扑面而来,水灵灵的胡萝卜“整装待发”——它们都是从海原县的种植基地“远道而来”,准备被销往广东等南方地区。
宁夏闽宁冠荣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永木,在内蒙古已经种了近6年胡萝卜。今年2月,在漳州对口支援海原县专技工作队的领队张晓龙的引导下,林永木来到了海原县发展蔬菜种植事业,意外觅得“宝地”。
林永木介绍,受土壤和气候影响,在海原县种出来的胡萝卜的含糖量超过13%,是南方胡萝卜含糖量的2~4倍,口感更脆甜、色泽更红艳,而且开裂率更低——但在此之前,海原当地却几乎没人种植胡萝卜,“宝地”常年被当作荒滩闲置。
“因为缺乏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管理,种出来胡萝卜品质不好,所以一直没人带动。”经过仔细考察,林永木决定,把内蒙古的胡萝卜种植事业带到海原。
万事开头难。由于海原县当地没有胡萝卜保鲜所需的清洗车、包工车间、冷库等设施,加之物流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林永木需要承担很大的前期成本。“从海原运回漳浦,一吨运费就要500元钱,费用大。但前景很好,我们要逐步让当地的老百姓看到成效,信我们,一起种!”林永木说,今年他试种了520亩地的胡萝卜,亩产量预计可达5000多公斤。
“海原县旺农农作物专业合作社计划明年与闽宁冠荣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种植600亩胡萝卜。我明年准备再带50名技术员过去,给当地农户提供种植技术的培训。”林永木表示,培训一名技艺成熟的工人需要三到四年的时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让更多的人学会真技术真本领,才能让大家共同走上致富之路。
如今的宁夏大地一派火热:宏达盛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带来的白萝卜生态种植项目,正在宁夏遍地开花;漳州帮忙引进投产的环保型蔬菜保鲜箱项目,年产量已可达120万套;海原县卡立方智能卡、西平智能绣等项目,纷纷争先落地;果蔬、红酒等产业正与当地文旅产业融合迸发,带动脱贫户广就业、促增收,走上共同富裕……“我们把东部的农业生产技术带过去,把西部生产的优质农产带过来,东西互补,技术互通,能源互流,我觉得这就是闽宁协作的互协互助、共同发展的要义所在。”张晓龙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