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何运林 商中胜 瞿慧一 吴纳 通讯员 刘世民

最美人间四月天,不负春光抢农时。

走进罗田九资河鸠兹古镇,山谷间、田畈里,遍地都是密密匝匝的天麻田遮阳棚和绿油油的草本药材园,乡亲们不失时机栽种培土、育苗除草。进基地,看项目,标准化车间切片机、烘干机、捣药机不停作业,一盒盒中药饮片走下自动生产线……

九资河镇是全国闻名的“茯苓之乡”“天麻之乡”,中药材产业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支柱产业。全镇中药材种植面积3万余亩,有中药材规模企业两家、专业合作社60余家,产业年产值3亿余元。自开展精准扶贫以来,依托中药材产业脱贫2158户6352人,户均增收9000元。

从零星种植、各自为战,到能人引领、产销一体,九资河镇以“药”治贫,“药”到贫除,探索出中药材产业扶贫的“九资河模本”。

政府搭台——变“小打小闹”为“抱团发展”,“副业”成了“富业”

4月14日上午,风和日丽,葫芦石村天麻种植基地传来欢声笑语,一群“娘子军”麻利地移栽天麻菌种、菌柴,覆土掩埋。

“我们村流转了600多亩田地种天麻,每亩投资5万元、收益20万元左右,放在以前,种一辈子庄稼都种不出这么多钱呢!” 村支书陈义林笑容满面地说。

而在一个多月前,陈义林愁眉不展:春播在即,除本村基地培植的天麻种子,还缺几千斤,急需外购。疫情之下,全省道路封控,天麻种子如何买进来?

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九资河镇党委、政府急药农之所急,向罗田县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指挥部申请,与宜昌市夷陵区、五峰县等地积极对接,开通种子运输“绿色通道”。罗田、宜昌两地药农视频看货、隔空交易,两地党委政府、县中药材协会当“摆渡人”,在高速路口无接触式交货,消毒消杀后送到种植户家中……截至3月初,九资河镇通过“绿色通道”外购20万公斤天麻种子,解决了春播春种的燃眉之急。

千里“摆渡”运种子,是政府搭台发展中药材产业的一个缩影。

在群山起伏、松林似海的九资河镇,茯苓、天麻等中药材种植历史悠久。以前农户们零零散散种点中药材作为“副业”,没有形成规模。

自精准扶贫工作开展以来,镇党委、政府把发展中药材产业作为脱贫攻坚的一项重要特色产业来抓,作为脱贫致富的一剂“良方”来开。用政府之手,为中药材产业发展摁下“快进键”。

抓好第一生产力:科技和人才。先后引进推广了GAP规范化种植和有性繁殖技术,使茯苓、天麻种植技术日渐成熟。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方法,引进中药材种植、研发的专业技术人员。同时选配一批技术骨干到外地考察学习,培养一批在中药材研究开发、生产管理、市场营销、知识产权方面的高素质人才。聘请相关药材种植专家对镇村干部、合作社负责人、龙头企业技术人才以及种植户进行培训,使得人人懂药材、家家种药材。

畅通金融“命脉”,打通产业发展经络。镇党委、政府积极争资立项,支持中药材产业基地的建设;积极筑巢引凤,吸收外来资金注入;用真金白银扶持龙头企业产业发展;协调县农行、农商行等金融部门,帮助药农借贷小额贷款,解决购买中药材种子和生产管理资金困难的问题,形成政府、企业、社会多渠道共同投入的资金保障体系。

政策激活一池春水。村民分散的“小打小闹”“单打独斗”转变为“抱团发展”,中药材种植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目前,全镇中药材产量突破1750万公斤,其中茯苓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六分之一,天麻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五分之一。

道地中药材,成了地道富民产业。如今,村村组组楼房林立,过去的穷乡僻壤,变成了民富、村美、和谐的人间天堂。

企业唱戏——变药材为“药财”,“土疙瘩”成了“金疙瘩”

九资河镇九资河村,在绿树红花掩映下,大别山天麻合作社的五层大楼格外气派,里面厂房、冷库、办公场所一应俱全。“我们有天麻种植基地8个、社员136户,年加工天麻鲜货达65万公斤。”理事长侯跃进介绍。

鹦鹉嘴,肚脐圆,褶皱皮,仓库里的天麻个大肥厚。“这一个可以卖20多块呢!”侯跃进自豪地说。而在几年前,一公斤天麻都卖不到20元。因为新鲜天麻在常温下只能保存10余天,丰产后集中上市,被动等待外地药商上门收购,导致价贱如白菜。

要想把药材卖出一个好价钱,必须对其进行精加工,必须依靠市场主体。九资河镇积极扶持本地龙头企业,积极招商引资,提高中药材生产效益。

市场主体变产品为商品。2013年起,侯跃进等一批种植大户建立了天麻加工厂,经过无硫烘干处理的半成品天麻,保质期长,质好价优。

市场主体扩宽销售渠道。在当地政府的扶持下,一些有实力的企业陆续到云南、四川、河北等外省中药材集散地开设门店。“光昆明一个店年销售额过千万元,每天有两三个员工专门负责打包,本地中药材品质好,在药材市场上俏得很。”侯跃进说,随着本地企业外销能力逐年提高,天麻收购价也随之上涨。如此一来,受益的不只有九资河的天麻种植户,本地企业也逐渐抢回了市场话语权,甚至左右着全国天麻市场价格。

市场主体勇闯新路。为规避单一产业带来的风险,罗田神草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当地政府的鼓励下,斥资引进白芨、七叶一枝花、淫羊藿、珠子参等10多个草本药材品种,积极引导药农从传统森林消耗型产业向生态环保型的草本药材种植产业转变。

卖药材,不如卖药品。4月14日,湖北正光九资河药业有限公司在净化加工车间里,员工守着机器,一排排中药饮片从流水线上走下来。据公司董事长冯政光介绍,他们目前生产的中药饮片有600余种,已成为日本津材、马来西亚仁安、韩国美隆生药业等企业的原料供应基地。

“我们要把本地中药材资源吃干榨尽。”九资河镇委书记叶锦明说,为充分挖掘中药材产业潜力,延伸产业链,该镇将继续加强与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合作,积极发展中药材生产加工产业。

群众受益——贫困户变致富能手,村民成股民

九资河镇传唱着这样一首民谣:“春天种植中药材,秋季收获金疙瘩。九资河人有志气,脱贫致富把家发。”

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各中药材市场主体与1722户贫困户签订中药材精准扶贫到户到人协议书,通过公司(合作社)+贫困户包保脱贫、公司+合作社+贫困户自主脱贫、公司(合作社)+基地+贫困户股份合作脱贫等不同模式,确保贫困户通过中药材种植脱贫致富。

78岁的叶焕忠因病致贫,前年他们家贷款2万元购买天麻籽和原木材等,并从正光药业公司免费得到了500元的天麻菌种,种植了天麻、茯苓各1亩,去年收入10多万元;

九资河镇大地坳村贫困户朱兴平申请了贴息贷款3万元入股大别山天麻合作社,如今闲置的田可以拿租金、基地务工挣工钱,每年到年底还有一万元的分红。

聚合政府有形之手,市场无形之手和群众勤劳之手,九资河镇中药材实现从天生地养到产业发展、从卖原料到深加工、从养在深闺到卖向全国的蝶变,群众的小康路正越走越稳。2019年底,全镇13个贫困村全部接受了省、市、县的贫困户退出评估检查验收,如期出列。

今年,如何应对疫情影响,让中药材产业逆势图强,让贫困群众“脱贫之后再增收”?

——让中药材搭乘电商顺风车。大别山天麻合作社积极探索电商销售模式,加快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人才培养,将九资河中药材的销售渠道拓宽到线上。

——探索“旅游+药材”发展模式。九资河镇位于大别山主峰天堂寨脚下,是国家级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年游客接待量20余万人次。下一步,走中药材观光旅游和中药材养生旅游之路。同时,将地道中药材打造成特色旅游商品,让游客在玩得开心的同时购得舒心。侯跃进说,疫情期间封闭在家就琢磨着一件事:建一个中药材产品展厅(批发市场),给电商、微商、特色产店、旅游商店供货。

“今年,我们目标不变,信心不减,力争全镇中药材产值达到10亿元。”叶锦明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