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朱隽 王浩 传媒
2021年2月25日上午,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庄严宣告:经过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创造了又一个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
中国脱贫攻坚是人类减贫史上亘古未见的伟大实践,以任务之艰、规模之大、成效之巨、影响之深而彪炳史册。为了更好地书写这一人间奇迹,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连续多年坚持深入脱贫攻坚一线,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齐发力,既采写出了“走基层·贫困乡村行”“脱贫一线新观察”“脱贫攻坚乡村行”这样的系列报道,也采写了《驻村三记》《一个贫困户的脱贫账本》这样的蹲点调研,还撰写了“攻坚拔寨话脱贫”这样的系列评论,共发表稿件近千篇。
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用一组组报道真实记录中国特色扶贫开发的壮阔历程,生动呈现中国脱贫奇迹,精心解码中国减贫经验,让读者透过一个个农户、一个个乡村的真实变化感受大国治贫行动,极大地增强了脱贫攻坚这一主题宣传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与此同时,积极投身扶贫实践,为脱贫攻坚事业顺利推进贡献了新闻媒体的力量。人民日报经济社会部也因此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回顾这些年的脱贫攻坚报道,主要有以下几点体会。
01
学深悟透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是写出脱贫攻坚报道高度的思想指南
“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一个标志性指标”“农村要发展,农民要致富,关键在支部”“人穷志不能短,扶贫必先扶志”⋯⋯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突出位置,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作出一系列新决策新部署,推动中国减贫事业取得巨大成就,对世界减贫进程作出了重大贡献。
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既是党报新闻工作者做好脱贫攻坚报道的指导思想,也是策划选题和采写稿件的根本依据。在报道策划采写过程中,经济社会部的每一位记者都努力学深悟透总书记扶贫工作重要论述,通过认真研讨,强化思想武装,校好脱贫攻坚报道的时度效。
深入领会总书记重要讲话的精神要义及丰富内涵,提升报道的思想性。近年来,总书记就扶贫工作发表了多次重要讲话。经济社会部记者深入学习这些重要讲话的精神要义,精心策划反响报道,既宣传阐释讲话的丰富内涵,全方位解读讲话的思想性、战略性、指导性意义,也在新闻实践中检验学习和思考的成效,做到边实践边领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不仅宣告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也深刻阐释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的重要经验,并指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
经济社会部记者围绕讲话精神设置议题,第一时间采访受表彰的脱贫攻坚楷模、脱贫致富的山区群众、工作在一线的扶贫干部,推出了《彪炳史册的人间奇迹》《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减贫道路》《脱贫摘帽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三篇稿件。真实的故事、生动的细节、鲜活的话语,文章以极强的感染力,让总书记的讲话入眼入耳又入脑入心,起到了“鼓舞人、激励人”的效果。
用好金句集纳,突出思想引领,提升报道的权威性。以内容为王、以精准为要、以思想取胜,力求站位高、格局大、立意远,是人民日报的品位与坚守,也是人民日报很多优秀新闻报道成功的原因。经济社会部在策划采写脱贫攻坚报道时,既谨守这样的原则,也创新表达方式,将总书记在实地调研中对百姓说的贴心话精心挑选、精准呈现,凸显核心思想对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重要引领意义。
“发展产业是实现脱贫的根本之策”“把现代特色农业这篇文章做好”⋯⋯总书记一次次深入贫困地区,走到田间地头,用温暖人心的话语鼓励贫困群众发展特色产业。
经济社会部在策划“‘十三五’,总书记关心的这些事”栏目稿件时,以《这五年,扶贫产业更兴旺》为题,专题采写总书记关心扶贫产业发展。文章小标题原汁原味地引用总书记的话语——“让黄花成为乡亲们的‘致富花’”“缺什么补什么,能干什么就干什么”“绿水青山既是自然财富,又是经济财富”。金句引领,言简意赅,并在报道中运用鲜活故事、翔实数据阐释解读,格局大、落点准,有效提升了报道的权威性,体现了党报的高站位与大视野。
02
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齐发力,是写出脱贫攻坚报道深度的工作准则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说,“8年来,我先后7次主持召开中央扶贫工作座谈会,50多次调研扶贫工作,走遍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坚持看真贫,坚持了解真扶贫、扶真贫、脱真贫的实际情况,面对面同贫困群众聊家常、算细账,亲身感受脱贫攻坚带来的巨大变化”。
为了把总书记的深情牵挂与贫困乡村的精准脱贫故事链接起来,经济社会部记者坚持走得深,看得多,想得透,写得实。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四力”齐发力,让一篇篇报道落地有声。
走得更深、看得更细,努力拓展脱贫攻坚报道覆盖面。脱贫攻坚就是跋山涉水、爬坡过坎,翻越横亘在全面小康之路上的叠嶂沟壑,做好脱贫攻坚报道亦是如此,拓展报道广度、写出报道深度,没有什么捷径可走,只能是下真功夫,甚至是笨功夫、苦功夫,坚持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多年来,不畏采访地点偏远,不畏采访条件艰苦,从被联合国称为“最不适宜人类生存地区之一”的宁夏西海固,到“苦瘠甲于天下”的甘肃定西,从“去不得”的贵州纳雍,到“干起活来累断腰”的吕梁山区⋯⋯经济社会部记者都用脚底板实实在在地走过。沿着泥泞的土路步行上山,顶着风沙进村采访,服装厂织布机前、食用菌棚内、贫困户家中⋯⋯每次调研从开座谈会到入户采访,采访对象至少20余位,采访笔记几十页,连轴采访至深夜12点是家常便饭。正是有了这样走得深、看得细的采访,才挖出了一个个生动细节、一个个新鲜故事,也才让各地的治贫经验被发现、被提炼,也才有了一篇篇有血有肉、沾露水、冒热气、接地气的深度报道。
为了完成《一个贫困户的脱贫账本》这篇整版深度报道,经济社会部记者顾仲阳提前做了大量工作,在3个贫困县数十个贫困户中逐个电话沟通,选定采访对象后,从北京赶到内蒙古兴和县城关镇二十三号村,两天“跟随式”采访,白天跟采访对象一起放牛喂驴,采收玉米;晚上对着帮扶资料,和采访对象细算一笔笔帮扶账。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成果就是抓到了大量的第一手鲜活素材,用泥土味儿十足的语言,深刻展示了脱贫攻坚给贫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
想得更透、写得更实,努力揭示脱贫攻坚奇迹产生的深层逻辑。脱贫攻坚,重在精准,贵在精准。做好脱贫攻坚报道同样如此,经济社会部提出要以精准的视角策划报道,以精准的思维谋划报道,眼界要广、思考要深,深入挖掘脱贫攻坚的内在逻辑。
2019年,经济社会部派出18位记者,兵分6路,历时40余天,奔赴贵州、广西、云南、甘肃、山西、陕西等地6个深度贫困山村,翻山越岭,进村入户,采写完成“脱贫攻坚乡村行”系列报道。这组报道坚持问题导向,对标各种贫困类型,《搬出深山 奔向新生活》聚焦如何解决“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播下“科技种” 薄地长出“致富芽”》聚焦如何补齐产业发展能力短板,《强了主心骨 脱贫更有谱》聚焦如何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力。6篇报道以“深度报道+记者手记”的形式,既原汁原味再现一幕幕脱贫场景,为各地脱贫攻坚“不获全胜绝不收兵”鼓舞气势和干劲,同时也通过记者对深度贫困地区如何脱贫深入肌理的分析,提出政策性思考,为揭示脱贫攻坚奇迹产生的深层逻辑,贡献媒体的智慧。
03
为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是写出脱贫攻坚报道温度的初心使命
脱贫攻坚进展如何、成果怎样,关键要看乡村面貌和群众生产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广大脱贫群众露出了真诚笑脸,这是对脱贫攻坚的最大肯定。脱贫攻坚报道就是要记录脱贫攻坚最前沿拼搏奋斗中具体而生动的故事,记录贫困群众面对的行路难、吃水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等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以原汁原味的百姓语言讲述父老乡亲摘下贫困帽、过上好日子的喜悦心情,让一篇篇报道充满温暖人心的力量。
问民情,听心声,为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鼓与呼。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省太原市主持召开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座谈会,在讲话中他引用了《人民日报》刊登的《驻村三记》一文中的内容。这篇稿件就是经济社会部记者坚守初心使命,深入基层,蹲守一月,与村民朝夕相处,问民情、听心声,看真贫、算细账,为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鼓与呼的代表作品。
2017年5月,经济社会部记者顾仲阳在内蒙古杭锦旗巴拉贡镇昌汉白村驻村调研一个月。一个月的时间里,他顶着沙尘暴在葡萄种植基地采访,在农户的灶台边和他们边做饭边唠家常。朝夕相处让村民把他当成贴心朋友,向他道出实情、倾诉烦恼,村民白三子向他坦言看病、吃药负担重,村民郭建祥向他倾诉想出去打工挣钱又顾虑重重。
顾仲阳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结合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大背景,围绕“他们为什么贫困”“稳定脱贫靠什么”“打工机会在哪里”三个问题,写出调研报道《驻村三记》,展现典型贫困村脱贫攻坚的真实进程和面临的挑战。稿件里读得出记者对脱贫攻坚思考的深度,也读得出记者对贫困群众感情深厚的温度。
献爱心,巧帮扶,为解决贫困群众的实际困难做实事。经济社会部在努力为脱贫攻坚提供舆论支持的同时,也积极投身扶贫实践,参与人民日报定点扶贫工作,帮助采访对象解决实际困难。
河北省滦平县是人民日报定点扶贫县之一。2017年6月,按照报社统一部署,经济社会部选派陆娅楠同志担任滦平县路南营小学名誉校长。为了让孩子们从没有暖气、桌椅破烂的老旧校舍中搬出,陆娅楠同志多方奔走,请来北新建材等多家企业免费设计、施工新校舍。不到一年,建筑面积达555平方米、窗明几净、暖气充足的崭新校舍就投入使用,成为滦平县最现代化的一所村小学,受到滦平县委和当地群众的高度肯定。经济社会部的同志们多次到路南营小学看望师生,讲授开学第一课,并连续4年在开学前夕,为学生们捐赠体育器材、书包、学具和新被褥。2018年,经济社会部工业采访室荣获“全国巾帼建功先进集体”后,主动将奖金悉数捐出,为路南营小学的孩子们购买了文具和绘本。
经济社会部的同志们还以其他形式为帮助贫困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奉献爱心,提供帮助。到贫困地区采访时,有的同志自掏腰包为贫困群众捐款,有的同志帮助贫困群众“办事”。比如,顾仲阳同志就帮助他蹲点调研的昌汉白村办成了三件关乎持续发展的实事:第一件,帮助村里的电商扶贫中心牵线搭桥,对接全国性网购平台;第二件,促成村里将撂荒五年的两千亩集体土地承包给某龙头企业,每年为村集体增加10万元收入,提供100多人的打工机会;第三件,促成内蒙古千牛服务集团结对帮扶昌汉白村,当年为村里培训、转移就业80个剩余劳动力,为他们带来稳定的打工收入。
如今,脱贫攻坚取得了重大历史性成就,在接续实现乡村振兴、向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前进的道路上,经济社会部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继续用心用情做好报道,让正能量更强劲,让主旋律更高昂!(作者单位 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