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为充分发挥脱贫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让更多的贫困群众感受榜样的力量,进一步提升脱贫的内生动力,竹山县委宣传部组织在今日竹山媒体平台推出“精准扶贫·安稳致富——2018年度我要脱贫光荣榜”,对我县2018年度17个乡镇“我要脱贫”典型进行集中宣传。敬请关注本期,精准扶贫·安稳致富,2018年度“我要脱贫”光荣榜之潘口乡。

众志成城战贫困

——潘口乡精准扶贫工作特色综述

暮春时节,行走在潘口乡魏沟村,只见通村入组水泥路延伸至农家门口,一栋栋庸派安置房整洁亮丽,碧水蓝天,茶园飘香,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在全县精准脱贫攻坚大潮中,潘口乡正演绎着旧貌换新颜的历史巨变,为这片土地注入发展的蓬勃动力。

近年来,潘口干部群众以不拔穷根誓不罢休的决心和勇气,紧紧围绕“整乡脱贫出列”为目标,全乡7个村紧扣“两不愁三保障”,按照“六个精准”工作要求,大力实施“五个一批”扶贫措施,在打好、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全乡存量贫困户1624户5170人,已实现1598户5131贫困人口顺利脱贫,现仅剩26户39人未脱贫,全乡贫困发生率从2014年的24.1%下降至现在的1.9%,7个村均已实现“整村脱贫出列”。

产业先导,筑牢脱贫根基。克服潘口乡城郊区土地少农业产业受限的制约因素,坚持“长短结合、种养结合”的发展模式,围绕“两主四辅”的产业布局,立足全乡产业全覆盖,全力推动扶贫产业大发展,实现贫困户“户户有产业,人人能脱贫”。新建茶叶基地3600亩,全乡总面积近5000亩,结合正在建设的上庸茶城项目,我乡将实现茶叶产业“产供销”一条龙服务链条,茶产业将为我乡群众带来源源不断的收益。采取“集体建棚,分户种植”的模式,成立水晶沟食用菌专业合作社,新建菌棚基地10余个,发展食用菌70万袋。充分利用潘口乡的近郊区位优势,因户制宜发展蔬菜、畜禽养殖、小林果等产业,将潘口乡打造成全县的“菜篮”“果园”,让农户“绿了家园,富了口袋”。214户749人贫困户与村签订《光伏扶贫对象公益性岗位协议书》,通过设岗定责完成公益性工作任务,享受到光伏发电红利。

改善住房,实现安居乐业。建设集中安置点17个、分散安置点33个,247户603名贫困群众搬入了新家,集中安置点全部配套公厕、三用堂、杂房,所有易迁户均就近划分了菜地、猪圈用地,确保贫困户“搬得来、住得下”。通过危房改造项目,为660户贫困户房屋进行维修加固,贫困户已基本实现户户有安全住房目标。

合理配套,完善基础设施。硬化道路14公里,全乡35个村组基本实现了水泥路通村入组。采取“户挖管道,村供水管”的模式,干部群众共同发力,为潘口河、魏沟、小漩等村解决了集中供水难题,全乡基本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经过农网改造工程,全乡范围内生产生活用电保障充足,基本满足群众生产生活用电需求。

扶贫扶智,助推精神脱贫。在市、县主流媒体对3名脱贫典型进行了深入报道,对16名“十星级脱贫示范户”实行精神、物质双奖励,激励其他贫困群众向典型学习,勤奋劳动,自主脱贫。先后组织30多场次“院子会”,邀请县文工团红色文艺轻骑兵开展文艺巡演3场次,邀请国内家庭教育顶级团队、卓越父母国际研究院导师开展家风家教讲座4场次,举办了扶贫、脱贫典型事迹报告会和贫困户感恩奋进教育大会,通过宣讲教育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引导贫困户从“要我脱贫”向“我要脱贫”转变。

保障得力,解决后顾之忧。742名在校学生享受了教育扶持政策。全乡1624户贫困户实现免费体检、健康档案全覆盖,1840人次贫困群众享受到医疗报销核销5364277元,684名慢性病患者领取到慢性病补助,杜绝看不起病现象发生。为全乡180名集中、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和209户330名低保群体、314名残疾人提供了最低生活保障,确保其实现“两不愁三保障”。

统筹推进,狠抓刚性任务。全乡7个村4942户农户(其中贫困户1624户)户户实现巡村访户全覆盖,收集民情民意1471条,为群众解决实际困难1325件,化解矛盾纠纷342件。在小漩、龙王沟村新建扶贫车间2个,带动贫困户55户。新(改)建安幼养老服务中心3个,可为183名留守儿童、老人提供活动场所。完成七个村(居)党支部和村民委员会换届工作,充实调整6名村支两委一把手,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组织保障。

潘口乡十大脱贫人物

徐华英:坚强母亲的脱贫之路

潘桃树新品种_种植潘茄_潘挑种植技术

徐华英,潘口乡小漩居委会4组村民,单身母亲带着三个孩子,用自己的勤劳双手摆脱贫困,创造美好生活。2017年徐华英依靠自己的劳动顺利脱贫,被评选为潘口乡“十星级脱贫示范户”。

徐华英原有一个幸福的家庭,恩爱的丈夫、两个活泼可爱的女儿、和一个懂事听话的儿子,自2011年起,种种不幸接二连三的降临,先是卫校即将毕业正在广东实习的大女儿红云患上了精神类疾病,多次住院治疗却不见好转,2012年丈夫魏宗武又在工地干活时突发脑溢血身亡,老家的房屋也因年久失修倒塌,孤儿寡母的一家人只能在租住的房子里蜗居。

徐华英家的艰难处境被大家看在眼中,2014年徐华英家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在竹山一中精准扶贫驻村工作队和乡村两级干部的帮扶下,2016年底徐华英作为首批易地扶贫搬迁户住进了100㎡宽敞牢固的新家,用她勤劳的双手开启了脱贫之路。她每天在家喂鸡养猪、种菜卖菜,有空闲时还去工地上打小工。2017年,徐华英仅靠卖菜就获得了近2万元的收入,出栏了2头猪,外加在工地打小工也有万余元收入,一个单薄的弱女子一边照顾患病的女儿,还能有近4万元的收入,以一己之力带领全家顺利脱贫,徐华英用自己的坚强毅力为儿女上了人生最重要的一课。

李琴:眼盲心明,自力脱贫

潘桃树新品种_潘挑种植技术_种植潘茄

李琴,现年51岁。是竹山县潘口乡鱼岭村3组的村民,38岁突发眼底疾病导致双目失明,和同样双目失明的母亲,依靠低保和残疾补贴维持基本生计,2014年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5年,相依为命的母亲去世,经人介绍,他和手部残疾的外地女子陈志英组建家庭。在妻子的鼓舞下,李琴重拾生活的信心,他不甘心靠着政策救济勉强生活,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自力更生。

在包保干部的帮助下,李琴购买了100只小鸡苗,开始尝试养鸡。经过一段时间的摸索,他发现散养的鸡肉质更美,更好往出卖。技术娴熟后的李琴逐渐扩大规模,在距家几公里外的上庸镇路边无人区租用了几亩地,建起了养鸡场。夫妻俩手眼互补,相互协作,一点点扩大养殖规模,2017年养殖规模达到了1700只,销售一空,顺利实现脱贫致富梦。

谈起自己的创业之路,李琴感慨的说:“我眼盲心不盲,国家给了这么好的政策,干部们这么支持帮扶,我还不努力,就对不起社会。今后,我不仅要把养鸡事业做大,实现自己脱贫,还要带动其他和曾经的我一样的贫困户,发展产业脱贫致富。”

胡学国:智慧叩开“致富门”

潘挑种植技术_潘桃树新品种_种植潘茄

胡学国,现年51岁,是潘口乡龙王沟村2组村民。20年前由于一场车祸,正值壮年的胡学国落下了后遗症,患上了帕金森综合症,右半边身子失控,手脚抖动不停,基本丧失劳动能力,生活的重担全都压在妻子郭群英的身上。

2014年龙王沟村在十转山上建起了食用菌基地,免费给老百姓使用。胡学国第一个报名,和妻子2人抱着试试看的念头,种植了3000棒香菇。在种植香菇的过程中,胡学国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他经常看中央电视台7频道 《农广天地》《每日农经》等栏目,积极参加食用菌种植知识技术培训。农闲时,他就到农家书屋读书看报,学习致富之道,增强脱贫致富的信心。平时他还经常向种菇大户和技术员请教,不断摸索提升自己的养菇技术,养菇规模也逐年扩大。2017年种了6000棒香菇,纯收入3万元,依靠着香菇产业,胡学国一家顺利实现了脱贫。

胡学国的家原本在山上,高速路建设拆迁后搬到路边的移民新村,但胡学国仍牵挂着自己老家的几亩地。2015年他把4.5亩杂草丛生的梅子和石榴园开挖出来,从亲戚家的果园里剪来杏树李树枝条嫁接到梅子树上,当年就成活了,这两年依靠林果也小赚了一笔。

胡学国说:“感谢党和国家的好政策,让我这个贫困之家有了盼头。我要不断壮大产业,把山上的果树管理好,把山下的香菇种植好,过上红红火火的小康生活。”

曾宪银:夫妻同心奔小康

潘桃树新品种_潘挑种植技术_种植潘茄

曾宪银,男,现年41岁,潘口乡潘口河村2组村民,全家6人生活。上有年近古稀的父母,下有还在上学的子女,一家人的开支全靠曾宪银在外打工,由于缺乏技术,他收入不高,常常入不敷出。

为了增加家庭收入,曾宪银学习了木工技术给别人做家庭装修,妻子陈丽也开始跟着别人学习厨师技术。2018年7月,夫妻二人通过多方考察,在本乡龙王沟村找了一处路段好的房屋开了一家农家乐。因位置靠近驾考路段,每天驾校的学员不断,曾宪银夫妻坚持诚信经营,价格公道,农家乐的生意极好,每月都有2、3万元收入。

2018年下半年,村里建起了食用菌基地,曾宪银主动找到村干部要求种植5000棒香菇。每天忙着农家乐的生意之余,他还要抽时间去照看香菇的长势,忙的不亦乐乎。

自己的日子过好了,他们也不忘带动乡亲邻里,农家乐里从厨师到服务员,一律聘用当地贫困户,带领乡亲一起脱贫。

王丽:一网架起致富桥

潘桃树新品种_潘挑种植技术_种植潘茄

王丽,女,35岁,潘口河村一组村民。全家6口人,她和婆婆在家照顾2个年幼的孩子,公公在家附近打打零工补贴家用,丈夫一年到头在外打工,由于没有专业技术,收入微薄。

王丽对家庭的困境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但是又没法抛下年幼的孩子和日益衰老的公婆外出务工,正在着急之时,她看到了县里招募“农村淘宝合伙人”的消息,头脑灵活的王丽顿时眼前一亮,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在乡村干部的帮扶下,王丽租赁了邻居家闲置在305国道旁的2间空屋,开起了农村淘宝店。她十分勤奋好学,县里一组织培训,她就第一个报名参加,还经常在群里向其他农村淘宝店主请教,经过几年的历练她的业务越来越熟练,业绩越来越好。

开业以来,王丽非常耐心地为村民服务,只要有需要的村民,她都会耐心地帮忙选择,挑选物美价廉质量有保障的商品,免费为村民送货上门。村民谁家有东西要卖的,也不愁了,她也在网店里帮人代卖,给村民带来了便利。现在她的店经营的有声有色,每月都有好几千的收入。随着潘口河村扶贫产业的逐渐扩大,王丽的电商网店不仅为自己带来了收入,也为村里的贫困户带来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江龙全:古稀老人忙致富

潘挑种植技术_种植潘茄_潘桃树新品种

江龙全,,现年74岁,潘口乡悬鼓洲村4组村民。

江龙全的家在轻土坝,之前因为一水之隔,交通不便、信息闭塞,有能力的人都逐渐搬走,只留下一些孤老病残过着清贫的生活。老江的儿子一家三口多年前分家去了外地务工,很少回家,老夫妻俩成了留守老人。妻子殷世和前两年因为腰椎受损做了手术,还有糖尿病、心脑血管堵塞等各种疾病缠身,夫妻俩被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2014年是老江的转变之年,这一年黄矛关大桥建成通车,给轻土坝带来了新的生机,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更是为老江带来了生活的希望。看到河对面的小漩村民每天卖菜收入不错,他也加入了卖菜队伍,每天大清早起床赶着摘一担菜挑进城,维持老两口的生活。

由于土地被征收,老两口放弃了卖菜,在产业扶持政策的鼓励下,开始发展养猪产业,一年年慢慢增加规模,2018年出栏达到37头,收入近6万元。老江发现,比起养整猪,卖小猪更划算,老两口一合计,只留下了4头母猪,目前已经繁殖了20多头小猪。闲暇之余,老江还买了一辆载人三轮电动车,每天从城里到新一中跑几趟,既方便了一些没赶上公交车的客人,也为老江带来了一些额外收入。

江龙全说:“全靠共产党的政策好,修了这么好的桥、这么宽的路,扶贫政策这么好,我们老夫妻还要好好干,不给国家拖后腿!”

肖钱珍:柔弱肩膀勇挑生活重担

种植潘茄_潘挑种植技术_潘桃树新品种

肖钱珍,,现年43岁,潘口乡龙王沟村3组村民。

认识肖钱珍的人都说,这是个苦命的女人。20多岁时,前夫朱明辉就因哮喘去世,只留下年幼的孩子和日渐衰老的公婆,从此肖钱珍开始了长达十余年的外出打工生涯,凭借勤劳的双手供养起这个多难的家庭。

2013年,肖钱珍将李海招入家门,她肩上的担子稍稍松懈。然而好景不长,2016年开始,李海经常性身体不好,也出现了哮喘,到医院一检查发现是尘肺病。公婆已经80多岁,大儿子马上要高考,小儿子才刚上幼儿园,刚刚好转一点的家庭瞬间又陷入贫困。2017年肖钱珍一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帮扶工作队和包保干部的建议下,开始尝试种植食用菌。近在家门口的裕源公司为他们提供了资源、技术、人力等方面的优势,第一年他们就种了1万棒,收入达到了4万余元,给这个贫困之家带来了脱贫的希望。2018年他们再接再厉,又种植了1万5千棒,夫妻二人将食用菌种植当做全家最重要的事业,一边虚心向裕源公司技术人员请教,一边上网查阅资料。2019年食用菌产业被潘口乡党委政府列为精准扶贫主要产业,加大了政策扶持力度,肖钱珍更有干劲,打算加大规模,预计种植香菇2万棒。

曾庆高:坚定信心跟党走 产业铺宽致富路

潘挑种植技术_种植潘茄_潘桃树新品种

曾庆高,现年51岁,潘口乡小漩村六组村民。2014年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女儿已出嫁,夫妻俩带着小女儿依靠勤劳的双手,大力发展种养殖,逐步走向了发家致富的道路。2017年顺利脱贫,2018年被评为“十星级脱贫示范户” 。

曾庆高居住在小漩村六组,地域环境较差,没有优越的物质资源,他本人也没有过硬的技术和发家致富的门道。但他有一颗热爱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忠心,有一双勤劳的双手,有一种不等、不靠、不要的志气,更有一种依靠自己勤劳致富早日脱贫的勇气。

在帮扶干部的指导下,自2015年开始,他们在种好庄稼的同时,开始发展养殖,到2016年底能出栏的猪有6头,能出栏的鸡有60只,获得奖扶资金3600元。到2017年底,能出栏的猪有4头,新增了1头母牛,能出栏的鸡有80只,获得奖扶资金5800元。到2018年底,能出栏的猪有5头,牛有3头,鸡子有40多只。2018年小漩村在白庙流转12亩土地发展食用菌产业,他也是积极响应,虚心学习,种植了5000棒,获得奖扶资金10000元。他还说:“今年把种植技术学好,明年要种的更多。”

每次和他交谈总能获得正能量,他总是笑着说:“像我这个年纪的人,什么样的苦都吃过,现在党的政策好,老百姓的日子越来越好,过去想都不敢想,真是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党的好干部。

舒处山:脱贫之路“种”出来

潘挑种植技术_潘桃树新品种_种植潘茄

舒处山,现年53岁,潘口乡魏沟村3组村民。全家3口人,2014年因住房条件差、缺资金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组合家庭的他更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夫妻两人依靠着勤劳的双手,自力更生,大力发展种养殖业,2015年顺利实现脱贫。

熟悉舒处山的人都知道,他是一个忠厚老实,勤劳肯干的人,由于没有一技之长,夫妻两人只能依靠种植蔬菜、食用菌,养殖生猪增加家庭收入。2014年种植花生、玉米共5亩,种植蔬菜2亩,养殖生猪4头,光门前那块辣椒,一季都能卖个大几千。2016年在乡村各级干部的帮助下,舒处山一家住上了易迁安置房,这更是激发了老舒一家脱贫致富的决心,当年种植了1.5亩辣椒,1亩蔬菜,花生、芝麻、油菜、玉米共计8亩多,养殖了8头猪,年收入近三万余元。“一年下来,家里面只需要购买一些必要的生活用品,吃的菜、油、粮食都是自家产的,纯绿色的,既省钱又健康”老舒总是乐呵呵的对上门的干部这样说。2018年舒处山一家种植了5000棒食用菌,3.3亩茶叶,3亩多的蔬菜,6亩多的经济作物,2亩多的粮食作物,养了13头猪,光食用菌奖扶都是1万元,茶叶管护1500元,加上卖菜、卖花生、卖玉米、卖猪一年稳稳的有4万元的收入。

每当和舒处山一家人在一起聊天,他总是说:“感谢党的好政策,感谢各级领导干部的关系关爱,我一定勤劳苦干,绝不给国家的脱贫攻坚拖后腿”。

史万明:辛勤劳动奔小康

潘挑种植技术_潘桃树新品种_种植潘茄

史万明现年50岁,是潘口乡魏沟村5组的村民。妻子40来岁就被冠心病、高血压等多种慢性病缠身,儿子还在上学,史万明有心出门打工,又不放心妻子一个人,只能在家靠几亩薄地维持生计,2014年史万明一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经过驻村工作队和村干部多次走访,为其树立信心、加油打气,让史万明鼓足了脱贫的勇气。懂事的女儿主动外出务工,为家里补贴家用。史万明在家一边照顾妻儿,一边发展种养殖业。借着村里发展茶叶、食用菌两大产业的契机,史万明种植了10亩茶叶,5000棒食用菌,还在自家院里养了2头猪、百余只鸡,每天忙得不亦乐乎。

经过史万明父女俩的辛勤劳动,他们一家顺利脱贫,儿子也顺利踏进大学校门。一家人的生活也将越来越幸福。

为脱贫人物点赞!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