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桃亩产量多少斤_种植潘茄_潘挑种植技术

■本报记者姜永栋 黄红立 李梦露 代珍珍

11月15日,宜阳县香鹿山镇迎来了对香鹿山花椒品牌进行生态食材评定的的专家,为申报“中国生态食材之乡”进行最后的冲刺。而这一切,副镇长张书军再也看不到了。

8月13日凌晨,张书军因心脏病发作不幸去世,生命永远定格在了46岁。

青山无言,椒香四溢,然而,岭上沟里、田间地头,再不见了“花椒镇长”匆匆的身影。

他走得太匆匆。去世的前两天,他驱车到陕西韩城考察过当地举办的花椒采摘节,深夜回来后还在思索怎么把采摘节“嫁接”到香鹿山镇,农旅双轮驱动,给群众带来更大收益。去世的前一天,仅仅休息了几个小时的他照常上班,加班到晚上10点多钟才吃了一碗刀削面充饥……

“魂飞万里,盼归来,此水此山此地。百姓谁不爱好官?”张书军离开已经三个多月了,但只要提起他的名字,乡亲们总有道不尽的感激和不舍,几乎所有受访者依然热泪盈眶。

采访中,当地干部群众用一段一段回忆,勾勒出一名基层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和使命担当。

潘桃亩产量多少斤_种植潘茄_潘挑种植技术

张书军最后一天的工作日记

亮“初心”一心为民

“张镇长心中装着每一棵花椒树,有时候天不明他就来村里了,看到花椒地的草下车就薅,大伙都说他像个疯子。我种植的花椒今年全部挂了果,还没来得及向他报个喜呢……”11月14日,香鹿山镇潘寨村党支部副书记、62岁的郝万超提起张书军,话语中还充满了伤感。

花椒喜阳耐旱,而香鹿山镇山多沟多,十年九旱,最适宜种植花椒。经过考察,香鹿山镇决定把花椒产业作为镇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强力打造豫西花椒产业第一镇。2016年5月到香鹿山镇任职副镇长后,张书军就挑起了这个重担。

想要香鹿山镇的31个行政村、6万多人都心甘情愿种上花椒,靠多少摞宣传文件、多么舌灿莲花的话术都是没用的。

张书军出身农民家庭,又始终扎根农村,他从未有一刻忘记,他是农民的儿子,要为农民谋利益谋幸福。

他请来金坪镇马窑村的花椒种植大户金明欣来当技术顾问,多次奔赴500多公里外的陕西韩城学习经验,敲定了适合香鹿山镇种植的花椒品种——大红袍;与韩城的花椒育苗户、种植户进行合作对接,打通了购买花椒苗的渠道。

在花椒种植上,张书军以点带面,先找到镇上经济状况相对较好的承包大户,鼓励他们带头尝试种植,为他们提供种植技术。

“以前种了200多亩粮食,觉得简单省事,不愿意改种花椒。”刘村的种植大户张金项说,他是在张书军的鼓励下开始种植花椒的。如今,已经尝到甜头的陈利伟带着本村村民种了600亩花椒。

当初,潘寨村的群众思想僵化,不愿意种花椒,张书军就在镇里开动员会,镇里开完,又给13个村民小组开会,到村委开会,挨家挨户开会,给群众讲种花椒的效益。2018年春,潘寨村种了2400多亩花椒。

2018年春,第一批1万亩花椒种上之后,张书军在每个种有花椒的村都设置了“花椒专干”的职位,让花椒种植大户担任,“先种带后种”,解决了花椒种植技术的传播和覆盖问题。今年,香鹿山镇有花椒种植的20个村,村村有专干,户户有技术。

除了动员和管理工作,为了让群众打消内心的疑虑,张书军的心思用到了细枝末节。

从2018年开始,张书军先后9次带领2000多名群众到韩城学习技术,当然,更是为了“开开眼界”。

花椒挂果前空白期内,种植户的收入他也给安排得很妥当。除了给种植户发放种植补贴,张书军还教他们在花椒苗没长高的时候套种矮秆中药材,“张镇长和镇上的中药材企业达成了合作,收获的中药材能直接卖出去,比种粮食赚钱。”香鹿山镇花椒办的史功伟说。

连续几个月不下雨,花椒树旱了,“这花椒得浇水。”今年6月,张书军看了各村的花椒树之后,租了40台洒水车,流动在各村。张书军吃在地,住在地,一块儿地一块儿地挨着看,大车进不去田里,就用小车把水送到田间地头。“为了让大家及时浇水,他能一天给我打几个电话。”郝万超说。

2018年冬天,张书军带着花椒种植户建立了育苗基地。“花椒苗从韩城运到咱这,不仅成本高,根系也会受损,影响成活率,张镇长一直对此耿耿于怀。”金明欣说,现在香鹿山镇实现了自主育苗,再种就能用上自己的苗了。

8月9日,张书军最后一次开车赶往韩城参加花椒采摘节。“采摘节其实就是一个花椒交易市场,做得挺红火的。现在我们镇建成了长达21公里的万亩花椒产业带,1个万亩花椒示范园、8个千亩花椒示范园、21个花椒种植专业村,种植面积达5万亩。张镇长想把这个模式带回来,想给以后的销路找个保障。”史功伟说。

这一趟,奔波了三天,8月11日深夜张书军才回到家里。

休息了几个小时,8月12日,他又照常上班,一忙就忙到了晚上,晚上10点47分他才吃了一碗刀削面,发了最后一条朋友圈。

8月13日凌晨,香鹿山镇副书记刘要红刚刚入睡,0点10分,电话进来了:“张镇长心脏病发了,不行了,你快过来吧!”

“白天还一起工作的人,怎么就不行了?”刘要红赶到距镇上1000米的张书军家里时,邻居已经帮张书军换好了寿衣,从楼道里抬下来,放到了殡车上。

“我实在接受不了这个现实,当时眼泪就控制不住地流了下来。”11月14日,说起张书军去世当天的情况,刘要红的眼里还能看见泪花。

潘挑种植技术_潘桃亩产量多少斤_种植潘茄

行“初心”精益求精

“张镇长原来根本不懂花椒,但他这个人很认真负责,每次到韩城购苗,从出苗到装车,他都要亲眼盯着,经常一忙起来就到深夜。从选苗挑品种,到种植,管理、剪枝,他都要学,有时候因为一个问题弄不明白,天快黑了还非要拉着我到地里,让我给他讲清楚。”金明欣做香鹿山镇花椒顾问的三年,亲眼看着张书军从“花椒小白”变成了“花椒专家”。

专家不是说成就成的。张书军的车内,副驾驶座上、后排座上摞着厚厚的资料、书籍,后备厢里放着铁锹、园艺剪、大水壶,一辆车满满当当几乎没有下脚的地方。只要一入村,路过哪家花椒地,看着树苗上枝杈多、长势满,他就停车下地,操起剪刀咔嚓咔嚓疏枝;有的花椒树苗栽种方法不得当,他随手拿起铁锹,培土、踩实,再顺手拿着水壶浇好水,一系列动作做得娴熟无比。香鹿山镇5万多亩的花椒地都是他的“责任田”。

因为几乎每天都奔驰在山岭沟岔、乡间道路,车外落了厚厚一层灰,车轮子上有干结的泥,有碎草末子,张书军的白轿车变成了“灰”轿车。北留村村支书陈汉以前见到张书军总喜欢开玩笑:“只要村里看你那辆脏乎乎的车,就知道张镇长又给俺们带来啥好信了。”

“你们上手‘都得会剪’,有人问‘都得会说’。”张书军经常对镇农办的工作人员说。他不仅自己忙时下地,闲时看书,带着群众听专家授课,到花椒种植基地认真观摩,硬是把自己培养成了“花椒专家”,连镇农办的9个工作人员都被张书军训练成了“技术员”,培训课堂上能答疑解难,花椒田里能熟练实操。一年多时间,镇农办变成了“花椒办”,张镇长也变成了“花椒镇长”。

“俺们走到哪都可受老百姓欢迎,书军常说,老百姓信任咱,咱得用心用脑子,不能辜负大伙儿。”史功伟始终清晰地记得,张书军带着他们不论到哪个村,椒农们都喜欢围上来,蹲在田埂上,跟他们唠唠嗑,说说花椒长势谈谈挂果情况,亲得像一家人哩。

张雅芳是张书军的爱人,对他的钻研劲儿见怪不怪:“他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就是‘干一行爱一行’‘求人不如求己’,这么多年,不管是干哪方面的工作,他都要自己查资料,问专家,上手干,非要弄懂弄透不可。”

有次晚上睡觉,张书军还说起了梦话:“这方案不行……”张雅芳听到后,第二天说张书军“一整个白天还不够想的,睡了觉也停不下来”。

在张书军看来,不做则已,要做就要做到最好,“老百姓信任咱,咱得用心用脑,不能辜负大伙儿。”

张书军有高血压,但由于工作忙,一直没有进行系统治疗。他最高兴的就是完成一件事后,回到家睡个好觉。“但是他睡觉的时间太少了。”张雅芳说。

种植潘茄_潘桃亩产量多少斤_潘挑种植技术

潘挑种植技术_种植潘茄_潘桃亩产量多少斤

种植潘茄_潘桃亩产量多少斤_潘挑种植技术

万亩花椒产业带

用“初心”扶贫济困

前几天甘棠村的高来安在镇上的爱心超市门口看到了公告栏里还没来得及换下的张书军的照片,他红着眼睛看了很久,还用手将照片上的灰尘仔细擦掉,“没有张镇长,就没有我现在的好日子。”高来安说。

高来安2013年得了淋巴瘤,先后住了8次院,2016年成了贫困户。张书军成了他的帮扶人后,每月都要到他家进行一次家访,帮他树立信心,鼓励他靠奋斗改变命运。

“老高,看羊圈干不干?”“老高,镇北边林场需要个人,你去不去?”张书军一直想给高来安寻个事干,2017年的这两次,高来安有心却无力,因为身体条件不允许。“老高,帮人家看门中不中?”2018年4月,张书军帮高来安谋了个门卫的活儿,每个月1200元,加上老伴每月打扫街道500元的工资,高来安很快就脱了贫。

今年7月,张书军又来到了高来安的家:“给你添置个橱柜,你把厨房打扫打扫,屋里屋外干干净净的看着也好。”为了方便高来安使用,张书军在柜子两边绑上绳,抹布搭在上面,可以从左拉到右,还做了个简易拉门,防灰。

“书军跟村里的老百姓感情深厚得很。”曾经和张书军共事多年的赵保镇政府干部张自强说,张书军不怎么喜欢穿皮鞋,总是一双运动鞋,因为在田里走得多了,鞋底沾满泥土,鞋面也脏兮兮的,再加上他那辆灰尘大厚的破旧摩托车,突突突跑得飞快,载着他到田间地头,到农户家中,把烟叶种植、禁烧、防汛等各项重点工作落到实处。在烟叶成熟季节,他就住在村子里,有时候甚至是在地头搭个简易帐篷,帮助群众收、烤烟叶,力争让群众多增加一些收入。

赵保镇铁佛寺村村委主任魏木森当时也经常跟着张书军进村入户,他总说,张书军是真正把老百姓的冷暖都挂在心头的。无论工作多忙,张书军没有漏接过老百姓的电话,没有把百姓的求助搁置过。他分包的四个大村庄1000多户群众,他几乎家家户户都进过门拉过话,村村连老人小孩都能叫得出他的名字。

有一年盛夏,下起了瓢泼大雨,人人都往家里跑,只有张书军骑着自己的旧摩托车一头扎进雨幕里,原来他惦记着自己分包村里的几户五保户、孤寡老人。张书军冒着雨蹚着泥水,硬是把几家五保户挨家挨户看了个遍,为漏雨的房顶做简单加固,疏通院子里的水道,防止积水。为两家群众漏雨的房顶做好遮盖后,他已经全身湿透。

而在去世前的一周,他还在朋友圈发水滴筹救助老家的乡邻……

正是一心为民的无私奉献和公仆情怀,张书军赢得了群众的广泛赞誉。追悼会当天,上千名群众流泪相送。“可惜了我们的张镇长,为我们付出了那么多,马上就要见到成果了,你却……就这么地走了……我们永远会怀念你!”砖古窑村的潘宗民发贴说。

以“初心”担当奉献

“我到现在还记得张镇长说过的一句话:领导把任务给咱了,就是咱的责任,不能让老百姓失了效益。”赵老屯村党支部书记张公伟始终无法相信,那个走路虎虎生风,说话幽默风趣,有能耐没架子,从来都是笑眯眯的张镇长不在了。

2018年3月底,为了村里的绿化,他陪张书军到白羊镇买树苗。为了防止买到“倒栽”的树苗,张书军在苗圃里亲自挖根看苗。“你干活不中,看我的手。”张公伟发现,张书军的右手上都是厚厚的老茧,一看就是长期干活形成的。

张书军1997年3月参加工作,直到2016年5月一直供职于赵保镇(原赵保乡)政府,做过纪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乡党委委员、副镇长。2016年5月调任香鹿山镇副镇长后,分管农业农村、林业、水利、民政等工作。担的都是重担子,做的都是细致活,这也养成了张书军日常工作上的细心,人际关系上的耐心,每项工作,无论多么繁杂艰难,涉及多少相关部门,到了他手里,都能被完成得妥妥帖帖。

而这勇于担当的背后,是他心有全局的整体观念和清晰的工作思路,是一个又一个没过囫囵的周末、假日,是一盏多次在深夜里还亮着的办公室白炽灯,是一连串扎扎实实的数据:

关爱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守护辖区87户困难家庭、受灾家庭和困境儿童,访遍全镇189户五保户。在他的努力下,设施齐全、条件优越的重症残疾人集中托养中心成功改建,24名残疾人温馨入住。

改善上韩、楚凹、南留村、潘沟、叶庄、潘寨6个村12000余人的安全饮水问题,其中贫困人口972人;每遇旱情险情都到一线认真排查、科学处置。

首创全县“一河一档”,镇域内6河2渠全部制作详细的文图档案,连续两年在全县河长制工作乡镇评比中位列第一名。

领导规划实施了郑卢高速、郑西高铁25公里廊道绿化,在北环路栽植林木7.9万株。

……

没有轰轰烈烈的事迹,只有默默无闻的奉献。22年来,张书军一直扎根基层,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线挥洒血汗、忘我奉献,用行动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体现了一名共产党员“功成不必在我”精神境界和“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精神,把名字镌刻在了群众心中。

11月11日,中共宜阳县委发出通知,决定在全县开展向张书军同志学习活动。张书军的事迹,正在当地流传、接力……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