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幼儿教育活动是指幼儿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探索周围物体和现象的过程。为了达到预期效果,老师提问是引导孩子探索的重要策略,老师提问的类型和形式直接影响孩子的探索方向和探索水平,所以老师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教师的教育行为要有目的性,作为教师的教育行为之一,教师所设计的问题也应根据教育活动的目标和孩子探索行为的具体需求来考虑,引导孩子的探索行为,实现有效的师幼互动。
一、幼儿园老师的11种提问类型
整合型问题
提出整合型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孩子复习一般知识、探索活动经验,提高所学技能的熟练程度,同时为开展新的活动提供基础。从特定角度来看,孩子的记忆力具有“记快忘快”的特点。来自幼儿教师的综合问题可以有效加强孩子的思维活跃度,从而加强和发展了对孩子知识以及生活经验的积累和养成。
但是,这类问题的回答应该以孩子喜欢的方式呈现,例如:玩游戏或交替使用不同的方法,因为这类问题的答案是重复且乏味的。
因此,可以将问题设计在活动中,可以在活动开始时提出问题,在活动结束时回答,以达到及时活动和学习内容相结合的目的,同时具有总结功能。
理解型问题
提出理解型问题的目的是帮助孩子理解他们所探索对象的基本含义和意义,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但是,由于教师各方面经验有限,对所探索对象的缺乏了解,所以可以用对象的外在特性来解释当前现象。因此,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往往停留在直觉、感性的层面,甚至是不科学的。此时,教师的理解型提问无疑可以帮助孩子通过对当前对象的探索,来理解探索对象的含义及其衍生关系。
教师需要指导自己何时提出问题,何时解决问题。孩子还处于探索阶段,教师要注意不能过快地解决问题,这会影响孩子的正常探索和对事物的真实理解,剥夺孩子独立思考的权利。理解型问题必须建立在实现目标的先决条件之上,即调动孩子的现有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和推进孩子的探索。
探索型问题
探索型问题的目的是引导孩子积极探索,那么探究型问题的推理不仅要让孩子明确探究的思路,还要向孩子展示科学的探究方法和科学的思维过程。幼儿教师要根据教育目标的具体要求、探索内容的具体特点和孩子的实际情况,进行目标明确、方法正确地探索活动,才能取得积极的成果。确定探索过程的水平和具体进展,并提出可以触发、促进和协调孩子探索活动的问题。
在孩子进行探索活动之前,教师可以提出一些能够激发孩子积极探索并明确探索方向的问题。例如,在"沉浮转换"的探索活动中,老师可能会建议孩子能想出办法让沉的东西浮上来,浮的东西沉下去"。有方向性和激励性的活动问题可以鼓励孩子积极探索。在孩子摸索出沉浮问题的方法后,为了扩大孩子的探究范围,增加探究的难度,老师可能提问除了现有方法还有什么方法可以用?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知识点,积累更丰富的知识和经验,最后,教师还可以鼓励孩子积极思考和探索问题,从而丰富孩子的探究活动。
比较问题
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通过比较,帮助孩子更清楚地认识、理解和感知事物,需要孩子运用分析、判断等思维活动,因此比较问题在大中班班级普遍使用。
教师提出的比较题一般用于新旧知识比较、事物内外部比较、同一物体或现象的比较、其他物体或现象的比较、询问前后的比较等,要根据标准来确定。针对具体的目标需求和比较的各个特点,引导孩子从各个方面、不同层次进行比较,发现物体中的现象,发现物体之间的异同。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必须注意比较前提的等价性,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长处,并且比较只能在相同条件下进行比较。
各种问题
这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孩子从不同的方向思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索,从而积累各种探索经验。探索同样的事物,获得的经验,感受的体验是不同的。提出各种问题有助于孩子表达他们的想法、想法和感受。比如一个幼儿回答足球是球体,而其他孩子经常会说排球、乒乓球等都是球体,这样的回答对孩子思维灵活性的发展没有太大的实际影响。
教师要注意从不同的思维角度思考和回答,达到发散孩子思维的目的,当然,孩子的发散有时是无止境的,教出来的答案也有可能是不合理的。通过鼓励发散性思维为问题找到最优或相对稳定的答案,不仅可以培养孩子的发散性思维,也达到了培养发散性思维的教学目的。
应用性问题
提出这些问题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利用他们所探索的知识和经验来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同时帮助他们理解和体验学习经验的价值。这些问题通常需要结合问题情景和孩子的实际生活。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在解决同样问题的真实过程中得到训练和提高,获得较多的学习经验。提出这些问题也应该考虑到孩子们的真实生活经历。提出的问题使孩子们能够在现实生活中理解和体验知识的意义。
应用性问题的提出,一般是在活动的结束部分提出,某些情况下也可以在活动的开始部分提出,老师应首先提出应用问题,以激励幼儿解决问题。但是由于幼儿没有相应的知识和经验是解决不了的,那么老师应该鼓励学生认真探究所学知识,使探索活动成为孩子们的需求,孩子们的探索保证了教学的有效性。
直接询问
直接询问是指老师向孩子提出直接明确的问题以获得具体答案,这些问题使孩子们思考的方向更加清晰,教师也可以更直观地帮助孩子探索问题。由于孩子不具备较强的学习能力,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提出更直接的问题,以便孩子能够清楚、直接地表达自己的发现。
曲问
曲问。即“问在此而意在彼”,教师采用“曲径通康”的方法向幼儿提出问题,并让孩子们多看几遍,然后再回答。
所有问题都应该简明扼要,有明确的方向保证幼儿是可以理解的:比如在"蜡快灭了"这个实验中,空气无法引起孩子直观感受化,老师帮助他们找到问题的答案。此时,教师可以通过曲问的办法使幼儿理解其中的原因,"蜡烛在什么情况下会点亮?"、"谁熄灭了蜡烛?"、"蜡烛会自己熄灭吗?"、"如果人不呼吸空气会怎样?'。通过这个系列问题,幼儿可以逐渐明白为什么蜡烛会熄灭。
顺问
顺问是指教师根据事物发展的规律或孩子感知事物的一般规律提出问题。这样的问题并没有增加孩子的动力,但它们确实具有改变孩子理解问题的规律,有很大帮助。这类问题往往采取"首先然后最后"的形式,帮助孩子充分理解事物变化的过程。
例如,关于"水的变化"实验,老师可以问"你首先做什么?然后做什么?最后做什么"这样的问题,让孩子们在完成实验后,能够充分了解换水过程。在老师提出问题之后,孩子们展示了他们在实验中的发现,与同学分享和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进行必要的纠正和评论,确保孩子对"水的变化"有一个科学、全面地认识,这些问题也有助于孩子积极思考。
10
逆向提问
即因物体的相反角度而提出问题,因事件而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探究事件发展的原因。这种提问不仅打破了孩子原有的思维方式,而且可以培养孩子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同时也让孩子的思维产生不同的效果,获得新的、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自然界的植物枯死现象中,教师可以引导孩子从不同的角度寻找原因,或者通过对象之间的矛盾关系来寻找问题的原因,比如"浇水过多或不浇水",没有阳光,太多的阳光"等。
11
插问
在插问中,教师根据需要向孩子们提问,让孩子们回答问题。问题通常是在孩子没有提出问题或回答不完整的情况下提出的,教师的问题是让孩子充分表达自己。但是,如果使用不当,可能会干扰孩子思考问题的答案。因此,抓住问题要尽量根据孩子说话的语境,同时要注意使用启发性和鼓励的语气,让孩子有信心并愿意回答。这样的问题可以让孩子的叙述更加完整,同时又不会让孩子觉得你在打断他。
二、幼儿园老师的问题类型和孩子的互动
精准激发孩子智力发展的问题
针对孩子实际年龄的特点,幼儿园教师需要准确、明确的提问,科学地向孩子提问。这样就实现了对孩子思维方向的引导,让孩子有正确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幼儿园教师创新了"是吗?对吗?"等传统问题中经常使用的无意义的问题词汇,将提问设置成选择题,具体为"从以下物体中选择相同颜色的物体放置在一处。"让孩子们在实际操作中,有针对性地认真练习,并直接强调练习的重点,让幼儿园教师轻松清晰地运用色彩常识教学点数。
为师生提供优质题,进行互动思考
在学前教育中,学前教师不仅可以设计准确的问题来开发孩子的智力和生理发展,还可以从孩子真实的对话反馈中,收集孩子的想法,为孩子创造一个舒适的学习环境,让孩子感受到学习自信。使孩子们对观察和思考事物充满热情和自主性。例如,幼儿园老师给幼儿布置作业时,应安排适当的时间做作业,并用问题引导孩子猜测作业是什么。体现科学的师生互动,促进孩子的思维能力发展和实际动手能力的发展,因为孩子在注意力集中时会认真表达自己的想法,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有效的提问
使教师认识到师生是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在幼儿教育的问题互动中,孩子和幼儿园老师往往是提问者。因此,在问题的设计中,幼儿园教师应贯彻"公平"的原则,缩短自己与孩子的真实距离,与他们融为一体,更好地倾听他们的心声。然后逐步培养孩子的学习思维,提出问题,帮助孩子和幼儿园老师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孩子和幼儿园老师成为相互影响的集合体。
编者寄语
总之,正确的提问和互动是理性培养孩子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幼儿园教师应以"激活幼儿思维能力"为基础,运用多种不同类型的问题,培养幼儿的发散思维,构建完整、系统的教育课程体系,让幼儿和幼儿教师更好地互动。最后,有效完善幼儿教育活动,丰富幼儿教育活动,并提供准确的问题和互动的科学定义。
END
编辑 | 李鑫
作者 | 杨美娜
【文章及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以您举手之劳,普及科学保教。
谢谢您的关注。如果您喜欢我们的公众号,请长按上面的二维码添加关注,并请推荐给您的同事同学和朋友们。中国学前教育的发展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普及科学保教的理念与方法。学前云教研将为大家持续推送实用的教研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