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在陈香村经济发展和致富方面

在陈香村经济发展和致富方面

讨论会上的发言稿

2011年月

同志们:

根据省委、市委安排,从今年1月份开始,县委在全县组织开展了干部下乡住村活动。自活动开展以来,全县各级领导干部高度重视、迅速行动,深入调查研究、理清发展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帮扶项目建设、解决民生难事,切实帮助贫困地区农民增收,推动我县转型跨越发展的目标落到实处,确保我县实现“十二五”期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的目标。根据要求,县委决定在开展下乡住村活动的基础上,实施领导干部包村增收活动。我有幸包联陈香村,与陈香村村民一起吃住,一起解决村务发展难题,一起探讨全村经济发展新思路。在整个住村过程中,我个人也是获益良多:农民是最实在的,也是最实际的,只要我们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农民一定是以诚相待。所谓“知屋漏者在宇下 知政失者在草野”,我们每一个干部都应该经常性地到村、进田、入户,尽自己所能,多看看他们,多帮帮他们,多学学他们,心灵会有一种启迪,思想会有一种感悟,工作会有一种收获。

刚才听了各位同志的热情发言和积极讨论,我看到一个积极团结上进的集体,并为有这样的村委班子而感到高兴,也对陈香村的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近年来,陈香村本着以大力发展种植业为主线,开展特色中药材种植,努力发展鹿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完善服务体系,实现我县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与带动村民致富方面均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发现思路不开阔,眼界不长远,步子不紧促,思想有松懈等。下面我就陈香村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气候条件及近一段住村发现,谈谈陈香村以后发展的几点意见,若有考虑不周之处,还望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一、以优势化农产品区域化生产为着力点,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面提高农作物产品质量,大力发展养殖业,蔬菜种植业,组建养殖服务队,推动以养牛、养鹿为龙头的畜牧业快速发展。

二、抓好农村能人带动和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实现农业整体水平上新台阶,乡村两级都要把工作重点放在抓示范、抓重点、抓大户、抓小区、抓经纪人队伍建设上来,力争实现一户带一片,一片带一区,一区带一村,一村带全乡综合示范效果。以后,对各村考核主要放在发展农村经济上。

三、抓良种、抓基地、抓推广实现农村产业升级,种植业要开展良种引进和推广工作,对主要农作物及畜禽可采取必要行政手段,实行良种良法,要形成规模,形成区域,实现基地生产,提高农业综合效益。

四、以强化农业项目为重点,促进对农业投入的不断增长。坚持按照“已建项目抓巩固,在建项目抓落实,申报项

目抓争取”的工作思路,五、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推进农村工业化建设,发展农产品加工要突出“四个延伸”即实现粮食加工向食品加工延伸,粮食转化向畜牧业延伸,养殖业转向精细化,进一步优化养殖结构,完善服务体系,实现陈香村特色农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

六、依据地方特色优势,发展上特产生产与加工,着力发展中药材连翘的种植、豆制品腌卤制品等,适时扩大核桃种植面积。只要有特色,又有市场,我们就发展,而且由小做大,达到逐步做强,走向市场。

七、加强农村经纪人队伍建设,现代社会讲究的是要会推销自己,我们要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企业,特别是要在优势主导产业集中地引导农村能人大户,经纪人牵头兴办,全社会扶持,营造农民经纪人的发展良好氛围,推动能人经济快速发展,做好市场信息收集发布,推进农业市场化发展,培养扶持一批农村经纪人,鼓励和支持发展壮大,形成气候。

八、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加强文化建设,丰富文化生活,深入挖掘文化带头人,并争取在文化部门的扶助下建立一个文化组织。让“农家书屋”、“农村文化站”等文化机构发挥自己的职能作用,逐步实现精神致富。

九、实施“阳光工程”推进劳务经济。根据市场需求利用社会力量,积极对农村劳力进行电脑、服装、机械等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及时准确的用工信息,减少外出的盲目性。实现“输出劳动力,引回创业者”的目标。

以上是我对陈香村经济发展和致富道路的一些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对经济发展起到一定指导作用。同时,我也真诚希望我们的村委班子能够更加精诚团结,积极上进,努力带领全村村民走上致富之路,实现全村经济快速发展,为全县经济有好又快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第二篇:致富能手王玉香事迹

条件艰苦何所惧,勤劳致富成能人

—记白银市景泰县巾帼创业致富带头人喜泉镇新庄村王玉香

王玉香,1963年,党员,现在是景泰县喜泉镇新庄村的致富能手,也是远近闻名的女强人。只接受过初中教育,继承父业开始种地,但因耕地只有20亩,位置偏,产量低,以前全家人生活非常困难,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

王玉香同志从小具有刻苦、勤劳的风格,但很长时间她都不知道如何创业。前思后想之后,觉得作为一个农民,就是靠土地吃饭,过日子,要想脱贫就应该在地里找效益,在地里找出路,只有多种地,种好地,把种植做大,一家人苦日子才有结束的一天,好日子才能看到希望。在有了这个想法之后,她开始做家里人的工作,要坚持发展种植这条脱贫之路,铁了心的王玉香为这事没少跟丈夫闹别扭。一个女人瞎折腾啥,在家好好看娃,丈夫这样的话并没有让王玉香放弃。2009年,她东借西凑,靠着借来的2万块钱,买籽种,买化肥,买农具,承包村里30亩地种植玉米,开始了大干种植之路。风里来雨里去,摸爬滚打,烧水起灶,浇水铲草,还要照顾家里人,不是在灶间,就是在地头,辛苦的日子,只有她自己知道,本来身体就差的王玉香,一年之后少了20斤,夏日的暴晒,她的皮肤粗糙黝黑,汗水湿透了衣衫,泥巴裹满了裤腿,这一切没有让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倒下,苦苦撑到了年底,所有的努力没有白费,一年的努力下来足足收入3万块钱,还了借来2万的帐之后,还剩1万块钱,在拿着出售玉米钱的时候,王玉香哭了,她不为吃的苦头而哭,而是欣慰终于能让家人能有顿好饭吃,可以让娃娃有件像样的过年的衣裳了。多少年来家里从来没有过这么些钱,在知道种地也可以有好收入之后,经过几年的努力,王玉香又承包了村里50亩地,种植玉米,并学习县上推广的科技种植技术,和节水灌溉技术,现在已经承包种植100亩地,年纯收入近五万元。手里有些钱了,王玉香发现村里有人种植油葵,但是却没有榨油机,油葵都要拿到外村去榨,乡亲们很是不方便,所以他在自家有建起了榨油作坊,榨油价格相对别人是最低的,遇到村里的有困难的老人,五保户就不要钱了。说起这些王玉香很平静很朴实:现在我们家情况比以前好多了,乡亲们也都不容易,这些都没什么的。随着情况的好转,王玉香又投入万元建起了压面机作坊,既方便了群众,又带来了收益。现在王玉香同志已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女强人,家庭年收入近6万元,生活条件也大为改善,能吃好了也能穿好了,新房子也盖起来了,最近计划着要买小轿车代步,可以说取得了经济效益和社会名誉的双丰收,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王玉香用自己的智慧,坚持不懈和勤劳的双手,在家乡这片土地上奏响了一曲动人的致富之歌。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十多户农民大力发展种植业,她也从一位贫穷的普通农民人一跃成了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领头雁。

现在,王玉香同志已成了新庄村农民的主心骨,农户有什么问题都愿向他请教,而她也总是毫不保留地教会别人。王玉香总是是说:“一个人富了不算富,大家富了我高兴,每个人活着的意义各有不同,谋生的手段也各有不同,不管你采用什么样的谋生手段,都应当尽力为国家、为民族、为困难群众做一点有益的实事,这就是我干事业的基本思路”。农村社会的和谐团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不断深入,以及省委省政府提出的“联村联户”行动的深入扎实科学开展,使得新庄村的科学发展势头更加猛烈。现在,随着种植业不断发展壮大,农民合作社规模也越做越大。促使村民的生活日益富裕起来。作为共产党员、村计生专干、致富能手,王玉香一直谦虚做人,帮助群众,带动群众。当你步入新庄村时,会发现村里处处充满生机,群众人人洋溢笑容,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呈现在眼前:绿树成荫,水泥路铺到家门口,太阳能路灯排列有序,村文化阵地宽敞,健身设施齐全,农业生产生机盎然,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蓬勃向上,社会生活井然有序,王玉香同志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科学种植上的不懈努力和不断的进取。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把自己的知识、技术、财富奉献给了村里的父老乡亲,她的所作所为是人们有目共睹的,在老百姓们的心中,她是一个勤劳善良人,在他的带领下新庄村将走向更加富裕的道路。

第三篇: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真情献沃土

——记界首市邴集乡邴集村党总支书记张文芝

邴集村位于界首市西北部,西临河南省沈丘、郸城两县,全村人口5010人,党员96名,耕地5020亩,地理位置偏僻,素有“犬吠听两省、鸡鸣闻三县”之称。正是这个偏远村,几年来以经济发展为龙头,突出农民增收,村里的各项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先后获得阜阳市“小康示范村、科技兴农示范村”、界首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单位、基层优秀党支部、计划生育先进示范村”等桂冠。2005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6万元,全村人均经济收入5500元,达到了五年内翻一番的目标,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生态村,切实达到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些多亏了他们的创业带头人,该村党支部书记张文芝同志,张文芝,男,1963年出生在邴集乡西张村,1979年以三分之差中考落榜后,立志在农村开创一片新天地,1996年经村民选举和上级党组织的任命,他出任邴集村党支部书记,上任伊始,张文芝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和反复论证,确立了立足邴集抓农业,走出邴集抓项目的工作思路,紧紧围绕“稳农强商兴林重牧抓劳务”的发展格局,带领全村人民打造出了一个全新的邴集村。

一、夯基础,打造两委“硬班子”

农村要想富,主要靠支部。堡垒要坚固,关键看干部。多年来,张文芝十分重视总支建设这个基础工作。选好配强村两委,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村规民约和议事规则,发展壮大党员队伍,及时做到查民情、听民声、解民忧,帮助困难户解决生产生活难题,做好意见户的思想工作,做到困难不上交,矛盾不出村,把意见和纠纷解决在萌芽状态,构建了一个生产发展、生活宽裕、环境优美的和谐邴集村。

二、谋发展,带领群众共致富

千道理,万道理,发展才是硬道理。多年来,张文芝认准了这个理,靠科技致富,靠项目发展的观念,在他的脑子里根深蒂固。

一是立足本村实际,发展科技型新农村。早在1997年该村就在界首市率先突破了粮食亩产1000公斤记录,小麦单产一直在全省名列前茅,曾连续四年荣获阜阳市“小麦高产开发”奖。近几年,在种植模式上,他成功地试种了“麦——菠菜——西瓜——棉花——冬瓜”五种五收间作套种的模式,亩均收入突破4000元大关,比常规种植效益高出3倍。在良种引进上,先后承担了界首市小麦良种繁育、“中抗29”杂交棉制种、“中黄13”大豆良种繁育等高科技种植项目。小麦种植项目,小麦良繁单产达500公斤,“中抗29”杂交棉制种亩均效益达到3700元。在取得良种示范成效的同时,切实增加了群众收入。去年繁育的“中黄13”大豆被国家农业部认定为“无公害产品”,邴集乡被省农委认定为“无公害农产品基地”。

二是发展生态型新农村。在村庄的整体规划上,他带领全村人建立美好家园,努力向着生态型发展,大力发展家庭经济,先后把全村的杂树、效益低的林木伐去,在房前屋后、“三边四荒”种上柿树、梅子树、杏树、石榴、垂柳、竹子等1万多棵,速生杨4万多棵。改造旧塘5口,果树挂果了,水里有鱼了,林里有鸟了,路面硬化了,邴集村整个变了样。实现了四净五改,路硬水畅通,四净即:饮水干净、街道干净、庭院干净、居室干净。五改:改水、改路、改灶、改厕、改圈。路硬水畅通:修通邴集到204线长达3公里的柏油路,把邴集、西张两村的大小胡同统一铺上砖头路,并修了下水道,确保了排水畅通。同时他利用成片的树林又对“循环农业”生态养殖进行了探索,即在林下建立封闭性猪舍、羊圈、禽舍、种植黑麦草,利用黑麦草和树叶进行三元杂交猪、波尔山羊养殖,用畜禽粪便作原料建设节能沼气池,供应村民燃料和日常照明,用沼气池废料作为有机肥,重归树林,既节约了能源,又提高了经济效益。在他的带动下,已建成规模猪舍16栋,禽栏12处,沼气40池,生猪存栏2200余头,山羊存栏730余头,禽类16000余只。

三是发展商业型农村。他对群众反映的“邴集集贸市场日渐萎缩,成了死集”的意见格外重视,研究制订了旧村改造、旧集改造的规划方案,并取得了全体村民的积极支持,一条新街道从规划到放线开工一个月内完工。张文芝带头建成两间两层楼的门面房,两委其他成员紧紧跟上,一座又一座门面房相继完工,一个东西长1公里、拥有420间商铺的集贸市场红火起来,一个新的商业型邴集村赫然兴起。

四是走出邴集,拓宽致富门路。去年10月中旬、11月上旬,张文芝两下山东,联系招商引资项目,终于与山东省莱阳市鹏飞针织厂签订了棒衣加工合同,先期带回2000件半成品进行成衣加工,该加工项目以个体手工、家庭式操作为主,特别适合女劳动力操作平均每人每天可收入16元左右,深受村民欢迎,周边的群众也纷纷前来取经控宝,在当地引起良好反响。同时,邴集村人还

走出国门,打起了“洋工”,在张文芝的积极努力下,去年11月份,22名村民远赴日本、韩国务工,从事电子、服装行业服务,仅出国务工一项全村年收入达到200余万元,输出人数呈逐年扩大趋势。目前,经过他的积极争取,正在申报和实施的项目有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治理项目、国家级土地整治项目、深水井项目和板材加工项目。

三、树新风,展现邴

集新面貌

村风文明,是和谐新农村的重要标志。他把精神文明建设和物质文明建设摆上同样重要的位置,坚持两手抓、两手硬,充分发挥邴集村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不断扩大邴集村精神文明建设成果。

一是健全全村规民约。依照国家法律、法规和社会道德规范,在全体村民广泛讨论的基础上,制订了村民道德守则,文明公约、卫生管理规定等村规民约,把它作为村民日常行为的规范,让群众自己教育自己,约束自己。为了弘扬正气,净化村风,连续7年在全村组织了以“美在农家”为主题的好公婆、好媳妇、致富能手等评选活动,并把他们的照片和事迹在村党总支宣传栏内张榜公布,大力表彰他们的先进事迹,还对她们以物质奖励,在全市引起了强烈反响,形成了比学赶帮的良好风尚。同时发动全体党员对“留守”家庭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确保留守家庭的生产生活、子女上学等方面一切正常。

二是大力开展群众性文体活动。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办起了文明村民学校图书室、农民网吧,每到农闲,这里便成了村民的好去处,为了使村里的老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专门为老年人建立了老年活动中心,丰富了群众的文化生活。

三是抓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本着“宁听怨声,不听哭声”的原则,一丝一毫不放松警惕,强化轮流值班站岗责任制,每晚上由一名党员带头,值班站岗,从不间断,同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有效杜绝了社会治安案件的发生。去年11月上旬,全市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现场会在邴集村召开,并向全市推广了邴集村的治安模式。

四是抓好计划生育和殡葬改革。对计划生育户在政策上倾斜他们,在物质上奖励他们,在生活上关心他们,在资金上支持他们,让他们树立“计划生育、人人有责”、“女儿也是传后人”的思想,有效推进了全村的计生工作,连年完成上级下达的考核指标。大力提倡移风易俗,抓好平坟还田。殡葬改革,建好骨灰堂和公用墓地,火化率达到100,进公墓率达到100。

“富而思源,富而思进”。张文芝永远不会满足现在所取得的成绩。他带领本村开拓创新,不懈进取,向着“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和谐新农村目标进军。

《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材料》

第四篇:村经济发展调研

敢问路在何方——新泉镇北村村级经济调研报告

北村书记助理黄瑜

作为新泉镇北村的大学生村官,经过近几个月年基层锻炼,我对北村村级经济的发展现状及艰难处境,有了更深入地了解和掌握,深感肩头责任重大。现结合本人任村职的工作实际和近几个月创业的切身体验,就北村村级经济如何发展作了一次深入细致的调查分析。

一、我村新农村建设和村级经济基本情况

新泉镇北村位于新泉镇政府周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朱德、陈毅曾3次进驻新泉整训,著名的《古田会议决议》草案也在新泉起草。是国家级的革命老区,是红色旅游景点。全村辖7个自然村,14个村民小组,共有760户,总人口3275人。党员91名。村两委共有11人,其中1名女支委。耕地705亩,村财年收入仅1300元,境内有205、319两条国道,龙长、永武两条高速公路交叉纵横而过,交通区位优势明显。两年来通过上级拨款、集体投入和群众捐资等多种方式完成了街道硬化、饮水改造、水利建设等多项惠民工程,使我村村级经济获得了较大发展,引进了一家投资两亿的4A级温泉宾馆——红汤温泉休闲度假中心,我村永武新村已成为新泉镇新农村建设的一个亮点,但是由于我村村级经济基础整体偏于薄弱,村级经济的后续发展仍面临着诸多挑战。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