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伊春12月3日电
林城晚报提供 见习记者杨佰艳/文
近一段时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裘皮市场趋于疲软,但是友好林业局飞龙狐业公司总经理邓波每天仍然接到来自全国各地的毛皮收购商的电话定单。凭着良好的信誉和质优的毛皮,飞龙狐业的毛皮仍然在不景气的市场上赢得了一席之地。
落雪后,友好林业局飞龙狐业公司正准备取毛皮,尽管效益不比往年,但4000多只狐狸仍将给公司带来可观的收益。说起自己养的这些狐狸,邓波是一肚子的话。
现年49岁的邓波是当地养狐协会的会长,公司固定资产100多万,总占地面积10万平方米,存栏商品狐4000多只,是友好林业局的养狐大户。提起当初走上养狐狸这条创业路,邓波有着一段曲折的故事。
邓波夫妇原是市纺纱厂职工,因工厂效益不好,两个人双双下岗。下岗后,两人四处打工,几年下来,所赚的钱仅够维持三口人的生活。想到孩子将来上学需要钱,赡养老人也要用钱,邓波开始琢磨多赚钱的法子。听人说,在南方等大城市裘皮销路看好,而狐狸皮色泽艳丽,板质柔韧,既美丽又保温,是制裘工业的高档原料,而且狐狸肉营养丰富,鲜美可口。当时我市就有人养狐狸取得了成功,邓波也动了心。
可他的想法却遭到了家人的反对,几个知心的朋友还劝他,狐狸在民间一直被视为灵物,一般人惟恐躲闪不及,更不会养狐狸。邓波和爱人不理会这种没有科学依据的说法,开始四处学习养狐狸的技术。
1997年,邓波从哈市购买了30只种狐,在伊春区自己家的院子里养起了狐狸。由于他购买的狐狸品种没经过改良,繁殖率低,抗病力差,体小毛短,毛色差,加上正赶上国际毛皮市场行情低靡,虽然这30只狐狸都成活了,可是到年底一算账,不但没赚到钱,反而赔了本。但邓波是个不服输的人,他从自身找差距,学养殖的技术。为了解决饲料短缺的问题,他将养殖基地搬到了友好的一家养鸡场附近,从鸡场购买鸡肠等喂养狐狸。由于摸到一些门道,加上降低了饲料成本,养殖场有了起色。当时不管是报纸、广播、电视,只要有关于养殖技术方面的知识,他都加倍关注。1999年,他还到大庆的养殖基地专门学习了养殖狐狸的技术,学会了人工授精技术。每当母狐配种期间,他总是特别忙,既要加喂催情饲料,又要进行发情检查。有时为了确定某一只母狐是否真正发情,他常要蹲在狐舍边隐蔽处,连续几小时不停地观察它的特征表现。汗水浇出丰收果,在他的精心饲养下,他的养殖场由小变大,不断发展。
2003年,他决心将养殖场扩大规模,可场地成了大问题。在政府的支持下,飞龙养殖场正式落户双子河。规模扩大了,邓波在狐狸的选择上也做起了文章,从芬兰引进纯种北极狐。这种狐狸具有毛皮大、毛针长、毛色好等特点,当年出栏的狐狸被河北等地的客商定购一空。也是从那一年开始,邓波的狐狸养殖走上了规模化发展之路,一些客商每年都到友好收购毛皮。目前,飞龙公司的毛皮已经远销全国各地。
从一名贫困的下岗职工发展成为当地远近闻名的养殖大户,邓波没有忘记生活贫困的那些下岗职工,在他公司安置下岗职工100余人。同时带动37名下岗职工从事了养狐业。市中心区居民安福春夫妇2005年下岗后,也想养殖狐狸,可苦于没有技术,不敢贸然养殖,上门找到邓波寻求帮助。邓波为其提供技术,并且为他抓了300只优质北极狐,当年不但回了本,而且净赚4万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