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杭州市积极探索“稻渔共生 稻鸭共养”等高效生态农业新模式,推动大田种出效益,构建“稻+”多赢新格局,走出一条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的新“稻”路。据统计,2023年,全市发展综合种养面积达10.8万亩,已逐步形成了具有杭州特色、可复制、可推广的新型综合种养模式。

稻鳖共生模式

稻鳖共生模式是在稻田外圈挖掘少量沟坑为中华鳖提供栖息场所,利用边行效应,在保证水稻产量的前提下实现稳粮增收。通过水稻和中华鳖的互利共生,减少肥药使用量,做到一水两用,养殖尾水零直排。该模式利用中华鳖捕捉福寿螺等有害生物和疏松土壤,减少水稻病害发生,产生的粪肥还能促进水稻根系生长。同时,水稻生长也能净化甲鱼排泄物,为甲鱼提供遮阴避暑的场所,建立绿色生态循环的稻鳖共生系统。

这种一水两用、一地双收、一季双赢的稻鳖共生模式既保护了生态环境,又从源头上提高了农产品质量。2023年,桐庐县依托中华鳖养殖的良好基础,在政策扶持和推动下,不断改进模式,减少基础设施投入,提升养殖鳖回捕率,并实施统一苗种、统一饲料、统一销售发展产业等措施,辐射带动了全县大规模发展稻鳖共生模式,累计面积达11687亩。

管理要点

1.苗种选择:鳖选择生长速度适中、品质优良、抗逆性强,能适应多种养法、受市场欢迎的中华鳖优良品种。

2.病害防治:加强水质管理,定期换水,及时清除残杂物,防止污染水质和池底。

3.日常管理:结合水稻和鳖不同生长期的需要适当增减水位,定期巡查,排查防逃设施,发现损坏及时修补。

产品特色

稻田鳖:利用稻鳖共生模式养成的中华鳖,劲道十足、四爪锋利、背甲光泽,裙边大而宽,富含胶原蛋白。对稻鳖共生模式和外塘养殖的中华鳖进行营养品质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稻鳖共生养成的中华鳖,在裙边比、蛋白等指标方面均优于外塘养殖的中华鳖。

鳖田米:利用稻鳖共生模式生产的鳖田米,因中华鳖的粪便以及水里的营养物质可以作为天然有机肥,鳖在稻田中吃掉福寿螺等有害生物,有效控制了化肥、农药等的使用量,故稻米的质量和产量均有所提升,所出产的稻米香、糯、滑、亮,绿色健康。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