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文静:驻马店乡村旅游发展研究

——驻马店市优秀社科研究成果选登

编者按:2022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团结奋斗。2022年是贯彻落实市五次党代会精神的开局之年,市委锚定“两个确保”,实施“十大战略”,突出“593460”发力方向,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驻马店建设迈出坚实步伐。2022年也是我市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的一年,全市社科界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问题导向,深入开展重大理论和应用对策研究,推出了一批优秀研究成果。为进一步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我们聚焦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从全市社科理论工作者优秀的研究成果中,特别是获奖的优秀成果和规划项目中择优遴选出25篇,编印了《驻马店市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报告(2022)》,该报告涵盖了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社会民生、文旅文创等内容,汇集了2022年我市社会科学研究领域的优秀成果,以期为党委政府和有关职能部门提供决策参考,服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驻马店。今日选登《提升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质量的政策建议》。

提升河南省美丽乡村建设质量

的政策建议

张文静 邵莲芬 王太广

[摘 要]: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推进全面建成小康和乡村振兴战略,取得显著成效,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乡风文明程度大幅提升。本文总结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经验和模式,针对我省美丽乡村建设的短板弱项,提出规划引领,项目推进;分类开展,示范带动;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多措并举,培育人才;健全机制,协调发展等政策建议。

[关键词]: 美丽乡村;乡村振兴

美丽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在河南这样一个农业大省和人口大省,美丽乡村建设意义尤为重大。党的十八大以来,我省积极贯彻国家政策,在项目、资金、人才等方面支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积累了不少经验,但在建设质量上还存在一些不足,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优化。

一、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成效

(一)农村人居环境日益改善

一是建立了农村垃圾清扫、转运、处理系统,配备了一定数量的保洁人员、垃圾桶(箱、池)、保洁车辆和大型垃圾转运车辆等,稳步推进农村保洁市场化运作机制;二是编制了县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专项规划,梯次推进污水治理;三是主要以美丽乡村示范村为重点推进了农村户厕改造工作;四是逐步健全了秸秆、畜禽粪污、农膜等农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机制;五是开展公共空间和庭院环境整治,推进了村庄道路硬化、夜间亮化、村庄绿化、农村文化、空间美化等工作。

(二)乡风文明水平逐渐提升

当前我省各地都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采取多种形式培育文明乡风。例如利用村文化墙、村文化活动中心等场所,通过悬挂宣传条幅、制作宣传墙面,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国梦宣传教育;通过发放宣传画、春联、《改厕公开信》等各类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宣传品等形式,宣传农村人居环境治理的意义和要求、倡导卫生文明习惯和行为方式等;通过开展“五美庭院”“道德模范”“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好媳妇”等创评活动,引导农民群众移风易俗,崇德向善。

二、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模式与经验

(一) 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模式

截至目前,我省支持建设了1600多个美丽乡村。根据地域特色和建设方式,大致分为古村落保护型(如许昌神垕古镇、洛阳卫坡村)、传统文化传承型(如开封朱仙镇、焦作陈家沟村);休闲观光型(如信阳新集村、新乡郭亮村)、环境综合整治型(如信阳郝堂村、平顶山东竹园村)、现代农业示范型(如济源示范区大峪镇王庄村);产业集聚带动型(如长葛大周镇、巩义北石村);扶贫开发型(如南阳老湾村、许昌安寨村)、搬迁重建型(如林州市南庄村、驻马店常庄村)、农村集体经营型(如临颍南街村、新乡刘庄)等9种建设类型。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是以“经营乡村”为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省大多数美丽乡村建设试点能够立足本地生态环境资源优势或历史人文资源优势,围绕“环境综合整治、村落保护利用、生态旅游开发、城乡统筹改革”等主要内容开展美丽乡村建设。例如信阳郝堂村等环境综合整治型、南阳荆紫关古镇等古村落保护型和开封朱仙镇等传统文化传承型的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主要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和人文资源开发,促进城乡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城乡资源、人口和土地的优化配置和有效利用。

二是以“村容整洁环境美、村强民富生活美、村风文明和谐美”为目标建设美丽乡村。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试点尽管建设模式各异,但建设目标一致。无论是洛阳重渡沟村等休闲观光型,还是长葛大周镇、新乡七里营镇等产业集聚带动型,都是通过打造“美丽庭院”,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改善农村环境面貌;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壮大集体经济;弘扬农村传统文化,振兴乡土文明,让山水、田园、村落、传统、现代等要素有机融合,使美丽乡村呈现出自然、人文和谐之美。

三是以采取“试点建设渐次扩大”为方式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各市县调动和发挥村委会、家庭和个人的主观能动性,把基层自治组织的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与美丽乡村建设有机融合,选取条件好的地方先行先试,创新示范,发现问题,整改完善,总结经验,逐步推广,逐步扩大试点范围,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有序铺开、稳步推进,扎实开展。

四是以“整合多部门多渠道的涉农项目”为抓手开展美丽乡村建设。各市县积极整合农业、扶贫、交通、水利、电力等部门的涉农项目(例如农村水污染治理、农村自来水建设、农村扶贫攻坚、村庄道路及管网改造、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农村旧房危房改造、农村垃圾处理、新型职业农民培育项目等项目)与美丽乡村建设密切对接,对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起到了有力推动作用。

三、河南美丽乡村建设的主要短板

(一)高层次建设项目有待增加

自2013年以来,我省先后有290个村镇入选国家级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名录,800多个村镇被确定为省级美丽乡村建设试点,但高质量建设项目与国内外先进地区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例如,在住建部组织的历次中国传统村落评选中,河南入围名录的数量远低于浙江、湖南、山西等省份;在“2021中国美丽乡村百佳县市评选”中,河南省各市县则无一上榜。

(二)示范村建设比例有待扩大

目前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还处于示范初创阶段。全省现有行政村约4.6 万个,自然村约20万个,建设了0.16万个示范村,所占比例严重偏低。而在建的示范村中,由于受资金所限,往往只打造个别基础条件较好的示范村,其它地方仅是按照较低标准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部分地方的垃圾分类没有实质性推开,农村生活垃圾存在清运不及时、处理不规范等问题。未列入示范村的村庄,则存在硬化、亮化工程方面发展较慢、忽视乡风文明软件建设等问题。

(三)美丽乡村规划标准有待提高

部分市县仅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有效载体,将村庄规划的重点放在基础设施、污水治理等村容村貌提升方面,忽视对产业发展、乡风文明、乡村治理等方面的统筹安排;有些村庄在规划中对村庄的资源优势与特色挖掘不到位,建设同质化现象严重,多样性综合功能未能有效体现;有些甚至边建设边规划,边规划边改进,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资源浪费。

(四)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有待健全

美丽乡村建设是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实践活动,而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主要是政府主导,从项目的安排、资金的筹措,到乡村的规划建设,几乎都是政府主导。以资金投入为例,目前我省社会资本下乡力度不够;大部分地区乡村集体经济较弱,自筹资金能力不足;农民收入普遍不高,即便是自愿投资也是数量有限。据统计,自2013年以来,河南省财政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试点的资金累计达135亿元。由于政府资金有限,如果没有其它社会资金注入,势必会影响美丽乡村建设的进程。

(五)专业人才队伍亟待加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多方面、多层次的农村人才队伍和相应的农村人才结构配置。我省农村现有人口约6千万人,但从市级业务部门到乡镇单位普遍存在专业人才短缺问题。主要原因是很多年轻村民选择到城市打拼,加上村两委换届后,一些刚当选的村干部对乡村振兴战略和美丽乡村建设思路不清,存在“等、靠、要”思想。同时,大部分市县的政府涉农部门因受编制影响,近年来很少招录相关方面的专业人才,而原有的专业人员年龄偏大,知识老化,已不适应目前的工作需要。

四、提升我省美丽乡村建设质量的对策建议

针对我省美丽乡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建议各地持续把美丽乡村建设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加强领导,科学创新,合理施策,加快推动,重点突破,争取走在全国前列。

(一)规划引领,项目推进

从实践来看,注重规划引领,项目推进,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点。一要认真贯彻落实由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委在2015年共同制订的《美丽乡村建设指南》;二要根据《河南省村庄规划导则》,结合河南省情和乡村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分类规划,科学确定不同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重点、方法和标准等;三要尊重群众的意愿。按照“专家设计、公开征询、群众讨论”的办法,经过“五议两公开”程序(即村党支部提议、村两委商议、党员大会审议、村民代表会议决议、群众公开评议,书面决议公开、执行结果公开),确保村庄规划设计科学合理,达到群众满意;四要注重规划的可操作性。为了把规划蓝图落地变成美好现实,要把规划内容分解成定性定量的具体内容,转化成年度行动计划,细化为具体的实施项目。

(二)分类推进,示范带动

一要科学把握城郊融合类、特色保护类、整治改善类、搬迁撤并类等村庄的发展趋势,学习借鉴浙江省德清县莫干山镇为代表的“民宿发展模式”、安吉县鲁家村为代表的“田园综合体模式”、陕西省礼泉县袁家村为代表的“村集体组织带动模式”,安徽合肥合巢经济开发区“三瓜公社”为代表的“电商特色产业模式”等先进经验和运行机制,分类施策;二要深度挖掘本地乡村传统文化、地理环境等优势资源,打造特色乡村文化品牌。例如,地处平原的信阳市明港镇新集村在乡村规划中把基础设施、产业布局与乡村文旅有机结合,效果良好;新郑市龙湖镇泰山村结合黄帝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以“林业立村、生态富村、旅游活村、文化强村”思路发展乡村特色旅游;三要围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打造沿黄美丽乡村示范带,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带动作用。

(三)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建设体系。政府主导主要体现在组织发动、部门协调、规划引领、财政引导上,形成整体联动、资源整合、社会共同参与的建设格局。政府主导不能政府包办一切,美丽乡村建设要形成“财政优先保障、金融重点支持、社会积极参与”的多元机制。一是公共财政要加大向“三农”的倾斜力度,完善涉农资金统筹整合长效机制,积极争取中央、省、市各类专项资金支持;二要加大金融支农力度,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推广普惠金融“兰考模式”和金融扶贫“卢氏模式”,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和涉农信贷担保体系建设;三要充分激发社会资本活力,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和外出务工成功人士积极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例如,可在有条件的县区探索垃圾污水处理农户付费制度,积极吸纳社会资金投资,按照“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的原则,鼓励各类投资主体以独资、合资、承包、租赁等多种形式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实现政府、市场和社会“三方共赢”;四是积极培育新型农业主体,采用“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用产业集群理念谋划产业发展,促进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激活乡村经济发展活力,培育自我造血功能,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可持续发展。

(四)多措并举,培育人才

专业的事要由专业的人来干,美丽乡村建设离不开大量的专业人才。一是各级政府要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留住人才,对大学生以及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给予政策和资金等方面的扶持;二要把参与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培养选拔干部的重要途径,形成干部向农村基层一线流动的用人导向,按照中组部制定的“一好双强”标准,对现有乡村干部开展培训,选优配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提升乡村治理水平;三要以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为抓手,将懂农业、知农村、爱农民的有识之士吸引到美丽乡村建设的队伍中来;四要学习浙江、山东等省的先进做法,加强与地方高校、科研机构和乡村振兴学院的合作,建立健全乡村专业人才培训机制,开发乡村振兴培训课程体系,拓展线上线下培训渠道,重点加强农业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保护、管理能力等方面的培训内容。

(五)健全机制,协调发展

一要加强省、市、县、乡、村五级联动机制,明确各级建设主体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中的职责与义务,确保建设工作有章可循、有序推进;二是遵循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要求,实行省总负责、市县抓落实的工作推进机制;三要建立政府、村集体、村民各方共谋、共建、共管、共评、共享机制,增强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四要建立有制度、有标准、有队伍、有经费、有督查的农村人居环境长效管护机制,建议在有条件的市县先试点推行城乡垃圾污水处理统一规划、 统一建设、统一运行、统一管理,待总结经验后推广;五要健全跟踪问效机制,通过目标倒逼、进度倒推、责任倒查,树导向、压责任、强动力;六要建立有效宣传机制,在利用好报刊、广播、电视、户外等传统媒体的同时,还要发挥网站、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手机报等新媒体的便捷性、时效性、共享性、互动性等优势,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宣传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工作成效和典型经验,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氛围。

审核:李华勇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