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连在佛顶山下的石阡县甘溪乡,郁郁葱葱的树木绿意勃发,玉带般的甘溪河潺潺轻唱,恬静的农家风情独具,优美的绿色生态环境,充沛的水资源,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铺就该乡发展绿色生态产业之路。
近日,走进甘溪乡食用菌基地,一幅菌棒前工人打孔忙的画卷,映入笔者眼帘。“这个基地建了几年,我就在这里干了几年了。”铺溪村孟章组66岁的群众冯井社,将他在家门口食用菌基地务工增收的情况娓娓道来。
甘溪乡食用菌菌棒生产。
据冯井社介绍,每年从生产菌棒、入棚摆放、打孔、管理到采摘等全过程,各个环节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投入,周期最长、用工最多、劳务收入最稳定的,是从当年9月至次年3月的采摘期。
“这个基地建成后,为我们铺溪村的弱劳动力群众就近务工提供了便利,像我这个年龄的人,能在家门口挣钱,还是很高兴的。”谈及食用菌基地给自家带来的实惠,冯井社喜上眉梢。“去年我在这里打工,就创收22000多元。”
食用菌基地的建设,在实现土地资源利用价值最大化的同时,群众不仅每年能收取土地流转费,还为基地周边的老年人、妇女等弱劳动力群众拓展了不少就近创收岗位,赡养老人、经营家庭、照顾孩子相得益彰。
石阡县枫香乡鸳鸯林下种植羊肚菌基地。
“我家住铺溪村鱼塘组,2017年流转2亩多土地到村专业合作社,每年能拿到1000多元的土地流转费,基地建成后,我和老伴来基地务工,一天还能挣70多块的工资。”基地工人周其芬一边打孔一边同笔者交流。
食用菌的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培训了一批能吃苦耐劳、靠劳动致富的新农民。
“今年我承包了14万支菌棒装炕、下炕、摆放的任务,虽然每天比较辛苦,但为了更好的生活,还是很划算的。”68岁的铺溪村上寨组村民史菊勋对自己能在基地务工很满意。
在甘溪乡食用菌基地,工人正忙着给菌棒打孔。
据甘溪乡农服中心副主任李显桢介绍,食用菌基地按照“平台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运行模式,采取5%保底+效益的分红方式,利益联结全乡贫困群众1276户5383人。仅2021年,当地群众在食用菌基地务工创收120余万元,发放红利31.32万元。
“我们乡围绕全县产业发展规划,结合区域环境等优势资源,聚焦农业现代化发展方向,因地制宜提出了以沿安江高速为脉的‘山上茶’产业带、‘山下菌+’产业带;甘溪村至坪望村蓝梅采摘体验园,铺溪村至地袍村食用菌种植园,覆盖地袍村、双龙村、各票村的红薯淀粉加工园,晒溪村精品百香果种植示范园,扶堰村八月瓜种植示范园的‘两带六园’产业发展布局,为产业振兴、农民增收、农村增美提供了有力支撑。”甘溪乡党委委员、组织委员、宣传委员、统战委员祝云海说。
在花桥梁意食用菌基地,来自梁家屯村的群众正在采收榆黄菌。
甘溪乡食用菌基地的发展只是全县菌类种植的一个缩影。随着花桥镇梁意食用菌基地、枫香鸳鸯湖村林下羊肚菌基地、花桥镇绿秀菌业基地的建成投产,为全县壮大特色产业、助力群众、助力产业振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石阡县立足优势资源,因地制宜规划‘一区两带三中心’食用菌产业格局,整合交通、水利、电力、林业、自然资源等相关项目资金,大力发展秀珍菇、平菇、香菇、羊肚菌等特色菌业,抽调骨干力量组建食用菌工作专班,落实食用菌生产的资金扶持、技术指导、品牌打造和市场销售,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奠定了坚实基础。”石阡县委常委、组织部部长、食用菌生产专班班长张翊宝如是介绍。
据悉,石阡县2022年种植食用菌7500万棒,培训基层干部和企业(合作社)技术骨干900余人次,预计产量3.5万吨,实现产值3.5亿元,培养带动全县2800余名劳动力就近稳定就业。(图/文 谭文斌、罗传琴、白娇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