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南方农村报 蔡思宇 制图

近日,笔者从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获悉,该所历经二十余年培育的“中科佳鳙1号”——我国大宗养殖鱼类鳙的首个人工选育品种,日前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鳙,俗名大头鱼、胖头、花鲢等,是我国淡水养殖业的“四大家鱼”之一,其养殖历史悠久且产量巨大,但长期以来没有人工选育品种,养殖中的鱼苗均源自长江等水体中捕捞的野生种。“四大家鱼”人工繁殖成功后,鳙的养殖产量逐年增加,但由于苗种生产单位种质管理等原因,导致鳙出现生长速度下降、体型特征变差等问题,水产市场迫切需要优良的鳙养殖品种。

中科佳鳙1号

中科佳鳙1号

“鳙很受市场欢迎,但它个体大、成熟周期长,育种工作费时费力。”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童金苟介绍,一条鳙性成熟需要4到5年,育种至少需选育4代。加上小试、中试、品种审定,理论上新品种育成最顺利也需要23至24年左右才能完成。借助现代生物育种技术和分子技术的辅助,在中科院战略先导专项等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支持下,该所终于在30年内选育出了鳙的新品种。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老一辈鱼类遗传育种学家吴清江先生开创了以鳙为对象的遗传育种学研究,并于1993年带领团队展开了品种选育相关的工作。每一代鳙的选育,都是从养殖的数十万条鱼中逐步优选出几百条鱼,再养殖到性成熟作为繁殖亲本。2001年,以童金苟研究员为代表的第二代科研人员接过了鳙的选育重担。

童金苟的研究生抱着鳙选育亲本

童金苟的研究生抱着鳙选育亲本

“中科佳鳙1号”以长江武汉-黄冈江段收集的野生鳙幼鱼为基础群体,以生长速度和头部大小为主要性状,在两代群体选育的基础上,选择部分雌性个体进行连续两代人工雌核发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获得雌性亲本群体,在其他个体继续以群体选育和分子标记辅助选育两代获得雄性亲本群体,雌性系和雄性系亲本交配育成。经湖北省和江苏省共8100多亩池塘面积的两年生产性对比和中试养殖试验,在相同养殖条件下,与未经选育的鳙相比,“中科佳鳙1号”在18月龄体重平均提高14.5%,头长平均增加5.5%。

“中科佳鳙1号”不仅在产量上有提升,在体型上也有所改良,是一个高产优质的鳙养殖新品种。在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养殖鳙新品种苗种,每亩至少增收300-400元,养殖技术好还可有更好的收益。

童金苟介绍,“中科佳鳙1号”在研发和示范养殖阶段就受到养殖户和消费市场的喜爱。我国适宜养殖鳙的水面有100万公顷,目前年产量310万吨左右,以鳙为对象的养殖、加工和消费是一个巨大的产业链。下一步,将开展鳙新品种养殖模式研究和全国范围的规模化推广和示范养殖行动,为促进我国大宗淡水鱼养殖产业的提质增效提供种业支持,助力乡村振兴。

童金苟研究员(右二)和团队在养殖基地

童金苟研究员(右二)和团队在养殖基地

两代科学家,近30年攻关“一条鱼”!为了“中科佳鳙1号”的培育和产业化,已过耳顺之年的童金苟研究员仍在水产种业领域发挥余热。他说:“为了渔民辛苦一年以后有个好的收成,是我们水产遗传育种人的职责和义务。我们长年呆在中科院的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只有研究成果得到了产业界的认可和应用,才是我们工作的最大意义所在。感谢团队所有人的辛劳和付出,我们仍需努力。”

▶▷专题:

水产种业振兴中国行

【来源】南方农村报综合自中科院水生所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