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5年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至今的十几年时间,乡村地区的发展获得了大量的政策、资金、项目的支持,因此,近几年乡村振兴战略,更是建立在很长一段时间村庄发展基础之上而推进,所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一总体目标,有很多村庄已经完成其中一项甚至多项内容,或者说完成了“振兴”。那么未来村庄在振兴发展过程中,这些已“振兴”村庄的经验路径更值得借鉴和广泛应用。
相对于一般村庄而言,具有一定自然资源或历史文化资源的村庄更易获得关注,对于这类村庄投入方式也更多样化,投入的资金相对更多,如果将村庄的投入与建设可以视为一种活力的注入,那么这类村庄的生命力相对更强。
本文中,将应用于村庄且可以在很短时间内实施的政策、项目、建设等视为“短治”,将应用于村内的需要很长一段时间培育的发展思路或工作方式作为“长策”,同时,以一个具备一定历史资源并在多方面已经实现振兴的村庄,通过梳理其发展过程中不同阶段的特征,探讨未来同类村庄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
图1 我国城镇化率与村庄数量比较分析(笔者自绘)
02
北沟村发展历程与经验
北沟村隶属于北京市怀柔区,位于市域北部的长城文化带之内部,东部与5A级慕田峪长城景区一山之隔,一段未开发的长城位于村域北部山脊之上,这段长城作为村庄最具代表性资源,也成为村庄未来发展的契机之一。
图2 北沟村的区位概况(笔者自绘)
在最近的15年时间里,村庄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了5倍,村集体每年固定收入接近100万,基本实现了生活富裕。荣誉上获得了全国生态村、中国最有魅力休闲乡村等称号,同时还获得了全国文明村、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等荣誉,近5年平均每年接待参观、学习、培训等次数100次以上。这说明了村庄不但在环境建设层面得到了认可,还在乡村治理、乡风文明层面有着突出表现。
图3 村委会办公楼入口处的展示空间
北沟村的发展历程可以总结为如下四个时期:
1、基于“个人喜好”的常规开局(2004-2006年)
如果一个村庄没钱、没产业、没直接政策该如何开展工作?恰巧新上任的村书记有“洁癖”,开始了“收拾屋子”,即全村环境整治。整个过程的要求很简单,即街道无杂物,房前屋后无私占,但实施十分艰难,主要是村民的不信任、不配合,因此村庄采用“党员带头引导村民参与”的方式还是取得了一定效果,使得整体人居环境面貌较之同类型山村更为突出,并获得了当地各级领导认可,因此,村委会申请并获得资金实现了对村庄部分道路的硬化。此时村民开始认识到,整理环境能有“好处”。
图4 2004年村庄私占地与2006年修路遇到一棵树挡路
2、新农村建设的连锁反应(2007-2012年)
环境的改善也使得村庄在2007年成为北京市第一批山区新农村建设试点。在随后的几年里,作为“首批”新农村,大量村庄项目逐年落实,同时还引来了一笔较大的投资,即落户于东侧慕田峪村的外国商人承包了村南废弃的琉璃瓦厂,准备建设一个高端民宿民宿——瓦厂酒店。其选择北沟村的原因除了旧工厂向北可观长城,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村庄稳定、干净,这正是当时整个长城沿线村庄缺少的因素。
图5 瓦厂酒店的前身与建设后
环境改善间接给村民带来了效益,但这阶段涉及村民利益的工作仍然举步维艰,从“一棵树挡路”到“一片林阻碍村庄建设”,利益在此时激发了各种矛盾,村委会意识到赢得民心固然重要,让村民为整个村庄发展做出让步和支持,并使这种支持成为一种自发行为更为重要。因此,在2008年引入传统文化教育,并通过集中授课、村内宣传、典型奖励等模式让儒学等文化逐渐植入村民意识内,作为“长策”开端。
3、长城国际文化村建设与京郊游的持续发酵(2013-2017年)
多年的传统文化教育让北沟村的乡风文明在周边村庄显得尤为突出,因此2013年北沟村入选全国“一省(市)一试点”村庄,其中一项重要建设是落实长城国际文化村,对应的政策使得村庄整体建设有了更进一步改善。围绕外国商人开设的高端民宿酒店,以及环境特色的不断提升,再加上京郊游在这一时期持续火热,多种因素使北沟村的长城资源放大,给村内民宿旅游业发展带来了契机,根据访谈,北沟村最好的民俗户年收入接近40万。此时村庄传统文化教育仍然在继续,村内随处可见传统文化宣传墙,对村民的长策教育以及自身切实的利益获得让村民更加配合工作,因此各种建设较之前更加顺利,村庄更为稳定。
图6 文化在村庄的植入与建设
4、村庄振兴,村民认同,良性循环的发展机制形成(2018-2019年)
关于振兴,如何体现村庄是否振兴并无一个量化考核标准,但是北沟村在15年时间,实现了:村民收益大幅提升、产业类型的丰富、各项设施的完善、村庄人居环境的改善,特别是从一个缺少文化信仰到传统文化深入人心的转变,这些都是振兴的表现。
关于认同,我觉得有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村民对于村庄管理干部的认同;另一方面是村民的自我认同,将自己真正看成村庄这个大家庭的一份子。对于北沟村这阶段,村民会主动放弃一些利益而支持村庄建设、更会保持门前屋后的整洁、将自家的环境与村庄整体环境等同视之,亦是认同的体现。
图7 未来村庄的发展机制可能性
03
乡村振兴路径中的策略思考
策略一:短治施于村,保持乡村不断变化与发展
本文的所谓“短治”包括村庄规划、治理模式、工程建设等,以及于村庄有益的各类被实施的内容。对于一个村庄而言,保持不断变化与发展尤为重要,一方面,这代表了乡村的活力;另一方面,可以让村民直接看到或者感受到村庄在生长。村庄发展初期如果没有项目政策支持、资金不足,环境治理可以作为一系列“短治”的开始。这种环境改善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一个广场的改造,也可以是一个公共建筑的建造等,特别是对于一些“沉寂”很久的村庄,这些变化让村民能够切实看到、用到、感受到。
图8 北沟村村委会改造前后
策略二:长策施于人,引导村民建立共治共生观念
针对村民在思想、意识、态度等方面的长期培育的过程,即为“长策”,这也是一个能够传承的乡风文明。这里所谓的“人”是村民本身。北沟村通过三个阶段来推进相乡风建立:初期,有选择的挖掘与植入,如儒家传统文化的植入与宣传,公共空间的夫子像;中期,全面推进,如有奖励的授课,出门就能看到的典故,每天固定时间播放传统文化故事;后期,持续拓展,让植入的文化在精神上和空间上融入村庄。
图9 北沟村装饰性文化墙
策略三:成势在于本,创建村庄大家庭观,多方努力长久振兴
村庄的“本”既包括客观存在的自然与历史资源,也包括后期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村子的突出特色,更重要的是一种共赢共建的自我认知意识。大家庭观的培育与创建:于政府,村子始终需要政府的多种支持;于村民,让他们意识到,不管是原著民还是外来者,大家都是村庄的一份子;于村庄投资者,表达村庄欢迎外部力量共建。村庄的振兴依靠的不只是政府投入,也无法单纯依靠村庄自身实现大幅改善,而应该依靠多方力量共同努力,这样才可能真正实现村庄的长远发展。
图10 瓦厂酒店与信号塔
04
新时期的乡村发展与村庄规划思考
村民心中的乡村振兴和我们理解一样么?国家针对乡村振兴有着明确的目标,但是从村民角度,他们的“振兴” 却是简单而直接。无收益、不振兴——采访的20几位村民他们对乡村振兴的理解。即使村庄设施齐备、环境改善、有文化了,如果没有实现村民富裕,依然达不到他们心中的振兴,还可以理解为只要村民富裕了,就算“振兴”了。因此,更需要规划与实际建设过程中逐步让村民认知,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等都可以带来生活富裕。
图11 村民的振兴与北沟村的振兴差异
规划中的“短治”:规划中应包含一个项目库清单,除了落实规划内容外,还应包括针对村庄具体问题、发展需求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根据村庄管理干部的任期对应成年度计划;提倡做一些具体设计,如广场、村委会改造,让人们能从变化中看到村子的发展。
规划中的“长策”:要将如何提升村民素质的“长策”纳入规划方案之中,除了考虑挖掘村庄本土文化之外,还可以尝试植入某些传统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村民意识变化、素质提升。
图12 项目清单示意
05
结 语
乡村振兴应该是一个发展过程,这个过程的长短与国家政策、村庄管理者、村民意识甚至村庄规划师都有关系。国家发展大势与利好村庄的政策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大前提,村庄自身资源本底和外来资本是发展的重要动力,有能力的村庄管理者能够加快乡村振兴的速度,因此,未来的乡村振兴既要思考如何让“短治”更有成效,还要谋划如何使村民自我认知和认同村庄的“长治”路径,以追求村庄振兴后的良性发展、自我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