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戚颖璞

在上海,承担全市超50%的生活垃圾末端处置和资源化的老港基地,这几年开始养起了虫子。记者日前从上海城投获悉,老港基地已建成并运行黑水虻养殖示范项目,为全国规模最大、自动化和安全水平最高、生物转化产业链最全。

黑水虻是一种处理湿垃圾的创新工艺。上海城投老港基地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曰丰介绍说,传统的湿垃圾处理往往采用厌氧发酵等工艺,虽然工艺成熟简单,但是处理效率低,厌氧菌分解不彻底,有高浓度污水和30%的残渣需要进一步处理。之所以黑水虻能成为深度资源化处理的新路径,是因为它具有生长周期短、转化效率高的优点。

孵化后的黑水虻幼虫将经历大约7天“暴食期”,其间会吃掉相当于自身体重200倍的湿垃圾,体重则相应增长数十倍。上下游产业链的畅通也是黑水虻的最大优势,黑水虻虫体和虫砂分别是优质的昆虫蛋白和有机肥,成虫很受水产养殖户的欢迎。

“目前,我们的养殖车间每天有5000万条黑水虻成虫会被筛分出来,大部分用于水产养殖,少量烘干作为动物饲料添加剂,兼顾了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吴曰丰说。

这些黑水虻目前安家在老港基地里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二期。整个黑水虻工厂实现自动化运作,靠机械臂和传送带在不同箱体之间运转。当黑水虻成虫长到最肥壮时,就会由传送带送到后处理车间的筛分机器上,通过两级振动筛的旋转,实现“虫粪分离”。

当生产线开足马力,黑水虻工厂每天将有5亿条黑水虻幼虫为市民“打工”,仅一天就能吃掉50吨湿垃圾残渣。吴曰丰表示,未来将进一步扩大生产力,“新的空间已经预留出来,未来可将湿垃圾残渣消纳能力扩大至450吨/日”。

新的空间,是指目前在建的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三期项目,预计2025年5月建成。“建成之后,上海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一期、二期、三期加起来的湿垃圾日处理量为4500吨,资源化产品覆盖新能源、新型饲料、新型肥料三大领域,老港基地也将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湿垃圾深度资源化利用基地。”老港开发公司规划发展部(工程技术部)副经理陈凯说。


本文由转载于互联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