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楠
从“速生鸡”到“猪肉钩虫”,从“问题草莓”到“无籽葡萄”,农产品质量安全谣言一次又一次地冲击着人们的神经。谣言不仅引发了消费者恐慌,由此引起的农产品销量骤降、价格下跌,对相关产业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
近日,网上谣传的关于“白羽鸡是激素催大的”等信息在微信等平台进行广泛传播。对此,农业农村部已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微信公众号专题辟谣。那么“速生鸡”到底是怎么回事?能不能放心吃?
肉鸡种类须知晓
专家介绍,我国目前市场上的肉鸡主要有白羽快大型肉鸡、黄羽肉鸡、小白鸡三大种类。
白羽肉鸡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引入我国,又称快大型肉鸡,全身羽毛白色。主要品种有艾拔益加(AA)、科宝、罗斯308等,一般出栏时间为35-42天,体重2.3-3.0公斤。
白羽肉鸡每千克增重消耗饲料1.6-1.8公斤。其生长速度快主要得益于科学的品种选育、饲喂全价的配合饲料和良好的环境控制条件。消费方式主要为屠宰分割销售。
黄羽肉鸡是区别于白羽快大型肉鸡的统称,其包括黄羽、麻羽、黑羽、芦花羽等所有的有色羽肉鸡。黄羽肉鸡按生长速度可分三种类型:分别是快速型黄羽肉鸡(42-49日龄上市,体重1.5-2.2公斤/只)、中速型黄羽肉鸡(70-90日龄上市,体重1.5-2.0 公斤/只)、慢速型黄羽肉鸡(110以上日龄上市,体重1.1-1.5公斤/只)。
我国大部分地方的鸡种均属于慢速型鸡种,在不同地区也称草鸡、土鸡、笨鸡、柴鸡等。黄羽肉鸡每千克增重消耗饲料2.0-3.5kg不等。消费方式目前主要以活鸡销售、屠宰冰鲜上市为主。
小白鸡作为近几年发展起来的又一种类型的肉鸡系列,又称小优鸡、817。主要是以快大型白羽肉鸡的公鸡与高产蛋鸡商品代母鸡进行杂交产生的后代,全身羽毛白色,上市日龄为50天左右,体重达1.5kg左右,每千克增重消耗饲料1.8-2.0kg。
消费方式主要是以屠宰整鸡销售或冰鲜上市,目前已成为扒鸡、烤鸡、烧鸡等加工产品的主要原料鸡。由于小白鸡生产成本低、肉质较好,加之活鸡市场逐步禁止,冰鲜鸡市场不断增大,其发展速度也越来越快。
解开现代肉鸡快速增长之谜
专家认为,目前,我国有部分消费者对肉鸡的生长速度还停留在传统土鸡生长速度的认知阶段,认为肉鸡就应该养殖半年甚至一年才能长大出栏。因此,对现代肉鸡40天能长到1.5-2.5公斤难以置信。
专家一致认为,现代肉鸡能长这么快,主要得益于科学的品种选育、科学的饲料配方和良好的环境控制条件。
首先,科学的品种选育。基因是控制动物生长快慢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生长快的品种,其生长速度就有先天的优势,这与父母高孩子一般也较高是同一个道理。随着遗传学的发展,育种学家将遗传学理论与技术应用到育种实践中,让人工选择起主导作用,选择指标和选择手段都多了起来,选育的效率得以飞速提高。
其次,商品化肉鸡吃得比人还细致。众所周知,商品肉鸡吃的都是饲料。这些饲料可不是随便找点玉米面白菜丁拌拌就可以了。其对原料选取、成分配比、制作工艺、饲喂方案都有着严格的要求,对不同周龄的鸡要饲喂相对应的饲料,以保证营养充分且平衡。比如,对刚开始吃食的雏鸡,要用营养全面、颗粒大小适中的“开食料”,以使其适应蛋壳外面的新环境;
开食后要降低能量和蛋白质供应,重点保证鸡群体格健康;
最后才是提供高能高蛋白饲料,以提高其增重速度。
最后,由于光照、温度、湿度这些指标都以周龄、日龄、时段为单位逐级设置管理方案,精确控制环境。良好的生长环境,科学的饲料配方,再加上选育的品种优势,现代肉鸡自然长得快。
何为“速生鸡”
专家介绍,“速生鸡”,实际就是白羽快大型肉鸡。因其是目前世界上生长速度最快的鸡种,所以被媒体冠名为“速生鸡”,也是养殖户所说的“快大鸡”,于上世纪80年代从国外引进。
白羽肉鸡的特点是长得快、个头大、生长周期较短,40天左右就能出栏,体重可达到2.3-3.0公斤。专家进一步表示,因其肉嫩、上市快、价格低,是熟食及快餐企业的上佳选择。
“速生鸡”之所以长得快,是因为吃了激素吗?专家表示,“速生鸡”(白羽鸡)的快速生长主要有三大原因:育种、饲料和环境条件。优良品种的培育和标准化的养殖技术是肉鸡快速成长的关键。
通過长期、系统选育,商品肉鸡达到2kg体重的饲养天数,已经由1976年的63天缩短至目前的33天,平均每年减少约0.9天。白羽肉鸡42日龄出栏,体重可达2千克以上。而艾维茵、AA、罗斯308等其它快大型肉鸡品种,出栏时间可以更短。
国内外的一些研究已经证明,给肉鸡吃激素,是“有百害而无一利”。使用激素对肉鸡生长不但没有作用,反而会增加肉鸡患腹水病及心脏病的危险,增加肉鸡死亡率。专家表示,给肉鸡吃激素不仅不能增加养鸡收益,反而会降低收益。所以,对养殖场来讲,给肉鸡吃激素是没有任何驱动力。
专家还表示,“我国法律法规明确规定,不允许给肉鸡吃激素。”中华人民共和国《兽药管理条例》、《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用水中使用的药物品种目录》(农业部第176号公告)、《禁止在饲料和动物饮水中使用的物质》(农业部第1519号公告)等一系列法律法规,明令禁止在养殖过程中使用激素,否则会作为刑事案件受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制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