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娅飞一个多月不敢碰石蛙和黄粉虫,只能靠员工喂养。可这样一来不但让员工嘲笑,就连她也怀疑自己能否养成石蛙。最后,她只能逼迫自己必须克服心理上的障碍。好不容易向成功迈进了一步,可就在2011年7月,她发现,自己的石蛙梦即将破碎。
2011年7月中旬的一天,杨娅飞照常给黄粉虫切菜喂食。刚喂几盘,她就发现不对劲。原本黄色的幼虫大片变黑、死亡,剩下的黄粉虫不足两斤。没有黄粉虫,石蛙就会活活饿死。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最懂黄粉虫养殖的员工却辞职了。
杨娅飞:诚心培养一个人,而他不能跟你同甘共苦,一起创业,没有奔着一个目标去做。如果说我还是走得很顺的时候他走,也许我能够接受。
员工的离开对杨娅飞打击很大,她又伤心又生气。眼看石蛙没得吃,那段时间杨娅飞白天带员工挖蚯蚓,晚上捉虫子,却还是远远不夠。不得已,她只能自己抽空看书、上网学习黄粉虫的养殖技术。最后,杨娅飞终于靠自己解决了石蛙的生存问题,成为养殖石蛙的行家。
杨娅飞:这是刚刚变态。你看,这么小什么都没有它还能扒住。刚变好的,你看这个还没有变好。
记者:哪个?
杨娅飞:这个还有尾巴,尾巴还没有收回去。它不是脱掉,它是收回去了。
记者:这只尾巴好长。
杨娅飞:这个还是把它放回蝌蚪那一类。
像这样带着尾巴的,还没有完全从蝌蚪变成幼蛙。而这从蝌蚪变成幼蛙的整个过程,叫做变态。石蛙要经历卵、蝌蚪、变态蛙、幼蛙,最后长到成蛙。这个过程,要经历三年时间。
2012年的一天,杨娅飞像这样给变态蛙分池的时候粗略一算,一年前的200对种蛙现在已经发展到9万只石蛙,价值几十万元。看到这笔剧增的财富,杨娅飞欣喜若狂。
她决定拿超市剩余的30多万,再借70万全部用于扩建蛙场。扩建的消息传出去,村里许多人都夸她能干,再也不是原来那个连小生意都做不好的爱美女人了。
村民:她能干,人能干。感觉她做什么都很好,都能够做出来。
村民:她这个人一向决定的事情都能够成功的样子。
拿到筹集的100万后,杨娅飞信心十足地扩建起蛙场。她建了新的蛙池,把各阶段石蛙都分散养殖、管理,将蛙场的实际规模由原来的10亩扩大到15亩。
杨娅飞:这个蛙的生命很长,几十年它又不会死,让它继续发展,发展很多很多蛙。要保护资源。
记者:这个是公蛙。
杨娅飞:这个就是公蛙。你看,这个有刺的,它就要抱。
记者:它会抱你?
杨娅飞:对。
记者:我可以摸摸吗?
杨娅飞:你怕不怕,反正它会抱。
记者:我不让它抱。这个就是(刺)。刺刺的,劲儿还挺大的。就是分辨这里。
杨娅飞:你手一去,它以为是雌蛙。
自打杨娅飞养上石蛙,家人就没有来过她的厂子,也不过问她的事情。杨娅飞石蛙养得很好的消息,家人还是通过村民才知道的。但大家都暗自为她的成功高兴。可2013年的一天,丈夫吴远鸿却从妻子不经意的几句话中,感觉到,她的蛙场出了大问题。
杨娅飞的丈夫:她问我有钱没有。我说没有。她就说想把房子卖了。我说你干吗呢?
眼看蛙场越扩越大,又听说杨娅飞已经赚了钱。可现在竟然要卖掉家里唯一的一套住房,这让丈夫不禁担心起来。短短一年间,杨娅飞究竟瞒着家人做了什么?
2013年7月的一天中午杨娅飞照常去蛙池观察,却发现了让她痛心的一幕。
杨娅飞:密密麻麻的,都是死的。一天一个池整体算大概5至15克的是11万左右。那种心痛是难以想象的。
接下来的一段时间,石蛙仍旧陆续死亡。杨娅飞养石蛙三年来,从未遇到过这样长期大批死亡的情况。三年的经验告诉她,自己的任何养殖环节都是没有问题的。
杨娅飞:当时就想,我真的选择错了吗?
记者:着急吗?
杨娅飞:着急但不敢说。
记者:为什么?
杨娅飞:是我自己选择的。
一个月过去了,杨娅飞心里清楚,死的11万只石蛙,已经让自己损失了130万元。巨大的亏损让她负债累累。杨娅飞不敢让家里人知道,更不想让老公看不起。
杨娅飞:我说我不是容易放弃的人。
记者:这么多钱怎么办?
杨娅飞:借。最坏的打算就是,把房子跟超市一下全部打出去,房子卖了我都要做。
杨娅飞铁了心要卖房,丈夫吴远鸿听了十分担心。自己的老婆原本连超市的小生意都做不好,现在又要拿卖房的钱扩建蛙场。他自然百般阻挠。可杨娅飞却告诉他,这回不是蛮干,她找到了石蛙大量死亡的真正原因。而这个原因让丈夫听到后,哭笑不得。
2013年8月的一天,杨娅飞去掀盖捡死蛙。她无意中触摸到蛙池的顶棚是滚烫的。
杨娅飞:就像摸在锅上一样。石蛙是最怕高温的。当时室外的温度37度到39度,差不多40度。
杨娅飞立刻打电话给福建有经验的同行,核实自己的想法。果然是因为旧式的石棉瓦顶棚无法抵御高温。而很多蛙场早已经改用新型的彩钢棚。另外,养殖密度大也是石蛙大批死亡的原因。找到症结所在,她决定借钱建一个新的蛙池,增强隔热性能、降低养殖密度。她的想法最终说服了丈夫,吴远鸿决定支持妻子,全力帮她借钱建新的蛙池。可蛙池没等建起来,杨娅飞又开始酝酿一个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计划。放石蛙。
杨娅飞蛙场员工:我们那么辛苦给你做出来,你拿去倒掉,不可思议。倒掉以后把我们这些工人都解散了,我们每天都这样胡思乱想,都没有心情做事。
村民:不理解,拿钱把它养起来,又把它放掉,放生。觉得奇怪,很奇怪。我也搞不清楚她怎么想的。
杨娅飞从那时开始形成习惯,每年都会放100对种蛙和几万只蝌蚪到山中小溪。记者去采访的时候,正赶上杨娅飞抓石蛙。
记者:现在抓他们要干嘛?
杨娅飞:我要把它放在河里面,让它自由得长,野外生存,回归大自然。这个就是母蛙,还没有产蛋,肚子大大的,让她到河里面去产蛋。这个就是公蛙。